医院的展览室
技术精湛阮厝人口碑相传“泉州赛霉安,漳州片仔癀”,这两款药在闽南家喻户晓,被誉为“药虎”。走在人头攒动的西街,从钟楼到泉州影剧院约百米的路段,曾有一间“圣洁医所”。上了年纪的阮厝人都知道,王氏中医痔科流派和王氏十一代传人圣洁医所的创办者王鸿珠把赛霉安祖传秘方无偿捐献给国家。据王泉英教授回忆,“圣洁医所”四个字由泉州举人曾遒题写。上世纪30年代,父亲王鸿珠带着祖传的中医外科特别是治疗痔疮技术,从老家湄洲岛出发,一路访名师治病人,机缘巧合下定居西街24号,并创办“圣洁医所”。“圣洁”一词与宗教无关,这在当年是一个新潮的词汇,有高尚道德的含义。年西街24号“圣洁医所”旧照。据王泉英教授回忆,当时年幼,坐在祖母膝上,左一为母亲蔡爱珍医生,右一为父亲王鸿珠医生
出生于医所的王泉英目染父母秉承王氏中医一脉相承的医德。父亲王鸿珠医生和母亲蔡爱珍医生对穷人分文不取,有时看着病人实在贫困,父亲还自掏腰包照顾病人吃住。母亲则更多关照女患者,有一些女患者便秘,五六天没有办法排泄,也不好意思跟医生说,母亲总是很有耐心地和她们沟通,直到她们如实说出病情。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圣洁医所”的医生医术高、口碑好,很多外省的患者慕名前来就医。王泉英记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街还是石板铺成的路面,每到夏天的傍晚,来自全国各地的住院患者就会穿着木屐,走到钟楼下纳凉。木屐踩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吸引阮厝人围观。患者多,父母总是连轴转,王泉英从10多岁起就成了好帮手。他印象很深刻:把秘方药材装入陶壶后,要用铁线把壶身捆绑好,涂上红泥,炭火烧烤一个小时以上,直至壶里面的药融化。放凉了之后开壶,用石臼碾碎、过筛。这是一个耗时、耗力又特别讲究耐心的过程,壶里的药材要研磨到滤过目以上的筛网。这也让王泉英明白父母作为医生的良苦用心:越细腻的药粉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许多患者都感恩王鸿珠和蔡爱珍医生高超的医术和照顾之情,痊愈后,每年春节都会带上土特产,到西街王家拜年。如今,一些老患者拜年的习惯依然不改。尽管王家多次搬迁,但是仍有80多岁高龄的患者坚持来拜年,已经和王氏后人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思想开放研发新药献国家“父亲王鸿珠是一个思想开放且前卫的人。”王泉英拿出一张家族老照片,只见发*的老照片上,王鸿珠穿西装、戴手表、穿皮鞋,英俊帅气,与民国传统的卦服格格不入。正是父亲突破传统的思想,才会主动积极与“医院”(福医大附二院前身)的西医师交流,学习西医外科医术,取长补短,创造出一套中西结合的治疗肛瘘的独特方法,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疗程。年,福建省卫生厅为王鸿珠颁发中医师资格证。年,圣洁医所并入“泉州市中医联合门诊部”,王鸿珠夫妇医院工作。此间,王鸿珠还根据祖传秘方研发了赛霉安系列药。这还得从王鸿珠患十二指肠溃疡说起。“被此病长期折磨的父亲,有一天突然想起祖传用来救治痔疮病人的白色粉末,它的抑菌、抗炎效果很好,在牙科、妇科方面也有很好的试用效果。”王泉英回忆,父亲开始改良并以身试药,治好了自己的十二指肠溃疡。当年的赛霉安药厂位于九一路龙宫巷15号,在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均设经销站
年,王鸿珠为它取名赛霉安,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意思是赛过那时强势的西药抗生素和磺胺类药,彰显时代中医人的底气和自信,并把药方无偿捐献给国家。医院因此成立了“赛霉安制药厂”,年开始出口,在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均设经销站,并获得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同年,王鸿珠到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后又获得全国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随后在医院工作到70多岁退休。传承流派精神造福患者在医所里长大的王泉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报考了中医药大学,传承父辈医术,直到年从医院痔疮科主任任上退休。第十三代传人王坚是医院肛肠科的学科带头人、主任中医师、硕导,作为传承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泉州王氏中医痔科”的学术思想、特色疗法、特色方药,兼收并蓄国内外肛肠科新技术、新疗法,研制的王氏痔疮膏、王氏清凉膏,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收录于“中医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目前王氏中医痔科流派的展示馆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除了展示王氏祖辈留下来的老旧的医书、磨药的小碗和锤子等珍贵的实物,还可以看到许多泉州中医历史资料。祖辈留下来的珍贵医用实物
中医药的传承任重道远,王坚希望通过搭建展示馆这一平台,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王氏中医痔科流派的故事,并将流派精神传承发扬,造福患者。记者洪亚男石狮市融媒体中心·石狮日报
石狮日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