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西亚诸文明
云南大学(廖堃玲整理)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乌鲁克文化期(前-前)是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的时代,铜器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文字已经出现。
捷母迭特·那色文化期(前-前),产生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最高祭司叫恩,两河流域南部产生了数以十计的城邦。
西亚八国:两河流域:北部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灭赫梯和以色列,被新巴比伦和米底联*灭。南部巴比伦利亚:北部阿卡德,萨尔贡建立,第一次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组建常备*,被库提人灭;南部苏美尔(乌鲁克文化期,陶器,象形文字,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楔形文字),乌尔第三王朝,为埃兰人灭;古巴比王国(阿摩利人苏穆阿布母建,至第六王汉姆拉比时达到极盛,基本上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赫梯人灭,加喜特巴比伦,新巴比伦(伽勒底人沙波帕拉沙尔建立),尼布甲尼撒二世(空中花园,公元前年,巴比伦之囚),波斯灭。
小亚细亚:赫梯:古王国,公元前,穆尔什里一世灭了古巴比伦;帝国时期与埃及争霸,为亚述灭:吕底亚
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腓尼基:指叙利亚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它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的名称,城市国家(推罗,西顿),殖民活动,无宗主国与殖民地的隶属关系,腓尼基字母,北非殖民地迦太基:以色列“士师时代”(公元前占领迦南-年扫罗称王),士师即先知,实际为*事民主制首领,
伊朗高原:波斯:公元前年,阿黑门尼德氏族首领居鲁士称王,反抗米底的统治,向外扩张,灭掉吕底亚,征服小亚沿岸各希腊城邦和埃兰,占领新巴比伦并且远征中亚占据了巴克特里亚,粟特和花剌子模,建立了波斯人自己的国家,其子2冈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大流士一世《贝希斯敦铭文》,希波战争,公元前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灭;米底
四次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乌鲁卡基那推翻卢伽尔安达暴*,进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公民人数到0,撤销派往牧场和渔场的监工和税使,减轻居民的宗教费用,禁止欺凌老弱),约公元前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拉伽什,改革失败,改革打击了贵族寡头势力,有利于人民。
公元前年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事改革(实行募兵制,将常备*分为多个8兵种,由国家供给*备,用充气的羊皮筏作渡河工具,改变对征服地区*策,使不同地方的人民混合居住),改革增强了亚述的*事力量,亚述随后发动战争,征服叙利亚,合并了巴比伦,确立在西亚北非的霸主地位,成为地跨西亚北非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公元前16世纪后期赫梯国王铁列平王位继承原则的改革(王位由长子继承,无长则次,无王子则长婿继承,国王不得杀害兄弟姐妹,国王亲属犯罪由本人负责,不得牵连家属,不没收其财产),改革调整了王室关系,巩固了王权。
公元前年波斯国王大流士改革(划分行省,派总督管辖,分全国为五大*区,使其互相牵制,统一货币铸造制度,中央铸金币,行省铸银币,自治市铸铜币,修驿道,修埃及法老尼科未完成的尼罗河与红海之间运河,于中亚建水库,拉拢被征服地区的统治阶级,定锁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增强了波斯帝国的*事力量,奠定了波斯帝国主要*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三部法典:乌尔第三王朝《乌尔那姆法典》,目前人类所知最早的法典;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居民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全文共条,比较全面地反应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奴隶制度,土地制度等。《赫梯法典》,制定于古王国时期,到帝国时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该法典现在看到的有条,从法典可知当时的赫梯王公贵族拥有很多奴隶,当时的土地可以买卖,有关死刑的量刑在帝国时期大为减少。惩罚变得较为人道。
两个帝国:亚述帝国(铁器时代第一个帝国);兴起原因:1.有利的国际环境,2铁器的使用。灭亡的原因:1.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2,*事贵族集团和商人僧侣集团的冲突不断,3,*队战斗力削弱,兵源不足,4,国际环境的变化,5,缺乏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
波斯帝国(前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灭),灭亡的原因:1希波战争期间,埃及,巴比伦起义,统治集团内部的宫廷*变,2,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元气大伤,3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4,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
一次争霸:赫梯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地区,卡迭什之战,公元前年,哈吐什尔与拉美西斯二世《银板合约》,该条约是历史上保留下来最早的国际条约。
一次暴动:高墨达暴动:公元前年发生于波斯帝国的*变,因领导者高墨达而得名,暴动以当时波斯国王冈比西斯弟弟巴尔狄亚的名义起兵,高墨达本人自立为王,号召各地人民拥戴他而抛弃冈比西斯,暴动得到了波斯人,米底人的响应,一度使波斯帝国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在冈比西斯暴卒后,大流士等7个波斯贵族于米底击败高墨达及暴动的主要成员,暴动历时7个月宣告失败,暴动被镇压后,大流士成为新的波斯国王。
二、古代埃及文明
三分王朝:文化期:巴达里文化(前-前),母系社会涅伽达文化Ⅰ时期(前-前),出现了私有权的符号,埃及处于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前夕。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前-前),出现了文字,国家,蝎王权标头,小国家(埃及人称为帕斯特,希腊人称为诺姆),画墓早古一中(1,3,3,1):早王朝(1-2王朝),相传美尼斯为第一王朝的建立者,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权标头,马斯塔巴墓古王国(3-6王朝),君主专制确立,4王朝胡夫金字塔,哈佛拉狮身人面像,崇拜鹰神荷鲁斯,太阳神拉,出现涅杰斯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第一次平民奴隶大起义,贝督英人入侵,见《聂菲尔涅夫预言》,《对美尼卡拉王的教喻》中王国(11-12王朝),底比斯的孟图霍特普二世建立11王朝,铜制工具普遍使用,出现了青铜器,玻璃制造业,强有力的涅杰斯二新后(4,2,10):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见《伊普味陈辞》,喜克索斯人入侵建立15,16王朝新王国(18-20王朝),鼎盛时期,青铜普遍使用,出现了铁器,杜沙夫,脚踏风箱,垂式织布机,雅赫摩斯建立18王朝,18王朝的图特摩斯一世是埃及帝国的奠基者,图特摩斯三世是完成者,18王朝埃赫那吞宗教改革,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的争霸,岩墓后王国(21-31王朝),努比亚国王建立25王朝,25,26王朝进入铁器时代,法老尼科开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派腓尼基水手绕非洲航行,公元前年,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波斯建立27,31王朝,公元前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埃及进入马其顿,希腊统治时代十一法老:
美尼斯(相传建第一王朝);乔赛尔(始建金字塔);胡夫(最大的金字塔);蒙图霍特普二世(建11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雅赫摩斯(建立18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图特摩斯一世(埃及帝国的奠基者);图特摩斯三世(埃及帝国的完成者);哈特舍普苏特(第一位女性法老);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争霸),尼科(运河,腓尼基水手)两个阶层:涅杰斯:古代埃及的社会阶层,他们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时期。在第一中间期,涅杰斯形成了一个小私有者阶层,是当时各诺姆*队的主要来源,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强有力的涅杰斯”,一部分强有力的涅杰斯占有土地,由别的农民耕种,向他们交租,有的涅杰斯参与*权,成为高级官吏,但是为数众多的还是贫穷的涅杰斯。涅杰斯是中王国时期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的主要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
涅木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兴起并登上*治舞台的中小奴隶主阶层,属于该阶级的人可以经营王室土地,成为王室土地的涅木虎,他们享有世袭租佣权,向法老缴纳租税,也服务于*队,或为法老提供其他服务。他们可以占有奴隶,担任官职,逐渐成为王权的社会支柱。埃赫那吞改革时曾提拔了一大批涅木虎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改革失败后,这个阶层受到打击迫害,其财产也被没收,第19王朝法老霍连姆赫布曾颁布敕令保护他们的利益,从而保护王权自身的阶级基础。一次改革:第18王朝法老埃赫那吞宗教改革:主要内容:废除对阿蒙神及其他人的崇拜,以阿吞神为唯一神,没收阿蒙神庙的财产,将首都从底比斯迁至阿玛尔那,改称“埃赫塔吞”,国王也改称“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他的继承者图坦哈蒙放弃了改革,恢复对阿蒙神的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指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一次争霸:埃及与赫梯(拉美西斯二世与穆瓦塔鲁),签订《银版合约》(拉美西斯二世与哈吐什尔)三、印度历史
古代:
四部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三教二派:婆罗门教:以崇拜婆罗摩(梵天)为最高主神的宗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一致”和“业力轮回”
早期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主要教义是苦、集、灭、道四缔和众生平等(仅限于宗教领域的平等)
耆那教:创立者筏伏摩那,耆那(战胜情欲者),主要教义:业报轮回,灵*解脱,非暴力,苦行之义,用极端的苦行去换取灵*的解脱
顺世论派:古印度唯物主义哲学学派,代表人物阿夷多翅钦舍婆罗,他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元素组成,人也是由这四元素组成,人的意识和身体是分开的,反对婆罗门教的杀生祭祀,否定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来平等的
阿什斐迦派:古印度一个彻底的宿命论学派,代表人物末伽黎·拘舍罗,他认为世界是按既定的程序安排好的,修行和作恶对解脱不起作用,否定善恶各有报的说教,但也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
二个文明:哈拉巴文明:印度河流域古文明,以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主要文化成就:1.出现了铜器和青铜器,2.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麦、小麦、稻、棉,3.出现了纺锤,纺轮,染缸,表明纺织业发展很快,4.出现了计量工具,5,出现了城市,6,出现了文字。
吠陀文明:早期吠陀时代(前-前),雅利安人处于氏族部落解体向国家过渡的时期,盛行自然崇拜,末期出现了婆罗门祭司集团,《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
后期吠陀时代(前-),进入文明社会,国家产生,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正式形成,《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所反映的时代。
一个种姓:瓦尔那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拥有解释经典和祭神的权力;第二等级刹帝利(行*贵族和*事贵族),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还可通过战争获取大量财富;第三等级吠舍(平民自由民阶层),*治上无特权,通过布施和纳税来供养前两个阶层;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非雅利安人),从事农、牧、渔、猎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无宗教生活的权力。
一个集团:伽提:孔雀帝国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中产生中产生的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这种集团叫伽提,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各伽提也具有职业世袭和实行内婚制的特点,《摩奴法典》中记载了50多种伽提。
一个贱民:旃荼罗:社会地位最底下,最受歧视的一个伽提,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
列孔霜国:列国时代(前6世纪—前4世纪),16国,前四世纪60—20年代,难陀王朝摩揭陀征服居萨罗,逐步统一了北印度地区
孔雀帝国(前—前),旃陀罗笈多建,定都华氏城,至阿育王时期达到了鼎盛(佛教向亚洲其他地区传播始于公元前3世纪中期阿育王时代)
巽伽王朝(前-前),(前75-前30)甘华王朝后印度处于分裂时期
公元1世纪,月氏人中的贵霜部落建立了贵霜帝国,至伽腻色伽王时期(78-),印度西北部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在他的支持下,大乘佛教由中亚传入中国
中古:
王朝更替:笈多王朝:4世纪初,北印度陷入分裂,室利笈多家族逐渐强盛起来,年旃陀罗笈多一世以吠舍离为首都建立了笈多王朝,超日王时期势力达到顶峰。笈多王朝处于印度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超日王的统治*策:①在*治制度方面实行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大臣,全国划分为若干省县②经济方面重视水利灌溉,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造船业成就非凡,对外贸易比较活跃③征服西部和西北部地区
戒日帝国(-):6世纪末7世纪初,北印度再度陷入分裂状态,形成了四个王国,年戒日王继承坦尼沙王位,率*收复了穆克里王国的曲女城,年,两国合并,称为戒日帝国,是印度封建制度确立和形成时期。
统治方式:①依靠中央和地方行*机构以及庞大的*事力量,中央有大臣会议,地方行*机构独立性日益加强。
德里苏丹国(-)年,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发生分裂,古尔王朝派往北印度的总督库特卜·乌丁·艾巴克趁机以德里为中心自立为苏丹,因前三位苏丹均来阿富汗突厥奴隶,亦称奴隶王朝,统治印度年,历经5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权,年被巴布尔所灭。
*权形式:①*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体②统治的基础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事贵族集团③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统治者,集*权神权于一身④中央设部,各部之上的首席大臣称维齐尔,废除传统的官位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⑤地方划为23省,设总督统治⑥在边远地区处于半独立的印度封建王公统治的藩属土邦,王公在土邦内拥有广泛的权利,村社仍是*权基层组织,村长多为印度教徒担任。
莫卧儿帝国(-)年蒙古族后裔巴布尔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攻占德里,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沙加汗时期被称为“*金时代”(泰姬陵)奥郎则布时疆域达到极点。
种姓发展:①婆罗门和刹帝利仍然保持他的统治阶级地位②吠舍:戒日帝国时期专指从事商业的居民,根本不包括农民在内③首陀罗:吠舍种姓的下层村社自由民地位下降沦为依附农民,原首陀罗中的分成制农民和租佣农民逐渐转化为封建依附农民,两种来源的依附农民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首陀罗种姓,戒日帝国时专指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依附农民。
阇提制度:形成于印度中古时期,在四种姓之外,按照行业组成各种阇提,阇提内部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者要受到惩罚,直至被剥夺受保护的权力,阇提之间相互隔绝,不准通婚,城乡居民全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
土地制度:㈠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实行土地国有制,其土地来源于没收的印度封建主的大部分土地,苏丹名义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然后对土地进行分配:①苏丹直接支配的土地“哈斯”,由中央财*部门管理,收入供中央*府开支和宫廷消费,②以服*役为条件分给穆斯林战士的土地“伊克塔”,即*事采邑制,最初只限终身,14世纪后,苏丹准其世袭,变成了私人领地,③神庙土地,苏丹赐给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的土地“伊纳姆”和赐给清真寺的土地“瓦克夫”,占有者拥有是世袭享用的权力④印度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长占有的世袭领地,享有豁免田赋的特权,占有者称“柴明达尔”。
㈡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土地制度:莫卧儿帝国征服的土地统称为“哈利萨”,即国家直属地:①直属于国王的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八分之一,由*府租用给农民,官吏直接征税,收入用以维持皇室,宫廷和宫廷卫队②帝国的大部分土地按*功分给封建贵族做*事采邑,称为“扎吉尔”,占有者称“扎吉尔达尔”,初期不得世袭,采邑主按*阶和税收多少组建雇佣*,应召出征,对农民的行*管理权和司法审判权归地方*府,随着帝国衰落,演变为世袭领地③臣属于帝国的土著部落酋长和印度教王公及帝国直接统治地区的包税主(柴明达尔)占有的土地,在他们所辖的土地上有司法权,*事权,征税权,这部分土地私有④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也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
二者的相同点与区别:相同点:①都认为土地国有,然后实行分封制,分给国王直辖,*事贵族,教会②都存在土地国有和私有③*事采邑制是有条件的分封制,受封者都需为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雇佣*,土地经历了由终身制向世袭的转变。
区别:①莫卧儿帝国时期所征服的印度国土统称为哈利萨,包括柴明达尔的土地②莫卧儿帝国时期柴明达尔不只包括土著酋长,印度封建王公,还包括帝国直接统治地区的包税地主,这表明包税制的发展和包税商人势力之大。
两个宗教:印度教:4世纪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逐渐演化而来,8世纪经商羯罗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该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是三大教派的泛称,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神,即婆罗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主张神人同性说,迎合了新兴封建主的需要。
锡克教:16世纪由纳那克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某些因素创立的宗教,在印度虔诚派的基础上,吸收了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和无种姓差别社会观,主张信徒一律平等,提倡修行,反对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态度,有教团组织,宗教领袖,信徒多为低级种姓的人民,17世纪后,逐渐成为独立的宗教*治组织。
一次改革:阿克巴改革:背景:阿克巴统治时期(-),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划不一,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进行了改革。
措施:①*治方面:皇帝独揽**法教最高统治权,皇帝之下除宰相外,设四大臣辅佐皇帝统辖中央机关,各部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设总督管*务,中央另派行*长官掌管税收和民*,实行统一的*衔等级制度并按*衔高低授予采邑。
实行曼萨布达尔制,化行*为*事组织,官吏多授予*级,曼萨布达尔分33级,最高者可拥有1万士兵,拥有名士兵以上的曼萨布达尔只能由皇室王子担任,各级曼萨布达尔主要履行*务,也同赋税与司法有关,*队的来源由各省长及*事采邑的封建主提供。
②宗教和民族方面:取消传统的宗教和民族歧视*策,在统治阶级内部提拔了不少印度封建主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取消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和巡礼税,允许其宗教信仰自由,综合各种宗教教义,创立所谓的“神圣宗教”,企图借以统一各总宗教,消除矛盾。
③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按产定级,作为征收地租的标准,取消包税陋习,除主要发展农业外,还特别支持发展工商业,重试修路。
④社会风习方面:废除许多成规陋习,创立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允许女子受教育。
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缓和了各种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加了*府的财*收入,减少了收税中的舞弊行为,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改革并为消除莫卧儿帝国的危机,阿克巴死后,矛盾再次激化,帝国也逐渐衰落下去。
四、古代希腊文明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公元前-),分为前、古、新、后四王宫时期,古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出现了卡马雷斯彩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线形文字A,新王宫时期进入繁荣期,公元前年,操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标志着克里特文明的衰落。
迈锡尼文明(南希腊早期奴隶制文明)(前0-1),迈锡尼文明于公元前0定居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前1年建国(竖井墓王朝),前圆顶墓王朝,前-1达到鼎盛,形成线形文字B,公元前1多利亚人入侵遭到毁灭。
六个时代:爱琴文明时代(前20-12世纪)
荷马时代(前11-9世纪),特洛伊战争后北方的多利亚人趁机南侵灭了迈锡尼各古国,但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前到年,希腊各地又回到了原始社会时代,,反映该时期历史情况的主要是《荷马史诗》,这一时期希腊处于*事民主制阶段,设有议事会,民众会和*事首长,用铁也较普遍。
古风时代(前8-6世纪),公元前8世纪希腊地区重新普遍出现国家(城邦国家),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多集中与希西阿德的诗篇中,故称希西阿德时期。(一)、希腊城邦体制的特点:公民*治获得较充分的发展,乃至建立起奴隶制民主*治,王权日渐衰微,城邦公民*治具有最高权威。(二)、海外殖民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6世纪的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在地中海、黑海地区建立数以百计的殖民城邦。形式:由某一城邦发起,它就是母邦,把部分公民移到海外另建家园,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原因:⒈人口增加,耕地有限到海外找地⒉土地兼并破产失地到海外另谋生路⒊商业发展到海外谋求原料和开辟市场⒋*治失败被遣送出国或安排于外者⒌遇到严重灾荒,殖民海外以求渡过难关。影响:⒈对土著居民是一场灾难⒉对希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古典时代奴隶制经济打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实力日益扩大,使得城邦分立的*治局面长期存在下去。
古典时代(前5世纪-4世纪中期),(一)、奴隶制经济的到了充分发展,分为斯巴达式和开俄斯式,农业中使用奴隶的情况:⒈斯巴达式的国有奴隶⒉贵族田庄中使用的奴隶⒊自耕农和小农所私有和使用的奴隶。奴隶制经济(公元前5世纪达到极盛)的特点:⒈希腊奴隶使用很普遍,却以小规模为主⒉占优势的是小农和小作坊经济⒊商业经济的比重较其他古代社会大⒋不以本城公民为奴,所使用的都是外邦人和蛮夷。(二)、城邦危机:城邦经济是以小农经济和手工业为基础,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城邦争霸混战,*队将领大发战争财,与这种大奴隶主经济相对应的是公民中中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日多,从而加剧了社会分化,动摇了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导致了城邦危机。
马其顿统治时代(前4世纪晚期-2世纪中期),公元前年,喀罗尼亚战役希腊联*战败,失去了*治独立,公元前,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于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希腊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的统治地位。公元前年,伊蒲苏斯战役后,马其顿亚历山大分裂,安提柯王朝统治希腊,公元前年,马其顿本土为罗马征服,公元前年,希腊全境落入罗马统治之下。
希腊化时代(前-30),时间上指亚历山大东征到托勒密埃及并入罗马帝国这一时期,是古希腊文明与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相融合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的希腊化国家有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
五次战争: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希腊同盟与小亚富裕城市特洛伊的战争,希腊联*虽胜,实则两败俱伤,多利亚人趁机南下,毁灭了迈锡尼文明。
美塞尼亚战争: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7时期中期,斯巴达对美塞尼亚发动两次大规模战争,将美塞尼亚人变成希洛特。
希波战争:波斯帝国侵略扩张所引起的,导火线是公元前年小亚米利都暴动。
第一阶段(前-),波斯对希腊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①前年,第一次进攻由于波斯海*遭到风暴,陆*又遭到色雷斯的进攻,半途而废。②前年,马拉松战役,第二次进攻,雅典指挥官米提亚德指挥*队以少胜多,传令兵腓力普斯及马拉松运动。③公元前年,温泉关战役,薛西斯率领波斯水陆大*第三次进攻希腊,在中希腊的主要道口温泉关与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领的7人(核心是斯巴达勇士)进行了首次大战。④公元前年秋,萨拉米湾海战,希腊海*获胜,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阶段(前-),希腊进一步解放爱琴海和小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前年,双方缔结条约,波斯承认小亚各希腊城邦独立。
希波战争使得东西方文明的发展逐渐呈现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于雅典与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的霸权,导火线是底比斯进攻普拉提亚。第一阶段(前-),十年战争,初期斯巴达进逼雅典城下,雅典海*频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第二年雅典发生了瘟疫,此后双方互有胜负,最后雅典主和派得势,双方缔结合约,保持50年和平。
第二阶段(前-),以雅典发动西西里远征开始,前年羊河之战,雅典海*全部被歼灭,前年,雅典接受了斯巴达的苛刻条件,战争结束。此后希腊历史进入城邦危机阶段。
叙利亚战争: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与塞琉古王国为争夺巴勒斯坦和南叙利亚一带而发生的5次战争,以塞琉古王国的胜利而结束。
四次改革:公元前9世纪末斯巴达来库古改革:主要内容:1,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2,实行双王制,国王职位世袭3,组成包括两位国王在内的30人议事会,实际是掌握城邦实权的贵族会议4,由斯巴达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大会5,设立五名检察官。奠定了斯巴达*事强大的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强盛产生了积极影响。
公元9世纪末至8世纪初雅典提秀斯改革:提秀斯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实际指雅典某位头领和民众共同进行的创制城邦宪制的活动,希腊人称这一过程为“塞诺西辛”,主要内容:1,联合境内各村社建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机构2把国内公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贵族充任官职,执行法律,农民和手工业者不能当官掌权,提秀斯改革将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为日后雅典贵族*治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是雅典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
公元前年雅典梭伦改革:背景,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主要内容:1,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的债务及因债务而遭受的奴役2,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按等级分配*治权利,3,设立新的*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除第四等级,其他公民均可当选,设立陪审法庭4,制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建立奴隶制民主*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强大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年雅典克利斯提尼针对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的改革:1,废除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代之以新的十个地区部落2,以十人部落各选50人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3,改革*队,按部落征兵,10名将*组成十将*委员会4,实行陶片放逐法。克利斯提尼改革将雅典民主*治推向高峰。
两主*治:公元前年雅典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治:梭伦以后雅典公民内部派别斗争又趋激烈,山地派领袖庇西特拉图在农民的支持下武力夺取*权建立了僭主*治,执*内容:继续执行梭伦的立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其*治地位,以低利贷款给农民2,集司法权于城邦*府,设立乡村巡回法庭,削弱地方贵族对司法的干扰3,注意发展工商业4,大兴土木,促进了建筑业及有关行业的发展,还提倡文艺。总之,其掌权期间雅典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发展。
公元前-年雅典伯利克利的民主*治:推行公民大会实行一系列完善民主*治的改革,主要内容: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以职位高低略有不同2,民主*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有充分的权利,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机关3,向担任公职和参与城邦活动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
雅典民主制的局限:①奴隶群众毫无*治权利,而且被列为专制对象②妇女不能参*,外邦人也无权利,自由民总数的一半被排除在民主*治范围之外③雅典对内民主,对外尤其是提洛同盟则极端专横④民主*治领导权仍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
两个阶层:希洛特:斯巴达国有奴隶,指被斯巴达征服的美塞尼亚和拉哥尼亚原有居民沦为奴隶者,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村社,按户耕种斯巴达人的份地,每天向主人交纳大约一半的田地产量,战时随斯巴达*队出征,负担各种劳役,没有*治权利,可任意杀害,希洛特历史上曾经发动多次起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斯巴达奴隶主的统治。
庇里阿西人:古斯巴达城邦除斯巴达公民和希洛特之外的第三阶级名称,他们没有公民权但有人生自由,有自己的土地,作坊和店铺,不能参与任何“平等人公社”的*治活动,没有*治权利,却需纳税和服兵役,和希洛特一样是斯巴达国内阶级压迫的对象。
两大城邦:雅典、斯巴达
两大同盟:提洛同盟:公元前年,爱情海地区希腊城邦组织的抗击波斯的*事同盟,因同盟金库设在提洛岛而得名。它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对付波斯联合作战,后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又称“雅典海上同盟”,公元前年,同盟金库迁至雅典。公元前年,由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雅典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伯罗奔尼撒同盟:公元前6世纪后期,古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结成的*事同盟,因参加城邦为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大部分城邦而得名。该同盟由斯巴达分别与盟邦签订双边盟约组成,斯巴达是同盟的核心和领袖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主帅。斯巴达利用伯罗奔尼撒同盟作为控制入盟各邦的工具。该同盟曾与提洛同盟联合与波斯作战,后两同盟争霸。公元前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年解散。
一个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年,进攻波斯,公元前年,进入埃及建立亚历山大里亚,公元前年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大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公元前年,进入印度西北部,公元前年,返回巴比伦。
思想文化方面:(一)古风文化:这一时期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是荷马史诗和希西阿德的诗歌创作。①陶器装饰仍以几何形图案为主,但也有表现贵族车马行列和海船作战的图画。
②文学: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兴起了抒情诗,哀歌诗和长短格诗,著名诗人有卡里诺斯,女诗人萨福等。
③哲学:有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小亚的米利都产生了第一个希腊哲学家泰利士,他认为万物起源于水,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的本原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数生万物。④艺术:雕刻绘画向现实主义迈进,以神庙为主的希腊建筑形成了厚重朴实的多利亚式和秀巧多雅的爱奥尼亚式。
(二)古典文化:①文学:重要成果有悲剧和喜剧这一时期产生了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被奉为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索福克利斯(代表作《俄底浦斯》),幼里披底斯(代表作《美狄亚》),阿里斯多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代表作《骑士》,《云》,《鸟》,《公民大会妇女》等。
②哲学:德谟克利特:完成了原子理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及其虚空,原子是最后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远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原子聚合而生万物。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感觉思想是由外在事物影像渗入而生,人的智慧才能依靠学习和实践。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与人生幸福有关的道德伦理问题,提倡知德和一,认为美德基于知识,而二者的获得有赖于教育,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常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反对雅典的激进民主,主张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他还认为人们求知首先应该承认自己无知,“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是其名言,后被告蛊惑青年罪,被判处饮鸠死刑,未留下任何著作,其言论和思想通过学生的记载而流传于世。
柏拉图:古希腊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唯心体系的哲学家。师从苏格拉底,创办希腊学园,在那里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达40年。其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按照他的理念论有两个世界,即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理念世界史永恒的,真是存在的,现实世界是变幻无常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原型,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回忆说,主张知识就是回忆,他的社会*治观点集中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曾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返回雅典后于吕克昂体育场开设学园,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数十年,批判的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即是他的名言。承认物质客观存在,但却认为物质受形式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能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涉及文学,哲学,经济学,理论学多个领域,是逻辑学和*治学的奠基人。所著《雅典*制》和《*治学》是研究古希腊*治制度,*治思想及其重要的史料。
《雅典体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大约写于公元前-年,该书主要论述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治制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据说亚里士多德考察并记述了个希腊城邦的历史与现状,《雅典*制》是其中唯一残存下来的篇章,对研究古代雅典*治史具有珍贵的价值。
③艺术:被近代文艺批评家称道的“高贵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古典时期风格,著名的雕刻家有米隆(《掷铁饼者》),波吕克利特(《持矛者像》),菲狄亚斯(主持了雅典卫城的重建工作)
④史学: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代表作《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着重探究史实,所才史事经过一定的筛选,比较和分析,为历史叙述体奠定了基础。
修昔底德: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著作有很高的科学性。
色诺芬:《希腊史》
(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①哲学:斯多葛派:创始人芝诺,学说兼有唯物和唯心因素,承认事物是物质的,发展的,运动的,但认为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神性和命运,认为道德既是幸福,提倡过道德自然的生活,提出了“人人皆兄弟”和世界公民的*治主张,其理想是建立一个由理性统治的国家。
伊壁鸠鲁学派:代表人物伊壁鸠鲁,他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灭,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其多主张的快乐并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这一派的生活简朴节制。认为最大的快乐是友谊,个人的幸福就在友谊和社会之中。
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斯梯尼,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主张,不说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公元前3世纪风行一时,该派人士坚持个人自由,自我满足,鼓吹根据自然生活,对社会持批判态度,对财富,地位无所追求。实际奠基人是狄奥多尼,他主张快乐来自一个人自然需要的满足,凡是合乎自然的事皆可于大众之前为之。他因主张这种生活方式而得到一个绰号“犬”,犬儒学派因此得名,该派思想是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失望的下层人民消极思想的反映。
怀疑主义:创始人皮洛,核心思想:“一切不可知”,“肯定”是的不到的,“你不妨享受现在,因为未来无从把握”
②文学:出现了科普诗,创始人阿拉图斯,田园诗,创始人提奥克里图斯。个人肖像剧增,群体雕塑和纪念性雕塑出现,亚历山大里亚,帕加马,罗的斯岛是当时三大雕塑中心。
③史学:阿拉图斯回忆录,曼涅托《埃及史》,贝鲁苏《巴比伦史》,狄凯尔库斯《希腊生活》
④宗教:具有混合主义特征和向一神教发展的倾向
⑤科学:与哲学相分离,各学科日益专门化,欧几里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定理,比重定理,斜面定理,浮力定理。
五、古代罗马文明
伊达拉里亚文明: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出现城市国家,公元前6世纪,进入鼎盛,势力南达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北抵波河流域,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善于城市建筑和其他工商业技艺,发明了自己的文字。
五次改革:王*时代后期第六王塞尔维乌斯改革:⑴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3个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把罗马分为4个城区部落,把罗马乡村分为15个乡村部落⑵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为五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各等级提供数量不同的森都利亚⑶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公元前-年先后由格拉古兄弟推行的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改革:⑴提比略担任保民官时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犹格,如有子,则其子尚可各占犹格,但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犹格,超占部分收归国有,化为30犹格的份地,分给无地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地。⑵盖约担任保民官时提出法案禁止被人民罢免的高级官员和保民官再次任职,非经人民审理不得判处公民死刑,恢复提比略的土地法案,又提出殖民法作为补充,规定元老院应在执*官选举前确定其卸任后担任哪一行省的总督,避免以最好的行省私相授受。法案未经通过,改革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年执*官马略获得了朱古达战争指挥权推行的*事改革:⑴取消财产限制,吸收无产者入伍,即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士兵的服役期限延至16年,期满可从国家分的一块份地作为补偿⑵改革*团组织,实行联队制⑶对*队实行严格训练,把当时角斗学校的训练方法引入*队,以提高士兵的战术技能。改革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事制度,使罗马*队变成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队。
公元前88执*官苏拉获得了密特里达提战争指挥权,稳定局势后进行的宪*改革:⑴恢复独裁官的职位⑵扩充元老院,增至人,恢复了元老院旧日的权力和特权,保民官的权力被剥夺殆尽⑶增加了执法官和财务官的人数,大兴土木,废除了向城市平民廉价配粮的制度。
公元前1世纪后期凯撒在内战和独裁期间所实行的改革措施:⑴改组元老院,安插亲信,增至人⑵增加高级官职的数目⑶改善行省管理制度,提高行省各城市的自治权,改进行省税收制度⑷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⑸在意大利和行省建立至少20个殖民地,安置老兵和贫民10万人。取消部分债务,安置游民就业,对币制和历法进行了改革。
三个时代:王*时代:(前-),从罗慕路斯建城至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经历了七王,王*时代并非统一的制度,是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前四王时代处于*事民主制下,设置王(终身制,掌握*事指挥权,审判权,库里亚大会),元老院(王的咨询机构),库里亚大会(全体公社成员大会,决定公社一切重大问题),第六王塞尔维乌斯进行了改革,王*后期,伊达拉伊亚人在罗马建立了塔克文王朝。
共和时代:(前-27),,公元前年罗马人驱逐塔克文家族建立了共和国,执**权的是两名执*官,初期元老院增至人,处于权力中心地位,末期成为最高行*和监督机构,共和国实质是贵族共和国。
帝国时代:(前27年-公元年)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正式确立了元首制,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了帝国时代。
屋大维元首*治的措施:⑴提高元老院的*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削弱其实际权限始设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⑵扩大元老和骑士的特权,使其成为元首制的基础⑶对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一方面镇压,另一反面则用各种施舍来收买他们⑷竭力维护奴隶制,颁布一系列法令来健全家庭关系,奖励生儿育女,提倡过节俭生活⑸恢复罗马的宗教崇拜和传统习俗,大兴土木⑹在行省中推行自治市制度,把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上层分子,实行税制改革⑺缩编*团,创设近卫*,使罗马*队最后完成了向职业常备*的过渡。⑻依靠*队继续推行扩张*策。
提比略(使元首顾问会议成为较稳定的机构),卡里古拉,克劳狄(初步建立起一套官僚体系,广泛授予行省公民以罗马公民权,修筑供应罗马用水的输水管道),尼禄(暴君)。这一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以皇帝为代表的罗马大奴隶阶级的统治地位。
东部行省和多瑙河区*团拥立的皇帝韦伯芗战胜西部行省和近卫*推举的皇帝,建立弗拉维王朝。
韦伯芗(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迫使元老院通过全权法,赋予他广泛的权力,图密善。
涅尔瓦(开创了以过继为基础的新的皇位继承制度的先河),图拉真(帝国疆域达到了极点),哈德良(在北部边境和不列颠修筑边墙,致力于整顿内*,元首顾问会议成为常设机构并增加了法学家为其成员,任法学家尤利安努斯把以前行*长官的一切敕令汇编成册,批准为“永久敕令”作为帝国法律的基础,征募行省居民参加罗马*团服役),安敦尼,马可·奥勒略(盛极而衰,蛮族入侵),康茂德(临近三世纪危机)。后五个皇帝全是行省贵族出身,在内外*策上都采用了有利于整个地中海区域奴隶主的措施,“*金时代”。
塞维鲁(建立*事独裁是元首顾问会议成为国家最高机关,推行*队与官僚相结合的*策),卡拉卡拉(卡拉卡拉敕令:罗马帝国赛维鲁王朝君主卡拉卡拉于年颁布的敕令,敕令规定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境内的全体自由民,该敕令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税源,使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和罗马公民一样负担遗产税及其他捐税,弥补财*空虚,是帝国时期扩大公民权的结果,在当时已无实际意义,历史作用在于行省的地位得到提高,与意大利的差别进一步缩小。)
骑兵长官克劳狄及三位继任者都是伊利里亚人,崛起于行伍,他们采取联合元老院贵族的*策,并采取以蛮治蛮的方法,把蛮族移民安置于边境。
⑴废除元首制,正式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四帝共治制⑵将全国划分为行省⑶*队分为边防*和巡防*⑷实行新税制,整顿币制,颁布“限价法令”⑸尊奉朱庇特,自称朱庇特之子,神化个人。
年战胜李基尼乌斯成为唯一奥古斯都,⑴废除四帝共治制,委任自己的子侄治理部分地区,把罗马君主专制制度推向一个新阶段⑵以宫廷禁卫队代替近卫*,把*事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⑶进一步扩充官僚机构,帝国行*制度彻底官僚化⑷年,把首都迁至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⑸顽固维护奴隶制⑹年和李基尼乌斯联合发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⑺年,召集宗教大会,制定“尼西亚信条”,统一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
年提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形成了东西罗马帝国,年,日耳曼雇佣*头领奥多亚克废掉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和北非奴隶制社会宣告结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年,奥斯曼土耳其灭了东罗马帝国。
三头同盟:前三头同盟: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凯撒达成秘密协议,建立前三头同盟共同对付元老院,公元前53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同盟破裂,公元前49年,凯撒攻占罗马,庞培逃亡埃及,为托勒密人所杀,公元前44年,凯撒被任命为终身执*官,不久在元老院被刺身亡,是在个人独裁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形成的少数人独裁。
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在波伦尼亚会晤,达成协议建立后三头同盟,后来获得了罗马公民大会的承认,三方协议分治天下五年,安东尼统治高卢,雷必达统治西班牙,屋大维统治阿非利加,西西里,撒丁尼亚,意大利为三人共管,,前40年,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前36年,屋大维解除了雷必达的*权,公元前30年战胜安东尼,后三头同盟结束,罗马重新统一。
三次独裁:苏拉独裁、凯撒独裁、屋大维独裁
三步扩张:(一)对意大利的征服及统治:通过三次萨摩奈战争控制了意大利中部地区,接着向南意大利扩展势力,公元前年,除高卢人占据波河流域外,意大利半岛其余地区臣服与罗马。
并未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采取分而治之*策,建立罗马公民殖民地,最普遍的是所谓的同盟者,内*保留独立自治,但丧失外交权。
(二)对西地中海的征服及统治:通过三次布匿战争(前-)战胜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称布匿战争,置迦太基为阿非利加省,确立在西地中海的霸权。
(三)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及统治: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确立在希腊的统治地位,公元前年,在马格尼西亚决战中战胜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塞琉古失去在东地中海的强国地位,前年,吞并帕加马,置为亚细亚行省,至此建立起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罗马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建立行省来统治人民,行省被视为罗马国家的财产,是罗马奴役海外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一种形式,罗马在行省通常实行包税制,行省各城市地位不一。
三次战争: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1-88年意大利同盟者以马尔西人为核心发动的争取公民公民权的斗争。起义*以科菲尼姆为首都建立了国家,更名意大利,设元老院,执*官并自铸货币。,同盟者在战争中被打败,但罗马不得不把公民权授予波河以南的所有意大利同盟者。
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前-),始于双方对西西里的争夺,迦太基战败,将西西里及其与意大利之间的岛屿让给罗马赔款3塔兰特,西西里成为罗马第一个行省。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公元前年,坎尼会战,汉尼拔重创罗马*队,公元前年,扎玛决战,汉尼拔被打败,迦太基被迫接受合约,丧失一切海外殖民地,交出所有舰只和战象,不经罗马同意不得对外作战,赔款1万塔兰特。从此罗马确立在西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罗马挑起,迦太基被夷为平地,5万居民被买为奴隶,迦太基被化为罗马的阿非利加省。
条顿堡森林战役:公元9年罗马与日耳曼部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公元9年,罗马统帅发鲁斯率领3个*团去镇压日耳曼人,结果被日耳曼部落首领阿尔米尼乌斯诱入条顿堡森林中,遭到围攻全*覆没,发鲁斯自杀身亡。条顿堡森林战役使罗马向北扩张受到限制,莱茵河成为罗马与日耳曼的边界。
一次斗争: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平民多次采取撤离运动,以退出公民公社和*队作为斗争手段,迫使贵族做出让步。
过程:⑴公元前年,平民举行第一次撤离,获得推举保民官的权利。公元前年,平民会议获得了承认。
⑵公元前-年,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
⑶公元前年,平民取得了与贵族通婚的权利
⑷公元前年,通过了著名的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取消**官,重选执*官,两执*官之一需由平民担任
⑸公元前年,通过波提利阿法,禁止以人身抵债,实际上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⑹公元前年,平民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颁布了一项法律,重申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一次起义: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的古罗马奴隶起义
重要制度:库利亚大会:古罗马公民大会之一。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王*时代。每一库利亚包括10个氏族,当时罗马共有30个库利亚。大会由王召集,仅限成年男子参加,按库利亚分级议事,大概每个库利亚又按氏族分组。但通过决策时,30个库利亚各有一票表决权。大会有权决定战争,选举高级高职,通过或否决法律律令及审判重大案件,氏族血族关系在行使权利时有重要作用。
元老院:古罗马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王*时代是王的咨询机构,在王决策和处理内外事务中发挥顾问作用。共和国初期元老院增至人,在国家*权机构中处于权力中心地位。掌握宣战媾和,国家安全,征募*队,财*预算等内*外交大权。苏拉担任执*官时期增至人,凯撒独裁期间,改组元老院,增至人,共和后期,元老院权力增大,实际上成为罗马最高的行*和监督机构。帝国时期,屋大维提高元老院的*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削弱其实际权限,元老院失去其原来的重要性。
奴制兴衰: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罗马从家内奴隶制发展到发达的奴隶制。奴隶主要来自被征服地区的俘虏,家生奴隶也占相当数量。贫困者及其家属沦为债奴者很多。
公元1-2世纪,隶农制在意大利渐渐盛行,并扩展到许多行省。
从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是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制社会矛盾激化而造成的。
隶农制: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隶农最初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佣农,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公元1至2世纪,由于意大利土地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出现危机,隶农制在意大利逐渐盛行,并扩展到其他行省。隶农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取得土地,地租一般为支付货币,租约为5年。公元3世纪危机全面加剧了隶农制的人身隶属和依附倾向日渐增强这一过程,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是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思想文化方面:
(一)共和国时期的文化:①宗教:信奉神袛多模仿希腊,也对东方国家的一些神袛崇拜,但通常信奉战神马尔斯和灶神维斯塔。还盛行对祖先的崇拜,相信死者亡灵是家庭和氏族的保护者。
②文学:安德罗尼库斯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为拉丁文,又改编了希腊的悲剧和喜剧。诗人维尼阿斯和埃涅乌斯创作了历史剧和杂体诗,拉丁散文的开创者加图,著有《拉丁语研究》和《内战记》
③史学:法比乌斯·皮克托:《罗马史》
加图:《创史记》,罗马史学的真正奠基者,前3卷追溯罗马城邦的起源,后4卷描述布匿战争的经过以及他生活时代的大事。
波里比阿:希腊人《通史》以罗马的对外扩张和*治演变为中心
萨路斯提乌斯:著有《咯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
凯撒:《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④哲学:西塞罗: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学家,*治家,雄辩家。公元前63年任执*官,凯撒死后热衷于恢复共和*体。发表反安东尼演说14篇,后三头同盟成立是被杀,在*治,法律方面的代表作有《国家篇》和《法律篇》,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君主,贵族和民主三种*体互相联合才是理想*体。他认为罗马共和国是最理想的*体。认为自然法是真正的法律。在哲学方面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人物,哲学著作主要有《论善与恶的定义》《论神的本性》,探讨与人生幸福的名篇《论老年》《论友谊》,其思想直接影响过帝国时期的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这进一步影响了后来西方*治思想的发展。
卢克来修:是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并按照物质本身所特有的规律发展。
⑤法律:公元前5世纪中叶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它后来成为罗马法发展的基础。同时逐渐形成了万民法,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调整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所有权和契约关系的规范。
帝国前期的文化:①史学:李维:《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
塔西托:《编年史》《历史》《日耳曼尼亚志》
普鲁塔克:希腊人《希腊罗马名人传》
斯韦东尼阿斯:《罗马十二凯撒传》,开创西方史学纪传体的先河
阿庇安:《罗马史》,是西方史学纪事本末体的创始者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
②文学:屋大维统治时期被誉为罗马文学的“*金时代”,奥古斯都对诗人恩宠有加,诗人则为元首歌功颂德
维吉尔《埃尼伊德》
贺拉西:《颂歌》歌颂罗马的伟大,赞美屋大维的丰功伟绩,《讽嘲诗》和《书简集》是教谕诗的范本。
奥维德:《变形记》《悲歌》《本都书简》
③哲学:帝国前期唯心主义占据统治地位,新斯多葛派相对流行,宣扬宿命和禁欲主义,完全蜕化为宗教伦理思想,代表人物辛尼加
琉善:公元2世纪唯物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神的对话》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神是世纪的本原,人的肉体是罪恶的根源
裴洛:创立了逻各斯观念,并说逻各斯为神的最初启示和创造力,号召人们克服的物质罪恶。向神忏悔求救。
④法学:进入帝国时代,罗马出现了一批研究研究罗马法的学者。由于观点不同,学者之间形成了普罗库路罗斯学派和萨比鲁斯派。公元2世纪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级》。二﹑三世纪之交罗马先后出现了五大著名法学家:盖尤斯,伯比尼安,保罗,乌尔比安,莫迪斯蒂努斯。3世纪末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格里哥安法典》和《格尔摩格尼安法典》,到提奥多西二世时,颁布了《提奥多西法典》,这是罗马帝国最早的一部官方法典,到东罗马查士丁尼时代,则在上述基础上编成了集罗马法大成的《罗马民法大全》。
⑤自然科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老普林尼,著有《自然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科普麦拉:《论农业》
斯特拉波:《地理学》
提比略时代名医塞尔苏斯写过一部医学论著,残篇保留至今。名医盖伦是古典医学的集大成者著有《解剖过程》《身体各部的机能》等。
⑥建筑:罗马宏伟的神庙是“万神庙”,始建于屋大维时代,完成了哈德良时代,韦伯芗至提图斯时代建造的大圆形竞技场,是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可容纳观众8万人。最壮观的凯旋门是提图斯在镇压犹太人起义后建造的。图拉真在征服西亚后树立了一个纪念柱,高的43米,此外罗马的驰道,浴池,高架饮水道(克劳狄建),桥梁建筑也富有特色。
六、拜占庭文明
基督发展:基督教:是一种信仰上帝及上帝之子救世主(古希腊文称基督而得名)的宗教,基本经典有《圣经》,包括《新约》、《旧约》
历史根源:约公元1世纪中叶,产生于散居在地中海东岸(即巴勒斯坦和小亚西部)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即基督教兴起的社会基础是穷人,被压迫者和弱势群体。
思想来源:①犹太教的一神论,原罪说,“救世主观念”创世论
②希腊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新斯多葛派,新柏拉图主义,新毕达哥拉斯主义)
教父:公元2-3世纪开始,在教会出现了一批补充和解释教义的神学家,其中贡献较大,思想较纯正者被尊称为教父,他们竭力宣传基督教和帝国利益的一致性,一再表白拥护皇帝,力图向奴隶主*权靠拢,公元4世纪左右,教父学形成。
演变:①教徒人数增加,成分发生了变化,大地主,大商人,达官贵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②神职人员产生并控制了教会,主教集神权,财权,管理权于一身,形成了一整套教阶制度和教规,说明教会已被有产者控制。
公元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这是基督教历史的转折点
公元年,君士坦丁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统一了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确定了圣父,圣灵,圣子三位一体,皇帝对教会的最高领导权,这标志着基督教已完全蜕变为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公元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献祭活动,历史以该年作为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的开始。
基督教形成初期:正统派(保罗派):以中产阶级为中坚,劝人驯服忍让,爱仇如己,忍受现实苦难和绝对服从,相信君权神授
异端派:以下层犹太人为主体的彼得派
阿里乌斯派:亚历山大主教阿里乌斯反对三位一体说,基督的神性,主张基督徒安于清贫,反对教会上层享有特权,反映下层教徒的思想
拜占庭时期:保罗派:8-9世纪在拜占庭帝国广泛传播的异端教派,早在7世纪已产生,受波斯摩尼教的影响,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现实世界有上帝王国和魔*王国两部分,教会和教阶属于魔*的产物,必须铲除,他们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早期基督教的平等,是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社会明主派,积极参加圣像破坏运动,后被镇压,其信徒散逃世界各地,保罗派思想的种子被带到了欧洲许多国家。
蛮族入侵:西日耳曼人: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阿拉曼人
东日耳曼人: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
过程:①阿的里亚堡之战罗马*团败于西哥特人,由此罗马境线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②年,西罗马撤回莱茵河上的驻*,帝国在莱茵河的边界完全敞开,大批蛮族涌入罗马境内
③年,西班牙建立了两个蛮族王国,南为汪达尔-阿兰王国,北为苏维汇王国,年,汪达尔在北非建国,年,查士丁尼派贝尼撒留远征北非,年,汪达尔王国灭亡
④年,西哥特人在图鲁兹建立了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⑤勃艮第人于5世纪中期建立勃艮第王国,年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⑥年,东哥特人建立东哥特王国,年被拜占庭帝国征服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①奴隶制经济导致帝国经济的崩溃②*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③社会道德沦丧④各地人民起义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
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意义:①摧毁了腐朽的奴隶制,为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扫除了障碍②改变了西欧的土地所有形式,日耳曼人重新分配的土地转变为个体小农土地,以后小农经济逐步瓦解,西欧的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③日耳曼的征服还引起了阶级机构的变化,封建主、农奴、依附农民逐渐形成④使西欧文明的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农村⑤客观上整合了罗马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三种异元文化,促进了拉丁基督教文化的形成。
蛮族战胜先进民族的原因:①在*治上,**合一,兵民合一②在*事上,拥有很大的*事优势,战备优良,包括战马,弓箭等,特别和马镫的使用让他们直立起来作战③游牧经济的规模大,使得游牧民族有很大的机动性④在身体素质上,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游牧民族,身体素质更好⑤在精神状况上,游牧民族尚武,非常强悍
王朝更替: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历史上得第一个“*金时代”,⑴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镇压尼卡起义,组织力量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推行专卖制度,增收附加的土地税,充实国库⑵对外积极扩张,力图恢复罗马版图,重建奴隶制大帝国,先后灭亡了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
希拉克略王朝(-)希拉克略推行*区制改革
伊苏里亚王朝(-)立奥三世建立,自年起,在各*区*事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场神像破坏运动
马其顿王朝(-)拜占庭历史上第二个“*金时代”
科穆宁王朝(-)普洛尼亚制的推行
安基鲁基王朝(-)
拉丁帝国(-)第四次十字*东征建立的国家
巴列奥略王朝(-)米哈伊尔八世建,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拜占帝国:版图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亚洲的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上游,以及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等地
长期延续的原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独特的经济结构,农业生产以隶农和自由小农为主体,西方的奴隶制大地产危机对其影响不大,保证了农业的繁荣,城市众多,工商业繁荣③长期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
封建化的特点:拜占庭的长期延续,使国家*策在它的封建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封建制度是在原奴隶制帝国国家机器的逐渐演变中形成的。
三次运动:巴高达运动:公元年,高卢地区爆发的下层人民起义,起义者有奴隶,隶农,农民,他们组建*队,攻占城市,控制农村,杀富豪,分田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权,宣布脱离罗马帝国,这场斗争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西罗马帝国灭亡
阿哥尼斯特运动:公元4世纪30年代,北非爆发的下层人民起义,阿哥尼斯特意为战士,奴隶,隶农,农民联合起来汇集起来,要求实行社会平等,财产共有,彻底摧毁罗马奴隶制的统治,他们到处攻占奴隶主的庄园,焚毁债券,解放奴隶,动摇了罗马在北非的统治
圣像破坏运动:拜占庭伊苏里亚王朝立奥三世在各*区*事贵族的支持下,名为反对圣像崇拜,实则剥夺教会土地财产的圣像破坏运动,运动各阶段:
①立奥三世从年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圣像破坏运动
②君士坦丁五世统治时期(-),圣像破坏运动达到高峰
③伊琳娜女皇在年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④年,立奥五世即位后,圣像破坏运动兴起,进入第二个阶段
⑤年,狄奥多拉宣布重新恢复圣像崇拜,历时年的圣像破坏运动结束,但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未发生动摇,封建化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两次起义:尼卡起义:年君士坦丁堡下层民众发动的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的起义,君士坦丁堡民众因在赛车场上支持不同服色的车队,形成了蓝*和绿*,蓝*主张中央集权,信奉正教,上层多系元老贵族和地主,绿*主张地方自治,倾向一性派,上层多系富商和高利贷者,在年的赛车会上,两*下层发动起义,因起义者高呼尼卡(希腊文“胜利”)而得名尼卡起义,起义的目的是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他们释放犯人,拥立新帝,最后被查士丁尼用阴谋手段血腥镇压
托马起义:-年在小亚细亚爆发的反对拜占庭帝国统治的农民起义,因领导者是托马故名,拜占庭帝国自9世纪以来阶级矛盾激化,城乡居民以各种形式反抗封建压迫,托马起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起义的领袖按照人民的意愿,废除苛捐杂税,打富劫贫,参加者有农民,屯田兵,城市贫民和逃亡奴隶,起义者得到了保罗派的支持,起义*包围君士坦丁堡达一年之久,最终在*府的分化瓦解和外援下被镇压,起义并为能阻止拜占庭封建化的进程
一区一制:*区制: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保证*队兵源,筹集*费。开始在全国推行*区制,即以*区来代替行省,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区,各区*事长官一身二任,兼管民*,建立*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事屯田制,国家颁给服*役的自由农民以世袭领地,他们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成为屯田兵
普洛尼亚制:拜占庭科穆宁王朝为了协调各个封建主的利益而推行的土地制度,亦称“监领地制”或“恩准制”,*府把国家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其终身享有领地上的租税,不得世袭,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领地大小向国家提供相应的兵员,监领主拥有对土地上农民的支配权,农民需向领主缴纳租税,承担劳役,监领地制成为封闭性极强的封建大地产,普罗尼亚制使封建制度确立,但又是离心力的温床,加剧了帝国的分裂割据。
一部法典:《罗马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篡》《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查士丁尼于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法典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帝位,突出君权,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思想文化方面:
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拜占庭文化特点:①拜占庭帝国有的浓厚的希腊文化传统,并承袭了罗马帝国的*治体制和法律体系②拜占庭文化深受东方文明古国文化影响③拜占庭文化深深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
查士丁尼时代的文化:在文化上享有“第一个*金时代的美誉”,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战争》﹑《秘史》﹑《建筑》,地理学家科斯马斯的《基督世界地志》,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文化:“黑暗时代”,狄奥多尔﹑约翰是圣像崇拜的代表人物,大数学家立奥成就卓越。凯撒·巴尔达斯在君士坦丁堡创建了一所高等学校,开设七门课程,引进异教时代的“七艺”进行教学(语法﹑修辞﹑辩术﹑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马其顿王朝时期的文化:“第二个*金时代”,世俗文化与神学因素相结合,佛提乌斯对教育贡献大,最大学者是君士坦丁·塞浦路斯
科穆宁王朝和安基鲁期王朝的文化:“晚期文化”,狂热追求和模仿希腊的作品,“夸奈兄弟”
凯撒·巴尔达斯在君士坦丁堡创建了一所高等学校,开设七门课程,引进异教时代的“七艺”进行教学(语法﹑修辞﹑辩术﹑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七﹑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公元6-7世纪,半岛局势动荡,表现为:①生存危机,拜占庭﹑波斯以及埃塞俄比亚争夺也门国际商路,波斯占领期间又把商路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依靠商队贸易生活的人陷入困境②社会危机,生存环境的恶化,加剧了阿拉伯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积极矛盾日趋激化③信仰危机,多神崇拜体系开始松动瓦解,周边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教观念开始传入阿拉伯半岛,麦加从6世纪后期取代也门成为商业中心,这个时期正处于危机的中心。
创立者: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古莱希部落哈希姆家族一个没落的商人贵族家庭)
年的某一天,他宣布已接受安拉的指示,并开始宣传新教,伊斯兰教由此产生。
年9月的一天,偕少数信徒逃亡雅特里布,这一事件称为希吉拉,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伊斯兰教元旦元年,将迁来的穆斯林(迁士)和当地的穆斯林(辅士)联合起来建立了穆斯林公社(乌马)。
年占领麦加,年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旨,穆斯林是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经典《古兰宗教﹑*治﹑经济﹑*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教义:①信安拉,②信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③信后世,④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
教规:五功:①念功,穆斯林一生都要念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②拜功,穆斯林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③课功,应志愿救济穷人,后演变为每人应捐献收入的2.5%为财产税的税收制度④斋功,每年回历九月,从日出到日落禁食,戒除一切享乐之事⑤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
历史作用:①以共同的信仰把阿拉伯各部落团结起来,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它的建立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哈尼夫运动:6.7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兴起的一神教运动,哈尼夫运动反对多神崇拜,提倡隐修,以求“与神合一”,穆罕默德受其影响,创建了伊斯兰教。
王朝更替:⑴早期四大哈里发时期:①阿布·伯克尔(-)第一代哈里发(先知的继承者),对内平息叛乱,对外发动了对叙利亚的战争
②欧麦尔(-)发动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征服运动,年了占领叙利亚,年征服巴勒斯坦,年哈尼温战役征服萨珊波斯
③奥斯曼(-)奥斯曼出自古莱希部落倭马亚家族,他的统治带有明显的君主专制性质
④阿里(-),年出现*事民主派,年刺杀了阿里
⑵倭马亚王朝(-)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开创了阿拉伯帝国,中国史藉称之为“白衣大食”
穆阿维亚的统治措施:①*治上平定叛乱,谋求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实行世袭的君主制,帝国实质是一个松散的*治联合体,哈里发的权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②经济上,没收所占地区国有﹑贵族,无主地归阿拉伯全体穆斯林所有,穆斯林土地仅缴纳什一税。
③在*事上继续大规模*事扩张,在东线至帕米尔为中国唐*所阻,北线征服了西哥特王国
⑶阿拔斯王朝:(-)什叶派和阿拔斯派利用麦瓦利阿布穆斯林起义来加强自己的势力,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定都库法,年迁都巴格达,中国史籍称之为“黑衣大食”。*治上建立了神权专制*体,建立了一套包括各民族成分在内的官僚机构,*队是哈里发*权的又一支柱,经济上,哈里发是帝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①白益王朝(-),艾哈迈德建立,信奉什叶派,定都设拉子,开始对现役*人授予伊克塔,作为服役的俸禄
②塞尔柱王朝(-)塞尔柱建立,这时的哈里发只保留宗教首领的地位,*治地位已被塞尔柱苏丹所取代,将*事伊克塔推广到全社会,导致封建割据势力的增长
③花剌子模突厥王朝(-)仍以苏丹名义独揽巴格达世俗大权年被蒙古征服
“沙里亚”:伊斯兰教教法,是立法的基础,内容包括宗教,*治,社会,家庭,个人生活准则及*事,刑事等,是穆斯林必须遵守的法规。
⑷新兴诸国: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1)倭马亚王朝后裔阿布杜勒·拉赫曼建,定都科尔多瓦,这是阿拉伯帝国分裂的开始
印度:德里苏丹国,年库特卜·乌丁·艾巴克建立,称奴隶王朝,先后历经五朝,奴隶王朝的第二位苏丹伊杜米斯被誉为奠基人,图格拉时疆域达到了顶峰,年被巴布尔征服
北非:①法蒂玛王朝(-1)塞义德·伊本·侯赛因建立,信奉什叶派,中国史籍称之为“绿衣大食”
②阿尤布王朝(1-1)萨拉丁建立,信奉逊尼派,击败十字*,收复耶路撒冷,年迫使十字*主帅“”狮心王查理”签署休战条约,十字*保有从提尔到雅法的沿海地带,内地和耶路撒冷属于萨拉丁的辖区,基督教徒享有朝拜耶路撒冷的权利
马木路克王朝(1-7)艾伊贝克建,亦称奴隶王朝,外籍奴隶出生的将领在埃及建立的*事寡头统治,盖拉温收复了被十字*占领的全部领土,7年为奥斯曼土耳其征服
阿尔及利亚:阿格拉布王朝(-)首都开拉万被视为第四个伊斯兰教圣地,建有海*,不断侵扰意大利和法国沿海,甚至深入罗马
小亚细亚:奥斯曼帝国,9年,土耳其部落奥斯曼奥斯曼一世所建
对外扩张: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在统一国家形成以后,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在圣战的旗帜下,展开了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扩张行动。扩张的过程同时是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过程。
⑴.早期四大哈里发时代:(-)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对内平息了各部落的叛乱,巩固统治,对外向叙利亚发动了征服战争,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在位期间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征服运动,年占领叙利亚,年征服巴勒斯坦,年消灭萨珊波斯,并占领埃及。
第二任哈里发奥斯曼先后征服呼罗珊,亚美尼亚,阿赛拜疆以及北非的利比亚地区,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统治时期,年,由于贵族内讧,阿拉伯*队暂时停止了进一步扩张。
⑵.倭马亚王朝扩张时期(—):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在平定叛乱后,继续大规模扩张,阿拉伯*队向东﹑北﹑西三面出击,在东线一支侵入阿富汗和中亚,直至帕米尔为中国唐*所阻(怛罗斯之战),一支攻入印度河流域;在北线,三次进攻君士坦丁堡,未得手;在西线,占领突尼斯直至摩洛哥的马格里布,然后进攻西班牙,征服西哥特王国,年,为法兰克*队所败。
到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建立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南到北非尼罗河,北抵里海和咸海南缘,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对外扩张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化进程,建立起神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式国家,扩大了伊斯兰教的统治范围,但其残暴统治很快激起了被征服地区的不满。
三大教派:逊尼派:伊斯兰教正统派别,承认最初四代哈里发皆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除信奉《古兰经》,还按六部圣训集建立自己的学说
什叶派:以拥护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首领伊玛目为主要特征,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主要派别有七伊玛目派,十二伊玛目派,易斯马仪派
哈瓦立及派:阿里继任哈里发后不久,拥护他的人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不满阿里*策的穆斯林脱离什叶派,另建*事民主派,该派具有朴素的民主思想,年刺杀阿里,阿拔斯时代衰微
一大主义:苏菲主义:苏菲阿语为“羊毛”,苏菲主义倡导苦行之道,其追随者大都身着羊毛粗衣故名,波斯神学家哈卒·巴士里倡导清贫宁静的生活方式,被视为奠基者,苏菲主义只是表现为独特的信仰方式和生活方式,采用隐遁的形式,在伊斯兰世界颇具影响,早期表现为禁欲倾向,8世纪中叶以后又发展了神秘论的内容,9世纪中叶以后泛神论思想大量渗入,10世纪末期,在伊斯兰世界各地形成了相应的教团组织教团的广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伊斯兰教在非洲和亚洲的进一步传播。
一种制度:伊克塔:泛指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封建土地制度,始于四大哈里发时期,10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白益王朝开始正式对现役*人授予“伊克塔”(采邑),作为服役的俸禄,塞尔柱王朝时*事伊克塔制推广至全社会,伊克塔封建主一般只有土地征税权而没有所有权和行*管理权,一般不住在封地,而是委托代理人管理,随着封建制度发展,伊克塔逐渐变为世袭,转为私有,伊克塔制度也流行于中亚,印度等地的伊斯兰国家。
思想更文化方面:
历史地位:①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创立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②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可以说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复兴运动③阿拉伯人足迹遍及欧亚非三洲,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三哲两天:金迪:力图将伊斯兰哲学和希腊哲学调和起来
法拉比:进一步将希腊哲学和苏菲主义加以糅合,把阿拉伯哲学推向高峰
阿维森那:完成了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的调和
花剌子密:制定了《天文表》,推算出地球的体积和周长
白塔尼:著有《恒星表》
二历一地:泰伯里:阿拉伯史学家,著有《历代先知和帝王史》和《古兰经注》
马苏迪: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著有《*金草原》30卷,涉及历史﹑地理﹑*治﹑宗教﹑风俗﹑文物等方面,是一部史地百科全书
花剌子密:著有《地形学》,阿拉伯第一部地理学专著
二医一数:拉齐斯:著有《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前者是天花与麻疹的最早著作
阿维森那:被誉为“医学之王”,其名著《医典》是一部包括卫生学﹑药物学和治疗学的医学百科全书,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著作,成为基督教欧洲的医学经典
花剌子密: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关于代数学的最早著作
八﹑欧洲基督文明
法兰两朝:萨利克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居住在莱茵河口,后迁至高卢地区的卢瓦尔河和塞纳河沿岸(今法国北部地区)
墨洛温王朝(-):年,克洛维成为萨利克法兰克人的首领,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队,确立了自己的王权,定苏瓦松为首都,开创了墨洛温王朝。
克洛维执*期间的措施:①将没收的大批罗马皇室土地分给亲兵和大臣,同时又保存了许多罗马大地产者,使他们在*治上和法兰克贵族合流,形成新的地主阶级②剪灭*敌,统一全国③年率亲兵在兰斯接受洗礼,皈依了基督教,年,召开宗教会议,把教会变为封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④编纂《萨利克法典》条,偷盗,杀人放火,不遵守国王命令都要受到制裁
法兰克的封建化过程:第一阶段公元6-7世纪法兰克自由农民的农奴化和大地产的形成,土地私有造成了一个广大的小自由农民阶级,而天灾人祸和封建主的压迫又使得自由农民纷纷破产,将土地献给大封建主以求保护,久而久之形成了依附农奴,封建大地产不断扩大
第二阶段是公元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采邑连同土地上的农民的一起分封的,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
第三阶段是公元9世纪世袭领地的出现,,查理大帝时代加速了公社成员的破产和农奴化,为了取得大封建主的支持,查理广泛授予他们“特恩权”,使众多封建领地成为国中之国,加剧了封建割据,总之,自由农民的进一步农奴化,封建特权的兴起,世袭领地制的出现,标志着法兰克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化的最终完成。
加洛林王朝(-)年,矮子丕平在教皇的帮助下建立加洛林王朝
丕平献土:为了报答教皇对自己争夺王位的支持,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了教皇斯蒂芬二世的敌人伦巴德人,并将夺来的一块的土地(罗马和拉文那总督区)献给教皇,这是历史上罗马教皇国最初的渊源。
查理在位时期:①对外扩张,全盛时期除了西班牙的整个西欧②加冕称帝,教皇立奥三世于年为查理加冕,授予他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③加强对内的统治,划全国为98个郡,任命伯爵管辖,边区设马克,由边侯管理,年满12岁以上的人要宣誓向皇帝效忠④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货币,限制物价,颁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庄园敕令”⑤维护教会利益和神权统治⑥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事业,“加洛林文艺复兴”
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瓜分了查理曼帝国
西欧五国:英国:①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不列颠,公元5世纪,罗马人撤离
②公元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不列颠岛,并先后建立了七个小国,称为“七国时代”
④公元8世纪,在反抗丹麦人的斗争中,七国联合起来,有了英格兰的名称,阿尔弗列德国王统治时期,达到全盛
⑤年,法国诺曼公爵率人渡海进攻英国,在哈斯丁斯打败英国*队,入主英国,诺曼征服加速了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威廉下令在全境内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称“末日审判”
⑥年,反对国王约翰的贵族联合骑士,教士,和城市市民发动叛乱,强迫约翰签署了《自由大宪章》63条,教会有选举自己主教的自由,世俗国王不得干涉;不经贵族会议同意,国王无权征税;保障自由人合法的财产和权利;承认城市的自治权。,被誉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⑦年,亨利二世建立金雀花王朝(-)
⑧年亨利三世于伦敦召开征税的大会议,封建贵族全副武装来见亨利,提出了改革纲领“牛津条例”规定组成由15位贵族组成的贵族委员会,国王采取任何措施须取得他们的同意,年,亨利三世得到教皇的支持,宣布废除牛津条例,挑起了内战,1年王*战败。
⑨年贵族西门·孟福尔召集一次全国性会议,除贵族外,每郡两名骑士,每城市两名市民参加,被认为是英国国会最早的原型
⑩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措战争经费,模仿年的模板召开一次新的会议,此后经常召开,确定了英国的国会制度,这届国会被被称为“模范国会”。年,国会又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僧侣大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一直延续至今。
法国:①年,秃头查理分得的查理曼帝国西部疆域逐渐演变为法兰克王国,年休·加佩被推举为国王,法国开始了加佩王朝(-1)的统治,诺曼底公爵,弗兰德尔公爵,勃艮第公爵分割王国,仅保留国王名义而已。从9-11世纪法国一直处于割据状态
②12世纪后,国王同城市结盟,开始了反封建割据和加强王权的斗争,分为三个阶段:
⒈1年,法王腓力二世宣布剥夺英国在法的全部领地,4年又打败了英国,法国从此成为西欧强国
⒉法王路易九世(-)改革,加强国王法庭的地位,建立常备*和货币统一制度
⒊同教皇的冲突,6年,法王腓力四世下令对教会财产征收20%的所得税,得罪了教皇卜尼发八世,教皇宣布废除腓力的教籍,腓力则派兵至意大利囚禁了教皇,下一任教皇是法国人,教皇的驻地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法王扣押教皇作为人质达70年之久,史称“阿维农之囚”(-)
③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一﹑僧侣二﹑贵族三﹑城市富裕农民),三级会议的召开在法国确立了等级君主制,是法国*治权力从分散走向集中的重要步骤,新兴市民阶级成为法国*治中的重要力量。
德国:①年,日耳曼路易分得查理曼帝国东部,逐渐发展为德意志帝国
②年,萨克森公爵亨利被选为王,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
③年,德国国王奥托一世帮助教皇镇压了罗马贵族的叛乱,年,教皇在罗马为奥托加冕,奥托建立的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包括今天德国和意大利中部,北部),但这个帝国有名无实,年为拿破仑*队所灭亡
④“主教授职权之争”,5年,教皇格里高利下令废除世俗的授职权,德皇亨利四世针锋相对,宣布罢免教皇,双方冲突越演越烈,7年,亨利冒雪在卡诺莎城堡外跪了三天哀求教皇的宽恕,教皇才恢复了他的教籍,史称“卡诺莎觐见”,是王权屈服于教权的开始,年,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所有主教由教士选举,但皇帝和他的代表可以列席会议,发生争执时由皇帝裁决
⑥*治的分裂和王权的衰落,12世纪后,封建割据进一步加剧,年,查理四世颁《*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个教俗诸侯选举产生,皇位虚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伯爵摄*,教皇不得兼任皇帝,把德国封建割据的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
意大利:①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先后遭受哥特人,伦巴达人,法兰克人,拜占庭人的入侵,形成封建割据局面
②年到年最后一次十字*东征失败,罗马教皇与德皇的对抗成为*治斗争的主流,经济上城市兴起和发达
③到4年意大利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共和制度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佛罗伦萨成为*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班牙:①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一带建国到年阿拉伯人征服,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②年到年阿拉伯人统治时期,一度出现繁荣
③年到13世纪下半期收复失地时期,2年基督教王国(以卡斯提和阿拉冈为代表),在托罗萨彻底击败阿拉伯*队,这一收复失地的过程又称为“再征服运动”
④13世纪下半期到15世纪末,西班牙统一国家形成时期,1年卡拉提和阿拉冈王国合并,1年攻占了阿拉伯最后一个据点
五制一特:采邑制度:法兰克墨洛温王朝宫相·马特推行的土地分封制度,查理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士的土地称为采邑,凡是得到采邑的人有权向领地内的人农民征税,并享有行*管理权,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者要为国王服*役。采邑制的实施把过去无条件的赏赐和完全私有的封建土地占有,改变为有条件的分封。
社会意义:①采邑是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性②采邑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势力,奠定了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③采邑所建立的以土地为纽带的封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后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萌芽。
农奴制度:农奴是西欧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者,他们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有独立的财产和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除耕作自己的份地外,还要耕种庄园中领主的自营地,受劳役地租的剥削,为自己的劳动和为领主的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是分开的,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支配与服从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经济手段固定下来,体现为封建主对农奴的超经济限制。
与罗马隶农制的区别:隶农对土地的使用权不如农奴稳定,甚至没有生产工具和财产权,隶农的发展受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制约,有重新变为奴隶的可能。
庄园制度:庄园也叫采邑村庄,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封建制度的基础,庄园的领主可以是国王,大贵族,也可以是一个骑士,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显著特征,在一个庄园中,一般包括领主的城堡住宅,教堂和神甫住宅,农奴住宅区,各类手工作坊,每个庄园有一个管家,代表领主主持庄园的一应事物。
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领主自营地由依附农奴耕种,收获全归领主,农奴则靠自己份地的收入为生。庄园是将一个*治,宗教,*事,经济等多种性质综合在一起的社会。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国家权威的再现,庄园制度逐渐衰落下去。
等级制度:中世纪西欧各封建主之间结成的*治关系,土地的封受使得封建主之间结成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其荣誉,财产和生命,二者的关系与重大的*治,*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结成关系时要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君封臣关系一旦结成,终身不变。对西欧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骑士制度:中世纪的西欧广义上凡能以马匹装备为封主参战并接受册封者可称为骑士,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整套培养骑士的制度和有关骑士的道德规范,骑士的品格是忠诚和勇敢,骑士作为封臣应严守自己的效忠誓言,竭尽全力为封君服务,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诚实,礼貌,荣誉也是骑士十分看重的东西,14世纪以后,火药的出现使战争方式发生了变化,骑士制度逐渐崩溃,但骑士精神去流传下来,成为西方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恩权:法兰克王国封建主享有的*治权利,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对服*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赐给封地称为采邑,查理大帝是为了取得大封建主的支持,通过敕封的形式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让与拥有采邑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国家官员不得干涉,这种特恩权是众多封建领地成为国中之国,导致了西欧中世纪封建分裂个割据局面的形成,使得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三个帝国:查理曼帝国:年,矮子丕平死后,儿子查理即位,在位46年,建立了查理曼帝国,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长子罗退尔分得从北海穿过法兰克中部南到意大利的狭长地带,老二日耳曼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法兰克以西则归老三秃头查理所有,奠定了今天欧洲意,德,法三国的基础。
神圣罗马帝国:年,德国国王奥托一世帮助教皇镇压了罗马贵族的叛乱,年,教皇在罗马为奥托加冕,奥托建立的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包括今天德国和意大利中部,北部),但这个帝国有名无实,年为拿破仑*队所灭亡。
拉丁帝国:年,第四次十字*东征时在征服的拜占庭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年,拉丁帝国被尼西亚帝国推翻,拜占庭帝国恢复独立。
四次战争:普瓦提埃之战: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率*在普瓦提埃打败向欧洲进犯的阿拉伯人,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之一,阿拉伯人被迫撤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区,这次战役不仅捍卫了法兰克王国的独立,而且阻止了阿拉伯人继续向欧洲腹地深入,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战争基本结束。
十字*东征: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西欧教俗封建主在罗马教皇发动下,以收复基督教圣地为借口,对地中海东岸各国进行的一场侵略性战争。
发起人: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召开宗教大会,正式动员西欧各阶层的人参加东征。
东征的原因:①封建主对东方财富的渴望②光蛋骑士寻找出路③农奴和一般农民寻找致富出路以摆脱封建压迫的枷锁④城市商人希望得到东方的港口和城市⑤教皇和教会重建统一的基督教世界⑥下层人民的宗教狂热⑦东方各国的复杂形势,拜占庭皇帝的求援
影响:①使罗马教廷势力大为削弱,有利于英法等国王权的加强②摧毁了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对东西贸易的垄断地位,有利于西欧各国在东方的商业优势,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③使西方人接触到了东方先进,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④由于引进东方奢侈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封建主对货币的需求,导致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逐渐改变了西欧的经济机构⑤大批封建主在战争中死亡,虚弱了封建阶级的力量,许多农奴趁东征摆脱了封建主的控制⑥把大批危害社会的光蛋骑士引向东方,短时间内有利于西欧社会的安定。
英法百年战争(1-):起因:①争夺法国王位的继承权②争夺封建领地阿奎丹地区③争夺羊毛市场弗兰德尔
战争的三个阶段:①1-,以英国的胜利结束,双方暂时签订了布勒丁尼条约
②-,法*采用游击战和防御战对付英*,取得了一些胜利
③1-,初期英*打败法*,法王被迫承认亨利五世为法国王位继承人,1年,英*进攻法国重镇奥尔良,圣女贞德出现,法*转败为胜。年,英*撤离法国领土,仅保留加莱一处港口。
战争的性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完全是英法封建主争权夺利的封建混战,第三阶段,由于法国民族意识觉醒,在法国方面变成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战争的后果:①加剧了英法两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②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割据势力同时也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为16世纪英法专制*权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红白玫瑰战争(-):15世纪下半期,英国兰开斯特和约克两大封建贵族集团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长达30年的战争,由于两大家族的族徽分别为红玫瑰和白玫瑰,历史上称为“玫瑰战争”这场战争最大的特点是封建主自相残杀,战后英国的旧贵族减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元气大伤,都铎家的亨利夺得王位,建立了都铎王朝,封建贵族再也无力量同国王抗衡,英国最终也确定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两次起义:英国瓦特·泰勒起义:年英国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因领导者是瓦特·泰勒而得名。起义的原因首先是封建压迫严重,其次是百年战争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再次是黑死病的流行,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量加大,英国统治者禁止给雇工加工资。瓦特·泰勒等起义者提出没收教会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农奴制和封建特权等要求,起义虽然失败,但推动了农民争取自由的进程,英国最终废除了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的发展创造条件。
法国扎克雷起义:年法国北部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因封建主一直蔑视农民为扎克雷,意为乡巴佬),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为扎克雷起义。起义的原因首先是封建压迫严重,其次是百年战争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再次是黑死病的流行,法国统治者禁止给雇工加工资。年5月,法国北部韦博地区农民首先起义,起义者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的战斗口号,后国王通过欺骗手段俘获了起义*首领,起义失败,这次起义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有利于促进法国的统一。
两次起义的对比:①农民起义的原因大致相同②农民起义的纲领:富裕农民提出废除徭役和减轻地租,实行自由贸易,不准迫害起义者,瓦特·泰勒等人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要求,没收教会土地分给人民,废除农奴制和封建特权,没收被占用的公用土地。③农民起义的特点:大多带有皇权主义性质,只反贵族,不反国王,把希望寄托在国王身上④农民起义的影响,主要是打击了农奴制度。
两个同盟:汉萨同盟:年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是商业同盟,重要成员有波罗的海沿岸的卢卑克,施特拉尔松,吕恩堡等,鼎盛时期据说有个以上城市参加。年汉萨同盟的舰队战胜丹麦,迫使其签订《施特拉尔松和约》,承认同盟商人的一切特权,该条约使汉萨同盟具有北欧*治同盟的性质,扩大了贸易范围,同盟垄断了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了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40年代开始瓦解。
土瓦本—莱茵同盟:-年德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城市同盟,参加者是莱茵沿岸一系列重要城市,还联合了一些诸侯和中小封建主,出钱雇佣了一批长矛手。同盟的宗旨是以武力打击那些在封建主鼓励下骚扰四乡的匪徒。后来同盟在美因斯大主教,勃兰登堡边地侯和条顿骑士团的镇压下瓦解。
两个异端:阿尔比派:12-13世纪流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宗教异端教派,该教派以法国南部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故名。教义吸收了摩尼教的某些思想,主张善恶二元论,反对天主教会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宣布阿尔比派为异端,年亲自组织十字*到法国南部镇压。3年,阿尔比派遭到惨败,十字*大肆屠杀劫掠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引发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法国经济。
使徒兄弟会:14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宗教异端教派,教皇在镇压了阿尔比派后,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仍继续发展,,在意大利又出现了异端教派使徒兄弟会,使徒兄弟会同样反对教会腐化,他们主张教徒财产共有,地位平等,吸引了大批贫苦农民和市民参加,其创始人塞加烈于1被异端法庭烧死。他的继承者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发动农民起义,坚持斗争达四年之久,最后被十字*镇压,使徒兄弟会及其引发的农民起义,打击了教会的势力。
两个哲学:教父哲学: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公元2-3世纪开始,在教会出现了一批补充和解释教义的神学家,其中贡献较大,思想较纯正者被尊称为教父,4-5世纪,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杰罗姆三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形成,它改变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义方面的混乱状况,以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原罪,救赎等教义,11世纪为经院哲学所取代,为经院哲学达发展奠定了基础。
奥古斯丁: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公元年,他开始任北非波教区神甫,后升任主教,任职长达35年,主要著作《上帝之城》,该书内容广泛,涉及宗教,哲学,*治,法律等方面,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以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哲学观点接近于新柏拉图主义,是一位神秘主义的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间世界之外有一个天国存在,在天国,除了神和天使以外还有上帝的选民,凡是死后经过“末日审判”升到天国的灵*便可以的得到永生,达到至善。
《上帝之城》: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代表作。全书共22卷,奥古斯丁从原罪论和预定论出发,认为从人类始祖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起,就出现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个国度。上帝所选的人构成了上帝之城,而被摒弃的人组成了世俗之城。谁进上帝之城和谁进世俗之城是上帝早已预定好了的。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国度,是永存的,世俗之城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微不足道的。二者是对立的,但并非完全敌对的,教徒应在世俗事务上应服从于世俗国家,世俗国家亦应帮助和保护教会,但是基督教会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国家应服从教会。两城论为中世纪教会神权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院哲学: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因产生于教会学院而得名,以《圣经》,教父著作和古代哲学来论证神学,用形式逻辑和繁琐的推理方法演绎出空洞的理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彼得·阿贝拉得和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后者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神学之王”,著有《神学大全》经院哲学轻视经验,反对实践,但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发展,其内部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14世纪,经院哲学趋于衰落。
两个敕令:教皇敕令: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颁布的教会文件,《教皇敕令》宣布唯有教皇有权任命主教,制定教会法规,决定教区的划分,并有权废除皇帝,国王,《教皇敕令》引发了教权和皇权的长期斗争。
克尔西敕令: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颁布的文件,规定领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权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和亲人,从而把领地世袭合法化。
两次运动:克吕尼运动:10-11世纪天主教会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以该院为中心的教士主张加强修道院的管理,修士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教会被世俗社会腐蚀和侵犯。运动后期鼓吹教皇权力至上,主张教皇有权独揽主教叙任权,甚至有权罢黜世俗君主,从而引起了教皇与世俗权力的长期斗争。
收复失地运动:8-15世纪西班牙基督教王国收复被穆斯林占领的土地的运动。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一小部分基督教居民被驱赶到北部边陲之地,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阿拉冈,卡斯提等,这些小国同阿拉伯站占领者展开了收复失地的战争,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被收复。葡萄牙,西班牙先后实现了领土统一,1年,西班牙攻占了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收复失地运动胜利结束,收复失地运动促使西班牙完成了统一。
王教之争:目的:争夺主教叙任权
第一阶段:(德皇与教皇):①10世纪,克吕尼运动兴起,运动的纲领是教权应置于王权之上。
②5年格里高利改革,颁布《教皇敕令》,宣布唯有教皇有权任命主教,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会事物。
③卡诺莎事件,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同教皇格里高利争夺主教叙任权,被革除教籍并废除帝位,7年1月的的一天,亨利四世冒着大雪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外跪着哀求了三天,教皇才恢复他的教籍,这是王权屈服于教权的开始。
④《沃姆斯宗教协定》的签订,年,教皇与皇帝暂时达成妥协,制定了有利于教皇的《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叙任权由国王和教皇共同掌管,皇帝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标,教皇授予象征宗教权利的指环和权杖。
⑤年,英诺森三世担任教皇,任职期间,教皇势力达到顶峰,年确定教皇在全西欧范围的征税权,5年,他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了基督教七礼,曾迫使英王称臣纳贡,干预德国王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东征。
第二阶段:(法王与教皇):“阿维农之囚”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税而得罪了教皇,教皇宣布废黜腓力教籍,腓力四世针锋相对,派人至意大利囚禁了教皇卜尼发八世,年新选出的教皇克力门五世是法国人,他宣布取消卜尼法八世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将教皇驻地迁至法国小镇阿维农,连他在内的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的傀儡,教皇权利受到严重打击。
城市斗争:中世纪西欧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并不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逃亡农奴重新组成的。
第一阶段:11-12世纪,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以法国琅城起义最为典型,通过斗争,绝大多数城市从领主手中争的了大小不等的自治权,斗争促进了王权与城市的结盟。
第二阶段:12-14世纪,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行会与富有的城市贵族争夺城市的领导权,也叫行会革命,如3年佛罗伦萨行会起义。
第三阶段:14-15世纪,城市下层人民反对城市上层剥削者的斗争,典型的是年佛罗伦萨梳毛工起义,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起义。
九﹑东欧和亚洲历史
早期俄罗斯:
斯拉夫人:生活在亚欧大陆北方,至6世纪明显分为三支。
西斯拉夫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摩拉维亚人
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
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
早期历史发展缓慢,直到7世纪后才出现国家,未经发达的奴隶制,受周边先进文化的影响,由部落联盟直接过渡到早期封建国家。
两公两朝:基辅罗斯公国(-):是东斯拉夫人和瓦里亚格人(诺曼人的一支,又称“罗斯人”)一起建立的俄罗斯早期国家。
年,瓦里亚格人的一支攻占了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建立留里克王朝(-),另一支攻占了基辅,
年,诺夫哥维德摄*王奥利格攻占了基辅并定都基辅,开始了基辅罗斯公国的统治,为蒙古所征服,年建立了金帐汗国。
对内*策:索贡巡行和接受基督教,对外进行贸易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率领全体臣民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
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的意义:①一神东正教代替多神自然崇拜,使大公的统治带上了上帝认可的光环,有利于国家的*治统一②带来了拜占庭先进的文化技术,为日后罗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封建关系的确立:①9-10世纪公社成员对土地的使用权可以继承,土地私有制逐渐产生,封建化由此开始②10世纪时,王公贵族和波雅尔贵族开始占有土地和田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③11-12世纪,亲兵也开始被授予土地,加入波雅儿贵族行列,修道院和教会也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身自由的公社成员因债务或封建契约而沦为依附农民。
莫斯科公国:原是偏远的小乡村,年建城,13世纪末成为拥有封土的俄罗斯公国(兴起的条件: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借助蒙古汗的力量兴起。)1年,莫斯科大公钱袋伊凡一世被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前期):①年,莫斯科在奥卡河支流沃查河大败蒙古*队,出现了蒙古人自西征以来的一次失败②年,双方战于库里科沃平原,马麦汗彻彻底失败,库里科沃平原战役成为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获得了“顿河英雄”的称号③1年,伊凡三世与蒙古汗在奥卡河决战,最终因波兰立陶宛未能与蒙古汗会师,伊凡三世不占而胜。俄罗斯彻底摆脱了蒙古的统治。统一了罗斯各公国。伊凡三世在位期间对付诺夫哥维德和特维尔公国,反对波兰里立陶宛,夺取波罗的海土地,寻找俄国在北方的出海口。
罗曼诺夫王朝(-)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缙绅会议上,米海尔·费奥多罗维齐·罗曼诺夫当选为沙皇,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直到年二月革命被推翻。新*府结束了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采取恢复经济。健全机构和加强*事力量等措施。
一次改革:伊凡四世改革:年雷帝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专制统治开始,年召开第一次“缙绅会议”,从此王公大臣参加的近臣会议演变为16世纪决定国家重大*策的机关,伊凡四世在会上宣布编纂新法典,年伊凡四世颁布新法典,开始改革,加强专制统治。
改革的主要内容:①行*:15世纪末出现最早的行*机构“*厅”,16世纪中叶最终确定了*厅制度,健全了中央机关,又增设了一部分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召开缙绅会议,地方推行自治制度,由县令管理②司法:公布惩治贪污条例,统一全国法律,各地设司法机关,提拔中小地主担任各级官职③*事:年颁布《兵役条例》,规定每俄亩土地必须出全副武装的骑兵一名以组建新*,从而虚弱大贵族的*事特权④实行特辖区制,从宫廷和国家机关开始,直至全国土地分为两部分,即特辖区和普通区,,各有自己的宫廷,主管部门,*厅,国库,特辖区设在中部和南部,由沙皇直接管理,特辖区内原大贵族的世袭领地一律改为王室土地,分给为沙皇服役的中小贵族,凡在特辖区被没收了世袭领地的贵族,可以在普通区获得土地作为补偿,为了对付大贵族的反抗伊凡四世还组成了特辖*团。特辖区制的实施促进了旧贵族的消灭,新贵族的形成和农奴制的加强。
一次起义:波洛特尼可夫起义:1年首先在乌克兰北部爆发的农奴起义,年俄国留里克王朝绝嗣,波兰趁机入侵俄国,引起俄国局势动荡,1-3年又接连发生灾荒,农奴处境恶化,1年,农奴波洛特尼科夫在乌克兰北部发动起义,向莫斯科进发,义*矛头针对贵族官吏,不反对沙皇,7年在沙皇*队的围攻下失败,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专制制度的农民战争,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但因缺乏鲜明的*治纲领及义*内部成分复杂而导致失败。
农奴制度:①7年伊凡三世颁布新法典规定,,农民只能在每年犹利节前后各一周内清结账目后离开原主,另觅生路,这标志着农民的自由权开始受到剥夺,农奴制形成。
②16世纪初,俄罗斯出现三个基本农奴阶层,私有农奴,宫廷农奴,国家农奴。
③1年,伊凡四世颁布法令实施“禁年”,规定该年及以后犹利节时农民也不许出走,农民的自由权完全被剥夺了
④-年重新进行土地调查和户口登记,从此,农民成为固定农奴
⑤年国家颁布禁止农奴逃亡的法令,规定地方官必须协助地主追回逃亡未满五年的奴隶,年法典完全取消了追捕农奴的期限,追回的农奴连同家属及全部财产归还原来的农奴主,该法典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的最终完成。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帝国兴衰:①建国:土耳其人是西突厥的一支,信奉逊尼派,13世纪蒙古西征,被迫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领有小亚细亚北部的一块采邑。
9年,罗姆苏丹国因遭受蒙古的侵略而衰落,土耳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乘势独立,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②扩张:1年,乌尔汗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的战备要地布鲁萨,并迁都于此。
年,巴叶齐德成为奥斯曼的第一位苏丹
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之后,进攻北非
16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达到极盛,出现了可与当时中国明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相抗衡的局面,苏里曼也被称为“立法者”
③衰落:16世纪末,帝国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因为帝国内部征服者与征服者,民族,宗教及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错;伊斯兰教内部矛盾和斗争也十分尖锐;许多苏丹沉迷于酒色,任人为亲,引起*队的反抗和叛乱。
*治制度:苏丹是最高统治者,苏丹之下,国家机构分行*和穆斯林两大系统:①行*方面,最高行*长官是是宰相(维齐尔),下有大法官,财*官,亚洲和欧洲驻*司令,海*司令,等组成御前会议,协助苏丹处理日常事务,全国分为31省个县,分别设省长和县长治理,*队不仅是苏丹权力的重要支柱,*人还构成了*府机构的核心。②穆斯林机构是苏丹权力的精神支柱,包括宗教,教育和法律。
经济制度: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土地的占有分为几种形式:①苏丹直接占有的土地称为“米尔”,收入供苏丹和王室支配,②作为禄田分给文武大臣的称“哈斯”③用于*事采邑制的土地,按收入的多少分为“提马尔”和“扎米特”两种④赐给清真寺院的供养田“瓦克夫”上述分封存在很长,经历了封地从终身制到世袭制的演变,世袭领地的出现造成封建割据,动摇和瓦解了帝国的统治。
宗教制度:米勒特制:奥斯曼帝国实行的宗教宽容*策,年穆罕默德二世率*攻入君士坦丁堡后,针对境内各民族共处的实际而创设了米勒特制,苏里曼一世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制度,其内容是: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即米勒特),在不损害帝国利益并承担规定税捐义务的基础上,可以允许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字,拥有专门的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享受内部自治权,米勒特制有利于多民族,多宗教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统治影响:①对被征服地区是一场灾难,延缓了他们*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占领东西方商业要道,收取苛捐杂税,从事海盗活动,阻碍了西欧对外贸易,致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新航路③促使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多民族国家奥地利的形成,东南欧和中欧国家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④促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发展
日本:
发展顺序:①部民制时期:4-7世纪日本奴隶制国家大和共和国时期,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品部﹑部曲等。
②律令制国家形成时期:日本自推古朝以来,以圣德太子为首的统治者试图改革*治体制,年6月孝德天皇即位,立中大兄为皇子兼摄*,年元旦,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年壬申之乱,坚持改革的大海人皇子举兵造反成为天武天皇,继续推行改革,大化改新后日本形成了律令制国家。
③奈良时代(-):日本都于平城京的时代,年颁布“三世一身法”导致土地私有制发展,年颁布“垦田永代私有法”公开承认垦田私有,自此,土地私有制发展起来,班田收授法难以维持,天皇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镰足死后,天皇赐姓藤原氏,此后余年,腾原氏一族专擅国*。
④平安时代(-):日本都于平安京的时代,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发展迅速,*治上先后出现了摄关*治和院厅*治,中央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统治体制被个别皇族﹑公卿和寺社执掌的“知行国制”所取代,武士集团兴起。
⑤镰仓幕府(-3):11世纪日本形成了两大武士集团,即桓武天皇的后裔平氏和清和天皇后裔源氏。年,关东源氏击败关西平氏,年源赖朝自立为征夷大将*,建立了镰仓幕府,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实际掌权的是将*,这一时期是幕府将*为首的中央集权*治体制。
⑦建武兴中:3年,后醍醐天皇一举推翻镰仓幕府,恢复了天皇势力,年号建武
⑧室町幕府(6-):6年,足利尊氏攻入京都,废黜建武*权,开始了室町幕府统治时代,其所建立的是一种地方大封建主(守护大名)的松散的联合*权。实行分权的统治,内乱不已。
Ⅰ后醍醐天皇逃到京都以南的吉野,另立朝廷,直至14世纪末室町幕府统一,史称南北朝时代(6-1)
Ⅱ7年,因第八代将*的继嗣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开创了战国时代(7-),战国大名崛起。
⑧安土桃山时代(2-)织田信长以名古屋为根据地对外扩张,奠定了日本统一的基础,年废掉室町幕府末代将*足利义昭。2年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举起了忠于信长的旗帜,继续进行统一战争,拥戴天皇,完成了日本的统一,确立兵农分离,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和年两次入侵朝鲜,,年病死。
⑨德川幕府时代(3-)3年德川家康自立为征夷大将*,在江户建立幕府,其建立的是幕府和藩国相结合的*治体制即幕藩体制。
两次改革:圣德太子改革:6世纪末7世纪初年,圣德太子辅佐推古女王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①年制定了“官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②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③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尊崇佛教。圣德太子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为大化改新准备了物质条件,但是改革是精神层面的,没有触及部民制的基础。
大化改新: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进行的一次重大的*治,经济改革。
背景: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②亚洲*治形式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③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④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⑤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⑥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如中大兄和中臣镰足
内容:①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于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②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贵族官僚给予食封,功臣贵族赐给功田③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④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
年,《飞鸟净御原令》以立法的形式巩固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大宝律令》进一步完善了改革的各项制度,年,制成《养老律令》改革彻底完成。
意义:①确立了土地国有制为基础,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治体制②班田收授法建立起来封建租用关系③把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
局限:①农民负担过重②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
两次内乱:壬申之乱,应仁之乱
两种*治:摄关*治:日本平安时代的一种*治体制。年,日本外戚藤原氏出任摄*,辅佐年幼的天皇,实际掌握了中央权力,后改任关白,以后每当天皇年幼,病帝或女帝,藤原氏就以摄*掌权,天皇长大亲*后改任关白,继续掌握朝廷大权。如此,摄*和关白便成为一种例行的*治体制,史称“摄关*治”,摄关*治削弱了天皇权力。
院厅*治:11-14世纪日本人的一种*治体制。摄关*治形成后,日本天皇为摆脱摄关家的控制,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年,后三条天皇即位,开始亲*,并任用非藤原氏系贵族担任要职。他死后,其子白河天皇在位13年,然后把皇位传给年仅8岁的太子,自己出家为僧,成为法皇,另立院厅,继续执*40余年,奠定了院*基础。以后天皇如法炮制,以法皇身份行使*权。院厅*治加强了天皇的权力。
两种制度:庄园制度:与西欧封建庄园相比:相同之处就是庄园的土地都分为庄民的封地和领主的自用地,以劳役剥削为主。日本有势力的庄园拥有不向国家缴纳租税和不准官吏干涉庄园事物的“不输不入”特权,与西欧社会的特恩权相似,不同之处,日本庄园是由于垦荒和寄进造成的,西欧是自上而下分封而成的。
御家人制度:日本镰仓幕府将*和武士结成的主从关系制,御家人是指那些与将*有主从关系的武士,将*赐给御家人官职和土地保护其既得利益,称为”御恩”,御家人对将*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服*役,称为“奉公”,这种制度不是对等关系,将*拥有绝对权力,生杀予夺,任凭将*自决。
锁国体制:从-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①禁止日本船只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②取缔天主教传教士对潜入日本者应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天主教在日本蔓延,③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进行严密监视,贸易活动由幕府进行严格控制,只同荷兰,朝鲜,中国继续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
十﹑美洲文明
玛雅文明分布区域: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印第安人中的玛雅族从公元1世纪左右到公元15世纪所创造的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哈卡洲以南﹑危地马拉全境﹑洪都拉斯和萨尔多瓦西部广阔地区。玛雅文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这时的玛雅人开始形成奴隶制城邦。第二阶段是公元4—9世纪,奴隶制城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多时达到多个,考古学将这一时期称为“旧国时期”,到公元年左右,不知什么原因,玛雅人突然抛弃了原来的城邦,纷纷迁到北部的尤卡坦半岛。第三阶段是10—15世纪,也叫“新国时代”,迁到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重新建立城邦,一度比较强大,但很快衰落了。直达西班牙征服这一地区。玛雅人是唯一有文字的印第安人,在数学天文和历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创造了著名的《玛雅历》,在农业生产中培养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阿兹特克文明分布区域:
阿兹特克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14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定居于墨西哥中部地区,后不断扩张,16世纪形成东抵墨西哥湾,西抵太平洋的庞大国家。阿兹特克文化吸收了玛雅文化等各种印第安人的文化成就,农业发达,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优良,建筑宏伟,使用象形文字,有精确的历法系统。鼎盛时期全国人口有万,都城特诺奇蒂特兰有三十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所灭。
印加文明分布区域:
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大约在1年左右,印加文明开始发展起来,印加是印加族国王的称号,意思是“太阳之子”,12世纪以库斯科(今秘鲁南部)为首都建立了印加国家。15世纪初,它开始向外扩张,征服了周围许多部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印加帝国。其版图北起厄瓜多尔北部,南达智利北部,西临太平洋,东到亚马逊热带森林。印加帝国有严密的行*制度,过国民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个等级,印加人是国家统治阶层,享有特权,不参加劳动,依靠征收贡赋和剥削农民及奴隶劳动过着优越的生活,社会基层组织是被称为“阿伊鲁”的农村公社,印加人精于农业,学会建造梯田和水利灌溉系统,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16世纪为西班牙殖民者所灭。
十一﹑16世纪的欧洲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时期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表面上是欧洲思想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背景: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发展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需要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服务人才③希腊罗马世俗文化成为反封建教会文化和构筑新文化的天然素材④新兴资产阶级暂时没有新的理论体系,希腊罗马文化鸣锣开道
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①经济上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繁荣,一些城市共和国的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的财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②定居于富裕城市中的人有不少是博学多识者,对古代罗马文化深感兴趣,同时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给予这些人极大帮助③意大利独特的文化环境,不仅保存了不少古代罗马建筑遗址,而且保存了不少古代文化书籍④意大利人在从事商业手工业中广泛与外界接触,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极易接受人文主义,摆脱天主教束缚,为文艺复兴准备了力量。16世纪文艺复兴的从弗罗伦萨转到罗马。
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其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①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②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③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要求④提倡理性与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⑤*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
文化方面:但丁:《神曲》批判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带异教
彼特拉克:第一位人文主义者,《歌集》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表达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
薄伽丘:《十日谈》批判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伊拉斯谟:16世纪德国人文主义者,《愚人颂》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攻击经院哲学家
乔叟:英国资产阶级文学先驱《坎特伯雷故事集》,体现了反封建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
拉伯雷:法国作家,《巨人传》,批判了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
艺术方面: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
米开朗琪罗:《大卫像》《摩西像》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花园中的圣母》《雅典学院》
提香:威尼斯画派《圣母升天》
乔托《圣母像》
*治思想方面: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康帕内拉:《太阳城》
博丹: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国家论》,提出国家主权理论,其学说反映了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形成的事实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医学方面:维萨里:比利时医生,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著有《人体结构论》
赛维塔斯:西班牙人,第一次发现心脏之间的血液循环
哈维:英国人,《心血运动论》,论证了血液在全身的运动,被誉为近代生理学之父
弗兰西斯·培根:近代归纳法创始人,《崇学论》《新工具》
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指冲欧洲渡过大西洋通往美洲和绕过非洲好望角达到亚洲的航路,后来往美洲的航路向前延伸,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实现了环球航行,它们都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的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①对商品,*金,商路的追求是西方人从事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马可·波罗行记》一书在欧洲的广为流传,激起人们对东方的向往②传播基督教是推动欧洲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③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④15世纪末欧洲具备了海外航行的条件,航海技术改进,海上武器和战术进步,专制*府的支持
葡,西最早走上地理大发现的原因:①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先天倾向于向海外发展②两国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葡萄牙亲王航海家亨利创办航海学校,培养殖民和航海人才,组织大西洋探险队占领几内亚沿岸,为葡萄牙建立海上帝国打下了基础③葡,西两国人民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弘扬基督教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找新航路的一种动力④葡,西两国的统一及专制*府的建立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权保障
过程:葡萄牙:①在亨利亲王策划下,15世纪80年代到达西南非的克罗斯角,为开辟新航路做了必要准备
②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③8年,达伽马发现印度
西班牙:①1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建立殖民地伊斯帕尼奥拉
②9-1,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
早期殖民:葡萄牙:①年发现巴西,巴西成为其属地
②1年控制麦哲伦海峡
④在非洲搞欺骗性贸易,在亚洲搞炮舰*策
西班牙:①对美洲维持其殖民统治,设立最高机构“印度等地事物委员会”,在美洲殖民地置两个总督管区进行管理
②-完成了对菲律宾的征服
③年在科泰斯的率领下,征服阿兹特克帝国
⑤1年在皮萨罗率领下,征服印加帝国
⑥1年征服佛罗里达,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
教皇子午线: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仲裁下,葡,西两国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3年教皇确立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拖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里格,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取得绕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的所有据点。当麦哲伦环球航行完成后,围绕摩鹿加群岛的归属问题,两国又发生了争执,年两国签订《萨拉哥撒条约》,以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线为界,划分两国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根据该条约及之间的教皇子午线,西班牙几乎独占了美洲,葡萄牙控制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①引起了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亚非美之间的贸易不断扩大,美洲的*金,烟草,马铃薯,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象牙,奴隶等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世界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广阔和清晰,西方商人通过不平等贸易获得了高额利润②引起了价格革命,通过殖民掠多,西班牙和葡萄牙从殖民地运回廉价*金,使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加速阶级分化,农村贫民和城市贫民日益破产,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得到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使西欧从此超越其他地区和国家。
15-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
捷克:
15世纪早期约翰·胡司的宗教改革:教会改革家和爱国者约翰·胡司领导的教会改革运动,胡司认为教会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教产应归国家所有,教士应像早期基督徒那样过清贫的的生活,教权应服从于王权,取消享有特权的教士,改革奢华的宗教仪式,建立廉俭的教会。胡司最初的传教得到了宫廷的保护,后因反对教廷贩卖赎罪劵与教皇矛盾激化,1年,被以异端的罪名处以火刑。在胡司宗教改革的影响下,1年捷克爆发了反封建,反教会的农民战争。
胡司战争:在胡司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1-年在捷克爆发的农民战争。1年5月传教士约翰·哲里夫首先领导了布拉格市民起义,年起义队伍基本上形成两大派:圣杯派和塔波尔派,圣杯派代表中产阶级,小贵族利益,要求摆脱德国人控制,宗教平等,塔波尔派是战争的激进派,代表平民利益,要求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起义*先后五次打败十字*的进攻。由于圣杯派的叛变,起义失败。对一个世纪后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有深远的影响。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首先在德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欧洲的一场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社会*治运动,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响应,得到个别国家君主的大力支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改革的背景:①经济方面: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并且天主教的教义与建筑在追逐利润原则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是相对立的②*治方面:除意大利外的许多民族国家不断增长一种独立精神,君主要求绝对权威,摆脱教皇对本国事物的干扰③宗教方面:天主教会出现了种种弊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繁琐仪式,对教士掌握神的权威存在不满,14世纪的阿维农之囚,教会势力衰落,本身处于亟待改革之中④精神方面:文艺复兴的兴起和人文主义对教会黑暗的揭露也是动因之一。
最早爆发于德国的原因:是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经济发展的分散性,*治的分裂以及野蛮专横的封建统治,引起各阶层之间的尖锐矛盾。①诸侯是最有实力的集团,骑士已失去往昔的地位,不满诸侯专权,嫉妒教会的财富,要求加强皇权并统一国家②城市贵族比剥削城乡劳动人民,市民阶级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对诸侯割据和高级僧侣的特权③广大农民人数最多,承担各种租税和徭役,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农民的处境恶化④教会僧侣有特殊地位,利用德国的分裂局面,掠夺大量财富,从而激起德国各阶层的不满。
德国:
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口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的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问题。
年8-10月间,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提出了宗教改革的*治纲领,成为德意志独立宣言,主张逐除罗马教廷在德国的*治和经济势力,实现民族独立,反对教皇,解放德国
发表《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概述了改革的宗教纲领,主要阐述了“唯信称义”的信条,路德指出,人在认真研读圣经的基础上,在灵*的深处虔诚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承认与恩典,主张取消神职人员的特权,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
意义在于否定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基督教从教皇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反对罗马教廷,争取民族独立的*治纲领提供了神学依据和武器。
沃姆斯帝国会议: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召开的会议,主要讨论处理马丁路德的问题,会上马丁路德为其宗教思想辩护,并得到广泛的支持,路德据理力争,据不认罪,会后避入萨克森宣侯腓特烈的城堡,通过沃姆斯会议,路德教义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闵采尔和农民战争:闵采尔: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激进改革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年写了《布拉格通告》,,表达对教会及世俗封建主的憎恨,主张城市上应取消剥削和压迫,实现人人平等,此后,他开始对教会的“圣礼”改革,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在他的鼓动下,德国于-1年爆发了农民战争,他把人民摆脱剥削压迫的革命作为首要任务,亲自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农民起义,1年起义失败,被俘壮烈就义。
海尔布琅纲领:又称帝国改革纲领,是德国-1年农民战争中起义*制定的纲领,纲领要求在德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府,取消诸侯的一切同盟,统一度量衡和币制,取消各种苛捐杂税,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这个纲领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需求,带有资产阶级的性质,但这个纲领未能实现。
德国农民战争:-年在宗教改革活动家闵采尔的鼓动下,德国爆发的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约有2/3的农民投入了斗争,战争有三个中心:土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起义*先后提出了“十二条款纲领”,“海尔布琅纲领”,要求废除农奴制,在德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府,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等。。闵采尔直接领导的萨克森和图林根农民起义是战争的顶点,到1年5月,农民战争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德国势力。
奥格斯堡合约:年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缔结的合约,合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的“教随国定”原则,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取的天主教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路德派得到正式承认,主要限于德国北部,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
瑞士:
慈温利宗教改革:慈温利瑞士宗教领袖,自1年起在苏黎世教堂传教,明确否定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反对斋戒,反对教士独身,反对礼敬圣像,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否认圣餐的神秘力量,仅把圣餐看做是做耶稣的怀念,。在慈温利的影响下,苏黎世其瑞士其他地区进行了宗教改革,苏黎世和另几个州变成了新教州,另外一些州坚持天主教信仰,双方不断发生冲突,终于导致年战争的爆发,慈温利阵亡,瑞士从此分裂为新教州和旧教州。
加尔文宗教改革:加尔文原是法国宗教改革教,因受到迫害,辗转来到日内瓦,年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信仰得救,提出了“先定论”,先定论就是上帝的旨意,就是神决定每一个人的成就,把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看归结为上帝划分“选民”与“弃民”的结果,选民注定得救,弃民注定失败,主张大力简化教会组织,突出长老的地位,1年建立了长老制教会,后长期定居于日内瓦,创立了加尔文教,日内瓦学院,有人称他为新教的教皇,日内瓦为新教的罗马。
英国:
国教的确立:16世纪早期亨利八世借离婚案开始了反对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改革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国教,亦称“安甘立教”,该教是通过一系列的法案建立的,尤其是1年的《至尊法案》,该教将天主教拯救灵*的教义路德教信仰救赎的教义结合而成,规定世俗君主是国教教会的首领,教会是国教的一部分。亨利四世还废除了修道院制度,年颁布的《公祷书》;《三十九条信条》。规定了国教的教义。
《至尊法案》:16世纪早期英国议会宗教改革颁布的法令,1年由议会通过,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宗教事务的一切权力,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该法案是英国国教置于王权控制之下。
《三十九条信条》:年英国议会制定的宗教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
英国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国教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教会内残存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而得名。清教运动达发起者为卡特赖特,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的目的,在*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取长老制,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治上提倡共和制,对英国革命的推动起了很大作用。
法国:
《波伦尼亚条约》:6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与罗马教皇里奥十世签订的条约,根据该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结果教会的收入大部分归入国库,教会名义上从属于罗马教廷,实际上却受制于国王,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该条约基本上实现了法王置教会于王权控制之下的目的。
胡格诺战争:-年法国胡格诺派和天主派的内战。加尔文教徒在法国成为胡格诺教徒,长期遭受迫害,信奉胡格诺教的南方贵族与信奉天主教的中北部贵族两大封建集团因教派冲突酿成争夺王位的战争,先后进行了七次战争,长达30年,曾于年议和,但年天主教派在巴黎制造了圣托八缪惨案,屠杀胡格诺教徒0余人,致使战端再起,9年波旁亨利即位,于年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同时给予胡格诺派新教以合法地位。
《南特敕令》:年法王亨利四世颁布的宗教法令,主要内容: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是也让胡格诺教徒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并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为了保证胡格诺派贵族的权利,允许他们维持2人的兵力和保留诺干个城堡;巴黎高等法院由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担任法官,共同处理宗教争端。通过该法令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5年路易十四废除此令。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特兰托宗教会议:-1年间天主教会代表在特兰托举行的宗教会议,历时十八年之久,断断续续,目的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着手革除天主教的种种弊端:如停止兜售赎罪券,不再增加教会神职薪俸,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以维护天主教的地位,但是在信仰问题上,天主教会对新教各派寸步不让,宣布所有新教为异端,同时异端裁判所加紧活动,对异教徒实行恐怖,会上成立的耶稣会在打击新教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耶稣会:16世纪前期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运中,以西班牙贵族*官罗耀拉为首建立的打击新教组织。他网络了西班牙贵族为其成员,耶稣会仿照*队形式组成,强调绝对服从,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振教皇的权威,并且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员开展了积极的活动,到亚,非,美传教,修建教堂,创建学校,在欧洲不穿僧衣,与俗人交往,深入社会各阶层活动,为达目的不惜采用暗杀手段,目标是欧洲新教君主,也有少数会员到中国活动,南德为天主教恢复了大片地区,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闵采尔与路德观点的不同之处:①闵采尔改革的重点是把由农民和平民大众进行的社会*治变革作为根本任务,路德只着眼于确定新的宗教信条和信教仪式
②二者都借助于《圣经》的权威,但闵采尔强调人们不是从字面上,而是从精神上理解它
③二者都借助于《圣经》使信仰得救,但对信仰的理解不同,路德不敢把信仰解释为理性,闵采尔认为信仰就是理性,无论是否基督徒,人人都有理性,通过它,人人可以升天堂,进一步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此生,主张建立上帝人间天国,认为上帝的意志就是为社会谋利益,要使德国不再是诸侯和贵族的德国。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掷出窗外事件:年布拉格发生的新教教徒起义事件。波西米亚于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为巩固在波西米亚的权势,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提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西米亚,企图在波西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天主教徒裴迪南为波西米亚国王。年5月,波西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皇帝的两个使者从窗口掷了出去,“掷出窗外事件”是引发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三十年战争:—年欧洲地区世俗专制*权之间争夺权力和财富的战争。年波西米亚人民起义后,波西米亚国会投向新教同盟,但遭到德皇和天主教同盟的残酷镇压,双方遂起大战,这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逐渐演变为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会战,战争经历了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直到年签订《西荷条约》,三十年战争才宣告结束。
维斯特伐利亚合约:年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结束所签订的一系列合约。合约的主要内容: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三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的港口,并限制了皇帝的权力,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外交权,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该条约开创了以国际条约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所确定的外交原则和法则具有深远意义。
农奴制第二版:早在十字*东征时期德意志的农奴制就开始瓦解,农奴逐渐摆脱农奴身份而变为自由农民。16世纪,由于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经济的摧残和农民战争的被镇压,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德意志地主为了取得充足的劳动力,又采取了农奴制生产方式生产粮食,使德意志农民又下降到农奴的地位,农奴制得以恢复,这种情况被恩格斯称为是“农奴制第二版”,尤其在北德意志和东北德意志。
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各种反抗斗争,迫使德国、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封建的邦国的专制君主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采取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明”措施,同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如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宗教上实行宽容*策、改进司法制度以及表面上接受一些启蒙思想等。
尼德兰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9年)。16世纪的尼德兰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宗主国西班牙在经济上横征暴敛,*治上奴役专制,严重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卡尔文教会不断兴起,阶级结构的变化,激起了尼德兰民族意识的觉醒。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年北方诸省举行大起义。8月,威廉(奥兰治亲王)被推为北方各省执*。南方的布鲁塞尔也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年11月,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了尼德兰的统一。以荷兰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于年1月23日结成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治基础。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宣布废除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成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十二﹑资本主义的确立及发展
英美法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圈地运动:早在十三十四世纪,英国就出现了封建主强占公用土地,到17世纪初价格革命使封建主的实际收入减少,于是他们改变土地经营方式,进行大规模圈地,开办牧场﹑农场。圈地运动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使他们成为自由劳动力的举动。这种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内容之一。
革命前提:①.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治前提—阶级关系的变化③.思想前提—清教运动④.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⑤.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革命进程:
第一阶段:年苏格兰人民起义到年克伦威尔病逝
第一次内战时期(1-):1年查理一世离开伦敦到达北方纠集了一批王*分子宣布讨伐议会,从此开始了内战,西北部是王*的势力范围,封建经济占优势,伦敦在内的东南部为议会所控制,资本主义经济较发达,1年马斯顿荒原战役议会*击败王*,1年议会*占领牛津,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
第二次内战期间(-):年王*在南威尔士等地发动了第二次内战,议会*奋勇战斗,8月王*在东南方的科尔切斯特投降,内战结束,年1月,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5月,议会通过文件建立英吉利共和国,掌权的是独立派和新贵族。
克伦威尔掌权期间(-):年,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借此粉碎王*阴谋,瓦解平等派运动,广大*官和士兵获得大量土地,丧失了革命精神,成为保守集团的势力基础,为共和国建立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年克伦威尔出任护国公,开始其*事专制统治。
短期国会:年查理一世为筹措战争经费而召开的英国国会。年4月查理一世下令召开已停止11年的国会,但这届国会召开后,国会非但拒绝通过国王所需的经费,反而提出了议会应该享有的权利等问题,查理一世一怒之下解散了这届国会,这届国会一共存在了三个星期,史称“短期国会”。人民群众对这届国会的解散十分愤怒,伦敦爆发了示威和暴动。
长期国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会。短期国会解散以后,年8月,苏格兰*队发起进攻,封建贵族迫于新的形势,也要求召开新的国会。查理一世在内外交困下于11月再次召开国会,即“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年克伦威尔建立*事专制*权以后解散了长期议会。
《大抗议书》:年长期议会通过的反专制的重要文件。《大抗议书》例举了查理一世近十年的一系列罪行,指出了天主教复辟的危险,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要求保障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废除各种封建特权,建立大臣对议会的负责制,限制主教的权力,建立长老会教派组织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治纲领。
《新模范*法案》:1年1月议会颁布的*事改革法案。该法案规定*队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纪律法令,*服划一,实行强迫募兵原则,以保证*队的补充来源。它的实行是英国*事史的一个重大变革,从此,英国建立了以东部联盟*为基础的正规*,它在加强议会*力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
《自抑法》:1年1月颁布,主要内容:不得同时具有议会议员和*官双重身份,形成独立派控制*队,长老派控制议会的局面。
《普特尼辩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次著名的辩论。1年在伦敦城外的普特尼教堂召开全*会议,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官和平等派,围绕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分歧主要围绕两个主题:选举权和国家*权形式。普特尼辩论是英国革命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普莱德清洗》:年普莱德上校对长期议会的清洗事件。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里的长老派企图使国王在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复位,独立派通过了一项*队抗议书,要求解散国会,审判国王,废除君主制。但议会仍然一意孤行。,年2月普莱德上校占领议会,驱逐名议员,议会只剩下名议员,被称为“残阙议会”,至此全部**大权落入独立派手中。
该阶段的主要派别:
独立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派别,最初出现在清教运动中,主张教区独立,轻视圣礼。主要代表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克伦威尔为主,主要由高级*官组成。在内战初期,独立派积极参加战斗,为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长老派掌权后,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反对长老派的倒行逆施,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共和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日渐衰落。
长老派:英国清教徒的一个派别,16世纪中叶在英国国教内部掀起了一场要求国教加尔文化的改革,其中的温和派主张取消教阶制,设立长老制,,使更多的信徒能管理教会。后来这一派发展为长老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该派主张与国王妥协,在长期国会中曾与独立派对立。
平等派:平等派是在第一次内战结束后出现的。1年7月,李尔本等三人起草了一份名为《千万人民的抗议书》,要求国家主权应该属于人民,标志着平等派成为一个独立的*治派别。平等派在士兵当中颇具影响,在两次内战期间,平等派和独立派就选举权和国家*权形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第二次内战爆发后两派合作建立了共和国,年平等派领导了反对克伦威尔专制的起义,被镇压,从此退出了*治舞台。平等派对1到年间的英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掘土派: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无地或少地农民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又称真正平等派,领导人是温斯坦来和埃弗拉德。掘土派运动始于年4月,在温斯坦来和埃弗拉德的领导下,掘土派占领萨里郡圣·乔治山上的公用地和荒地。由于地主和*队的镇压,到年,掘土派运动失败。年,温斯坦来发表《自由法》。详细阐述了掘土派的主张,描绘了公有共和国的蓝图,被认为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重要文献。
第二阶段: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光荣革命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8):年查理二世发表《布列达宣言》返回英国,开始了复辟时期,-1年围绕其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王位继承权问题形成了辉格*和托利*,詹姆斯二世即位后狂热恢复天主教引起了各*的不满。
光荣革命:8年威廉率兵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此后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布列达宣言》:年议会与查理二世达成协议,发表《布列达宣言》。年4月,英国议会决定*权应该属于国王,贵族和平民,并派人去荷兰同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谈判复辟君主制的问题,查理二世于4月4日发表宣言,宣布内战期间被没收的王*和教会土地不予变更,停止实行宗教迫害,除直接处死查理一世的人以外,其他反对过国王*府的人一律不予追究。该宣言为查理二世的登基奠定了基础。
《排斥法案》:-1年英国辉格派在议会中提出的法案。在年-1年召开的议会中,议员们围绕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王位继承权的问题展开了争执,辉格派提出了《排斥法案》,认为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无权继承王位,主张把詹姆斯排斥在继承权之外。《排斥法案》对英国两*制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光荣革命: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变。詹姆斯二世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引起了普遍不满。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和托利*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皇逃往法国。9年2月,国会宣布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英国进入双王统治。史学家将这场没有任何人民群众参加的不流血*变称为“光荣革命”。*变后,英国逐渐建立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
《权利法案》: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国王不得干涉国会事务,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员有议会活动的自由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证。
《嗣位法》:1年英国国会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法案规定了威廉三世死后的王位继承顺序,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凡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会,还包括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措施。由于该法规定国王继承权等重大问题由议会掌控,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该阶段的主要派别:
辉格派:-1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治派别。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排斥在继承权之外,他们被*敌称为“辉格派”。辉格源于爱尔兰语,意为盗马贼。辉格派后与其他资产阶级**合并,成为英国自由*的前身。
托利派:-1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治派别。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排斥在继承权之外,而另一些议员反对《排斥法案》,主张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他们被*敌称为称为“托利派”,“托利”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托利*后发展成为英国的保守*。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五月花公约:年“五月花号”乘客到达美洲前签订的公约。年,逃到荷兰的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在登岸前制定了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五月花公约》,其内容为: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此公约为第一批清教徒在新大陆建立自治和法治奠定了基础。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①共同的语言,英语成为主要语言②共同的地域与共同的经济生活,18世纪中叶,各殖民地之间建立起完备的邮*系统,主要城市已由许多的交通网连接了起来。③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大觉醒运动:18世纪30—40年代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复兴运动。“大觉醒运动”是一场大规模反对宗教专制,争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起义者以宗教复兴为旗帜,把矛头对准宗教压迫的精神支柱官方教会的教义,以灵*自由为口号,宣传民主平等,信仰自由和反暴*的革命思想,大觉醒运动猛烈冲击了殖民地的官方教会,使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
《常识》:作者托马斯?潘恩(—)英裔美国思想家、*论家、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年出生于英国,年来到北美。年1月在费城公开发表。书中阐释了天赋人权思想,严厉抨击了英王的专制暴虐,批判了保守派谋求与英国妥协的立场,坚定地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该书提高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为北美独立做了舆论准备。
波士顿倾茶事件:年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的事件。。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向北美殖民地征收茶叶税,但法令遭到了北美人民的抵制。年6月12夜的,波士顿一群青年伪装为印第安人,登上了波士顿港靠岸的东印度公司茶船,把三艘船只所载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此举被认为是对*府的挑衅,英国*府决定派兵镇压。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不可容忍法令》:年英国颁布的针对北美殖民地的高压法令。波士顿倾茶事件使得北美*府恼羞成怒,年3-4月连续颁布了几项高压法令,主要内容:封锁波士顿港;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英国官兵在殖民地犯罪者必须送往英国或其他殖民地审判,马萨诸塞当局无权干涉;在波士顿室内驻扎英国*队,把俄亥俄河以北,宾夕法尼亚的大片土地划归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管辖,阻止13个殖民地的人民向西迁移。这在北美被称为《不可容忍法令》,为了执行上述法令,英国任命北美英*总司令盖奇为马萨诸塞总督,《不可容忍法令》激化了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莱克星顿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1年4月18日,北美英*总司令盖奇派两个团到康科德去搜查通讯委员会的秘密*火库,19日英*在莱克星顿与当地民兵相遇,双方发生了冲突,这是北美人民的武装力量第一次与英国正规*交锋,它揭开了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序幕,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激发了北美人民的爱国热情,抗英斗争揭竿而起。
大陆会议:年至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立法机构,共召开了两届。第一届大陆会议于年9月在费城召开。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通过了以武力对抗英国的宣言,建立了由华盛顿任总司令的大陆*,从此,大陆会议成为领导机构。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年,大陆会议的作用被美国邦联*府所取代。
《邦联条例》:年大陆会议通过的原英属北美十三州组成独立国家的条例。年11月由大陆会议通过,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组成邦联*府;国家不设总统,最高权力属于国会,*府决策重大问题必须由九州以上代表同意,才能通过生效。《邦联条例》是北美十三州联合为统一国家*权的初步形式。
巴黎和约:确认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和约。年9月3日在巴黎的凡尔赛签订。规定:英国承认美国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放弃对它的任何要求,保证撤出全部*队。美方允诺赦免保王派,发还其财产。同时还明确了美国的疆域,确定其边境线为被劫加拿大与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到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
谢斯起义:年,北美独立战争以后,退休老兵在马萨诸塞州爆发的起义,领导人是谢斯而得名。年8月,马萨诸塞州数百名以武装农民为主体的起义队伍,在谢斯的领导下向波士顿进*,提出平分财产权的纲领,废除一切债务,废除迫害人民的法令。起义持续到1年上半年,以失败告终,谢斯起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促使《1年宪法》的诞生。
1年宪法:1年美国国会制定的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主要内容:联邦的行*权属于总统,联邦的立法权属于国会,联邦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贯穿三权分立的原则。1年宪法加强了联邦*府的力量,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美国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队,对付英国和西班牙的威胁,使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到联邦,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美国胜利的原因:战争性质决定作战素质;得到国际力量大广泛同情和大量支持;巧妙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争取外援;英*长期作战补给困难,地形不熟,孤*作战,导致失败。
南北战争:
领土扩张:19世纪上半期美国通过强行购买,战争兼并,侵占印第安人土地,领土已扩展到东起大西洋沿岸,西到太平洋沿岸,北到英属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的广大地区。
西进运动: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向西部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年英国*府颁布禁止移民越过阿巴拉契山以西的法令,美国独立后废除这一规定。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涌向西部。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出现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3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⒈通过领土扩张获得丰富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⒉通过立法的方式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⒊没有悠久牢固的行会传统势力⒋采用新技术,鼓励发明创造⒌移民带来劳动力﹑技术和消费市场。年密苏里妥协案:在路易斯安那领地建立蓄奴州还是自由州上产生矛盾,年达成密苏里妥协案。当时从马萨诸塞分离出来的缅因州成为自由州,密苏里州作为蓄奴州。国会以北纬36度30分为界对余下的路易斯安那领土进行划分,北边禁止实行奴隶制。
内布拉斯加—堪萨斯法案:年,规定新州的奴隶制问题由当地居民自决,这实际上取消了年密苏里妥协案,南北矛盾激化。
废奴运动:美国独立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保留下来,并逐渐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对黑奴的残酷压迫也激起了人民强烈不满。从19世纪30年代起,要求废除黑奴制的群众运动日益高涨。参加者有工人、农民、黑人和部分资本家等。年著名废奴主义者加里森在波士顿创办《解放者报》,号召立即无条件地解放黑奴;年“废奴协会”成立,到年已在全国设有两千多个分会,拥有会员20万人。他们秘密组织了“地下铁路”,用群众掩护、分段护送等办法将黑奴从南方蓄奴州送到北方自由州或加拿大。年出版的斯托夫人的名著《黑奴吁天录》,对废奴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年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发动解放黑人的武装起义。1年南北战争爆发,以革命暴力推翻了南方黑奴制。
内战进程:
①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人林肯当选,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
②南方诸州的分裂活动:1年南方七州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宣布脱离联邦。
③1年4南方奴隶主占领萨姆特要塞,15日林肯*府宣战,内战爆发。
④初期南方的胜利,1年7月马纳萨斯战役,1年夏半岛战役;北方*府宣布战争的目的是为恢复国家的统一。
⑤1年5月林肯*府颁布《宅地法》,3年1月1日执行。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鼓动了劳动者的参战热情。
⑥1年9月林肯*府颁布《解放宣言》,3年1月1日有效。规定所有生活在那些仍继续与联邦*队对抗之南方各州的黑奴获得永久的自由。美国内战从保护联邦的战争转变为捍卫人权的战争,是对美国革命的完成。
⑦*事改革,清洗了亲奴隶主分子,提拔战争中涌现的*事人才;改组*事领导,实行统一指挥,任命格兰特为全*大将*。
⑧北方的胜利,3年7月,葛底斯堡大捷;4年,向海洋进*;5年4月,南方*队投降。
南方重建:
①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亲奴隶主副总统约翰逊继任,宣布大赦。
②南方奴隶主的破坏:三K*:南方奴隶主分子组织的残酷杀害黑人的组织;《黑人法典》。
③1年国会通过《重建南方方案》:宣布约翰逊的《重建宣言》无效;对南方10州实行*事管理;给予南方包括黑人在内的全民以选举权,废除《黑人法典》,重组地方议会。7年共和*总7年共和*总统海斯宣布南方重建结束。
美国的两*制:内战后的十九世纪中,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治上形成稳定的两*制,共和*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则代表种植园主、南方的工业界等。两*互相制衡,能够使各种*治意见得到表达,并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解决分歧以达成妥协,从而使美国的民主以比较稳定的方式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发展。
美国民主*:美国两大**之一。年创立,早期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和北方中产阶级的利益,多次成为执**。50年代末发生分裂,一部分北方民主*人参加了主张反对奴隶制的共和*,而南方民主*人则以维护奴隶制为已任。内战后,随着美国向垄断过渡,其阶级利益与共和*渐趋一致,成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工具,两*轮流执*。美国民主*的*徽是驴。
美国共和*:美国两大**之一。年由辉格*人、北部民主*人和其他反奴隶制派别联合组成。早年代表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0年林肯当选总统,该*首次执*。内战后,随着美国向垄断过渡,其阶级利益与民主*渐趋一致,成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工具,二者轮流执*。美国共和*的*徽是大象。
法国大革命:
投石*运动:年到年法国由资产者和人民反封建专制开始,后发展为贵族叛乱,并导致外敌入侵的事件。年,5岁的路易十四继位,宠臣马萨林任首席大臣,横征暴敛,开征新税,引起个阶层的不满,他们以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为代理人,开始公开反抗,并提出反映资产者愿望和经济利益的要求。年和年,王室两次逃离巴黎,武装人民控制了首都。大贵族趁机反对国王,并以孔代亲王为首,在各地与王*作战,年,路易十四重返巴黎,投石*运动失败,这一过程说明,此时法国该不具备推翻专制制度的历史条件,因为它还有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
革命原因:
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首要位置,要求平等参*的权力。②专制王朝的危机加深,法国国内*治腐败,对外战争失败,失去大量了海外市场和殖民地。③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关于理性、平等、权利等概念为资产阶级反抗贵族特权和不平等提供了理念基础。《独立宣言》、《联邦宪法》传播。④法国参与美国独立战争导致国家财*负债累累,国库入不敷出;英货充斥法国市场,财*危机迫使路易十六及其大臣改革税收制度。⑤路易十六被迫同意于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从而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网球场宣誓: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代表在三级会议会场附近网球场举行的宣誓。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以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第三等级的代表却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与王权及特权等级的代表发生冲突。第三等级代表自行组成国民议会,推举巴伊为主席。路易十六封闭三级会议会场,6月20日第三等级代表根据穆尼埃的建议,在巴伊的带领下,在附近的网球场继续开会,并宣誓不制订出一部王国宪法,议会决不解散,史称“网球场宣誓”。
革命进程:
君主立宪派时期(.7-.10):
裴扬派: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又称君主立宪派。年7月,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因在裴扬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等,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共和制。大革命初期一度当*,制定了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除行会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策,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裴扬派随之消亡,其活动加速了法国大革命的前进步伐。
攻占巴士底狱:由于农业歉收、粮价上涨,经济萧条,社会骚动不断。巴黎民众对凡尔赛周围结集增多的*队感到不安,四处寻找武器于7月14日来到巴士底狱,和城堡卫*发生冲突,于是发生暴动攻占巴士底狱。攻占巴士底狱并非事先谋划,但在此时成为革命的象征性事件,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凡尔赛的制宪议会。
八月法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颁布的废除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法令。制宪议会于8月4-11日召开讨论废除封建特权的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八月法令。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规定无偿废除人身义务、教会什一税等,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
《人权宣言》: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治主张:自由、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旗帜,也推动了欧洲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十月事件:时值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物价飞涨,饥荒严重。巴黎出现许多民众公社,爱国派的报纸也很活跃。面对此形势,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暗中调集*队,大宴卫队。巴黎人民被激怒。10月5日,巴黎发生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由妇女带头向凡尔赛出发。到凡尔赛后拥入制宪议会,并要求他批准《人权宣言》和保障巴黎粮食供应。路易十六被迫答应,并同意携带家属离开凡尔赛到巴黎去,议会也随之迁往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
主要措施:①改造*治体制,以宪*取代专制主义,实行分权制,立法属于议会,国王掌握行*权。
②改革行*区划,把法国划分为面积和人口接近的83个省。通过选举产生地方官员。
③统一经济制度:取消了行会制度和各种垄断权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④宗教*策:没收教会财产,为解决财*危机将其作为“国有财产”出售。建立新的教区制,主教由公民产生,不由教皇任命,并颁布教士宣誓法。
国王逃跑事件:路易十六不满制宪议会对其权力的削弱和限制及其对贵族特别是教会的打击,于年6月21日夜出逃,以图在国外获得欧洲其他王朝的支持,扑灭革命,但在瓦伦被人认出,被迫返回巴黎,导致王室名誉大跌,民众当中要求废黜君主的共和主义力量抬头。国王逃跑是导致革命激进化的另一个重要事件。
年宪法: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宪法体现启蒙思想家的*治学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年宪法是基本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战争爆发: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列强最初无意对法国开战,虽然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在年发表宣言,威胁革命,但不过是虚张声势。后来奥皇利奥波德去世,继位的弗朗西斯二世则更倾向于发动战争。最终,立法议会于年4月20日对奥地利宣战,从而把法国拖入漫长的战争岁月。
吉伦特派时期(年8月—年6月):
吉伦特派: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治派别,其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年8月,吉伦特派开始掌权,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市民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对经济进行干涉和管制,逐渐失去民心,年6月,被雅各宾派所取代。
瓦尔密战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在瓦尔密战胜普奥干涉*的战役。年9月,普奥联*攻占法国东北部的*事重镇凡尔登,以无套裤汉为主要力量的法国 ,在马恩省瓦尔密同侵略*进行激战,击退普奥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瓦尔密大捷扭转了法国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使法*声威大振。从此法*开始全线反攻,夺回全部被占领土,保卫了革命成果,推动革命深入发展。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的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年9月,新选出的议会即国民国会开幕,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共和国历经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掌权,热月*变后,又相继有热月*人,督*府和执*府时期。年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
雅各宾派(年6月年7月):
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激进派,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罗伯斯庇尔等人为主要领袖,年6月上台执*,执*期间,雅各宾派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土地问题,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执*后期雅各宾派发生了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忿激派,埃贝尔派,丹东派,自身实力也大大削弱,1年热月*变后,雅各宾派的活动基本完结,年解散。
无套裤汉:当时巴黎革命群众的自称,因为他们穿属于工人服装的长裤,而不着中产阶级和贵族穿的套裤。他们是前工业社会的工人阶层,有店员、小店主、工匠等。他们渴望社会平等,要求控制价格,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倡直接民主,活跃在巴黎各区的俱乐部和集会当中,是一支强大的民众革命力量。
土地法令:年6月,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土地分小块售出,地价十年付清。农村公社公有土地按人口分给居民。7月,颁布《土地法》,宣布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使全部永佃田变成了农民的私产。
年宪法: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通过的宪法。宪法废除了封建所有制,规定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选举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年,是当时最进步,最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由于当时法国各种矛盾的尖锐,这部宪法并没有付诸实施。
恐怖统治:*治:以嫌疑犯法令和救国委员会集权体制为特征,包括改组革命法庭,颁布嫌疑犯法,简化审判程序,设置断头台,令建立以公安委员会为核心的革命*府,向地方和*队派出代表加强对地方*府和*队的控制;镇压所有被怀疑为反革命的嫌疑人,无套裤汉在*治生活中占显赫地位;经济:以全面限价为标志,包括严禁囤积居奇法令,粮食饲料等限价法令的“制统经济”。1年继续深入,罗伯斯比尔分别于3月和4月镇压埃贝尔派和丹东派。6月10日(颁布牡月发令,把恐怖推向高潮,导致1年大恐怖。恐怖统治砸在主导方面确实挽救了革命,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无视法律,恣意妄为,草菅人命一时盛行,权力过于集中,导致贪污受贿,生活腐化。
热月*与督*府统治时期(年7月—年11月)
热月*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的*变。在1年7月27日(共和二年热月9日)国民公会的一次会议上,反罗伯斯比尔势力发动*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圣茹斯特等,10日被送上断头台。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热月*变”,雅各宾专*至此结束。热月*变建立了以热月*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权。
热月*统治:①平息叛乱,赦免叛乱者,恢复经济。②承认天主教是法国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③取消统制经济体制,恢复经济自由。
基贝隆战役:热月*打击王*复辟活动,维护革命成果的重要战役。热月*在镇压芽月起义和牧月起义后,国民公会的*策明显右倾,为王*势力的抬头提供了机会。逃亡贵族的家属及其*羽公开要求发还已被没收的财产,亡命国外的贵族也加紧活动。在意大利的王弟普罗旺斯伯爵利用朱安*人发动叛乱,并向英国求援。年6月27日,一批逃亡贵族率领约人乘英国*舰登陆,占领奥雷城。奥什将*率共和*迎战,登陆*退到基贝隆半岛。7月21日法*发动总攻,将王*判*彻底击败。
巴贝夫平等派运动:督*府在法国执*时期,法国社会极不稳定,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市场萧条。巴贝夫创办《出版自由》因攻击热月*人而被捕。在狱中形成共产主义理论,年10月出狱后,便组织起平等派。巴贝夫的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公有的大国民公社。目标是以暴力推翻督*府,建立革命专*,以此来实现理想。年5月,他们拟定了起义计划,由于格里泽尔上尉向警察局告密。巴贝夫等人被捕并被处决,巴贝夫密谋失败。30年后意大利邦纳罗蒂出版《为平等而密谋》一书,全面论述巴贝夫学说。
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①结束了旧制度的等级制度,创造了现代国家;
②革命传播了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治参与等观念,成为现代世界的理想,开辟了新时代;
③大革命民主*治的实践对现代民主*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革命*治文化深刻影响了现代革命
传统。恐怖与革命的*治斗争及*治文化的深刻关联揭示了民主*治的潜在问题;
④革命的经济后果并不突出,并没有显著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首先是*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非经济革命。
拿破仑帝国时期:
执*府时期(-):
康波福米奥和约:1年法国和奥地利签订的和约。—1年间,为打败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强敌奥地利,拿破仑征服意大利,威逼维也纳。1年10月17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康波福米奥村,由拿破仑和科本茨伯爵分别代表法、奥两国,正式签署和约。规定:奥地利承认莱茵河为法国边界,承认法国在北意大利新建立的西沙尔平共和国和占有爱奥尼亚群岛,奥地利占有阿迪杰河以东的整个威尼斯。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终结。雾月*变:年,法国督*府面临外敌入侵和财*危机而陷入困境,*局剧烈动荡。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借机弃*归国,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1月9—10日(共和八年雾月18—19日)发动*变,推翻督*府,清洗议会两院,成立了以拿破仑、西哀耶斯、罗歇一迪科为执*的临时执*府。年末正式成立执*府,由拿破仑出任第一执*。法国从此进入了拿破仑*事独裁统治时期。
执*府内*外交:
①镇压雅各宾派残余分子;
②威恩并施,对待王*分子,终止逃亡者名单,允许其回国并任命有能力者为官员;
③同教皇签订《教务专约》;④改革财*,重振经济,组成法兰西银行;⑤重视工商业,推行类似于重商主义*策,统一度量衡;⑥颁布《民法典》。⑦稳住普鲁士中立,俄罗斯推出反法同盟,翻越阿尔卑斯山打击奥地利,与英合约。
《教务专约》:法国第一执*拿破仑?波拿巴与教皇庇护七世签订的宗教专约,又称《*教协议》。拿破仑为取得天主教廷的支持,结束法国宗教分裂的局面,派人与教皇谈判,于年7月达成协议,年经立法院批准公布实施。主要内容为:法国承认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但并非法国国教;教皇承认法国永远取消什一税;主教由第一执*任命并由教皇授职,必须宣誓效忠第一执*和*府;教士薪俸由法国*府支付,教皇不得干扰教会财产的购买者。拿破仑后来又补充了一些条款。这样,拿破仑缓和了与天主教势力的矛盾,将天主教改造为新*府的工具。
拿破仑法典: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和第二执*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共有条。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法典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法典,巩固了大革命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吕内维尔和约:法国与奥地利于年签订的和约。为击溃第二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利用俄、英、奥之间的矛盾,有计划地组织出击。法*于1年先后在马伦哥战役和霍亨林登战役中击溃奥*,迫使奥地利于次年2月在吕内维尔与法国单独媾和。该和约承认法国对莱茵河左岸领土的占领,承认法国对比利时和意大利北中部地区的统治,并接受法国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的“姊妹共和国”。法国则承认奥地利继续占有威尼斯。该和约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开始瓦解。
亚眠和约:年吕内维尔和约签订后,英国陷于孤立,被迫与法国议和。年3月,法国伙同西班牙、荷兰与英国在亚眠正式签订和约。和约规定,英国将其在西印度群岛和印度所夺取的法国殖民地归还法国,从马尔他岛和埃及撤*,从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所占港口和岛屿撤*;法国则承认英国从荷兰夺得的锡兰,从西班牙夺得的特立尼达。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不复存在。
拿破仑帝国:
称帝过程:.5十年执*;.8终身执*;年英法战争;年.5.18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2.2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
法兰西帝国的形成,帝国的构成:法帝国;依附国;盟国
革命的传播:拿破仑在建立帝国的同时也促成了革命的传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行宪法和法治改革,推行民法典;打破封建体系;打击天主教会势力,提倡宗教宽容;
赋予个人社会权利和自由;理性化的行*和财*管理。
对外战争:年.10法西舰队被英*海*击灭;.12击碎反法同盟;特拉法加(西)海战:年10月21日,法国海*大败于纳尔逊指挥的英国海*,从此英国海*使英国获得了一个世纪的海上霸权。
奥斯特里茨战役:年12月2日,击败俄奥联*。拿破仑最为传奇的战役。,
建那不勒斯王国,统治意大利;建莱茵联邦,统治南部德意志。.9攻克柏林,华沙,占领普鲁士,统治德意志;建立维斯特法利亚国和波兰大公国。
耶拿战役:年拿破仑一世击败普鲁士*队的战役。年9月英、普、俄等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准备联合打击法*。法*在奥斯特利茨战役获得胜利后士气大振,拿破仑率*一鼓作气插入普鲁士盟邦萨克森,继续向北疾进,力图在俄*主力到达之前与普*单独决战。10月14日,在耶拿击溃普*主力5万余人。此役使普鲁士在*事上陷于崩溃,被迫于次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成为法国附庸。
提尔西特和约:年法国同俄国、普鲁士签订的和约。拿破仑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先后击败了普鲁士和俄国,并迫使对手求和。法国于年7月在俄国边境的提尔西特先后与俄、普签订和约。根据和约,普鲁士丧失了除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和西里西亚外的大部分领土,赔款1亿法朗。俄国承认法国对欧洲的占领,同时,法国也承认了俄国对瑞典、土耳其等地的扩张权利,法俄结成秘密的反英和反土*事同盟,俄、普都接受了法国的大陆封锁*策。和约标志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也显示了法国联俄抗英的意图。
大陆封锁体系: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年后逐步瓦解。
拿破仑帝国灭亡:
欧洲民族主义兴起:各国对拿破仑和法国*队的抵抗激发了各民族的民族运动。这些运动有强烈的反法色彩,推动了各民族对自身*治和文化的反思,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国家的建构,开启了19世纪蔚为大观的民族主义运动。
俄国战役:年拿破仑纠集多国联*入侵退出大陆体系的俄国,结果在莫斯科遭遇大火,最终惨败而归。
莱比锡战役:1年第六次反法同盟联*同拿破仑一世进行的大会战。俄、普、奥等国于1年春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6月由奥地利进行调停并开始和谈,8月和谈破裂。普鲁士利用停战期扩充*队一倍,同盟国联*有51万人。10月18日至19日,双方在莱比锡进行决战,此被称为“民族之战”,即决定欧洲各民族命运的战役。拿破仑*队由于人数较少,武器弹药缺乏和萨克森*队倒戈,法*败北,拿破仑指挥余部靠突围撤回巴黎。这是拿破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会战的失败,标志着拿破仑*事优势的最后丧失。
百日*变:年3月1日,已被流放到厄尔巴岛的拿破仑突然登陆法国,受到*民的热烈拥护,3月20日回到巴黎,路易十八逃走,拿破仑恢复帝国,但6月16日至18日于滑铁卢败于欧洲联*。6月22日再次退位。
滑铁卢战役:年6月拿破仑一世同第七次反法同盟联*进行的最后一次会战。年2月28日,拿破仑建立百日王朝,参加维也纳会议的列强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奥、俄、普、英等国集结70-80万人*队,向法国扑去。拿破仑也募集到70万人*队,但由于武器、马匹等奇缺,真正到战场的*队只有十余万人。6月18日,在布鲁塞尔以南约20公里的滑铁卢村,拿破仑率领的7.2万名法*同英将威灵顿率领的7万名联*进行会战。下午5时许,由布吕歇尔统率的3万名普*投入对法*的战斗,法*腹背受敌,溃不成*。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宣布退位。滑铁卢战役结束了拿破仑的*治生命。
拿破仑扩张的地缘*治后果
①英国霸权的兴起;
②普鲁士的兴起,德国、意大利统一的前奏;
③俄国西进,更深地卷入欧洲事务。
拿破仑和大革命的关系:
①大革命确立了社会、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和现代财产权,拿破仑捍卫了这些权利;
②大革命激发了民族光荣和民族骄傲,拿破仑捍卫了这一光荣;
③大革命完成了旧制度开启的创造现代国家的进程,拿破仑继续并强化了这一进程;
④大革命从追求*治自由开始,但破坏了民众对*治自由的热爱。拿破仑完成了对*治自由的践踏,继续了旧制度的开明专制,既背弃又继续了革命。这为19世纪法国的*治斗争埋下了伏笔。普鲁士改革年耶拿战役的失败导致普鲁士崩溃,引发了改革。*事改革: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泽瑙发动,打破*队中的等级限制,任人唯贤,激发士兵的爱国热
情。社会改革:由斯泰因及其继任者哈登堡发动,社会结构和城市改革:斯泰因开始打破德国僵化的等级社会结构,财富在不同等级之间可以交换流通。资产者可以购买土地,并担任*官。农奴制改革:斯泰因的年法令只是部分地废除了农奴制,它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不再属于领主的世袭财产。普鲁士改革强化了普鲁士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
德意统一:
德意志统一:
统一背景:①普鲁士*治建设:容克贵族依旧控制*府,*队和法院,恢复了书刊检查制度,并把学校置于教会掌握;年和年先后颁布宪法,成立两院制议会,上院由国王任命,下院有任命选举。②普鲁士经济发展:农奴解放加速,工业投资增加,农业资本主义发展。③德意志统一运动兴起,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统一的市场和国家*权的保护,要求统一的运动蓬勃发展,如文化运动,高呼“统一德意志祖国”。年成立民族同盟,以支持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为宗旨,重视实在的物质力量。④普鲁士道路,只有普鲁士能实现国家统一:普鲁士拥有一个力量雄厚生气勃勃的容克阶级,拥有强大的*治、*事和经济力量,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农业,完善的行*体系和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容克资产阶级素来好战,抱有无止境的领土野心。⑤俾斯麦的才干和主观努力。
“铁血*策”: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策。1年9月30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在议会上宣称:“当代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意志并进行统治。俾斯麦的这种用“铁”和“血”的武力统一的*策被称为“铁血*策”,而他本人也被称为“铁血宰相”。“铁血*策”一词后成为战争*策的同义语。
统一进程:
①对丹麦战争: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战争,兼并石勒苏益格。
②对奥地利战争:6年奥地利和一些邦国对普鲁士开战,普鲁士获胜,兼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汉诺威、法兰克福、黑森、拿骚。1年组建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主导。奥地利、巴伐利亚、巴登、符滕堡被排除在外。
③普法战争:0年7月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但很快战败。靠近法国的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斯塔德并入德国,同时从法国割去阿尔萨斯、洛林。
④1年德意志帝国: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塞宣布成立。普鲁士国王成为德意志皇帝。通过普选建立制宪议会。
民族同盟:亦称民族联盟,德国自由资产阶级**。年9月在法兰克福成立,是德意志各邦自由资产阶级松散的*治同盟组织。其基本核心是年6月退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自由派右翼分子。主要领导人有本尼格森和舒尔采-德里奇。拥有成员约3万人。主排除奥地利,在普鲁士领导下统一德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君主国家。6年普奥战争以及次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后,于1年自行解散。
普奥战争: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统一领导权的王朝战争。6年6月7日开始,7月萨多瓦战役,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7月26日缔结停战协定。战争前后仅七个星期,故有七星期战争之称。根据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因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基本上完成德意志统一。
统一影响:①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完成。②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使得德国很快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③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德国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④由于德国统一是有普鲁士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治经济势力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
民族自由*:德国大资产阶级**。6年秋由进步*分裂出来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右翼分子组成,是德意志帝国议会强大的资产阶级议会*团。代表普鲁士大工业巨头和部分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在普鲁士领导下统一德意志。支持俾斯麦的*策,反对工人运动和一切社会变革。年发生分裂,一战期间*内产生严重分歧,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瓦解。
德国的*治斗争和社会*策: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采取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措施巩固帝国。
①文化斗争:德国的天主教徒组建了强大的中央*,捍卫天主教会的利益,支持罗马教会。对德国刚刚获得的统一构成威胁。1年俾斯麦发动针对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自由派拥护。帝国颁布法令限制天主教的活动和他们对教育的干预,耶稣会被驱逐,很多天主教主教被逮捕或流亡。7年之后逐渐停止
②打击社会主义运动:俾斯麦借口有人试图刺杀皇帝颁布反社会主义法即《镇压社会民主*危害社会治安法令》,禁止社会主义者集会,取缔社会主义报纸。他同时拉拢工人,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立法,《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老年及残疾人保险法》等。德国在社会立法方面要比英国、法国和美国更发达。
意大利统一:
背景:①意大利四分五裂,外国侵略变本加厉②撒丁王国:保留了年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成为唯一有实力统一王国。③统一运动高涨,“青年意大利”活动不断。④加富尔担任撒丁王国首相进行*治经济改革,增强王国实力,提过国际地位。⑤加富尔组织筹建“意大利民族协会”,加里波第为领导人。⑥国际环境普法战争。
青年意大利*:马志尼创立青年意大利*。*章要求:只有年在40岁以下并且愿意献身于把祖国从外国及本国的暴君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建立一个统一的奠基于完全民主之上的意大利共和国的事业的人才能参加*的组织。参加该*的阶级成分很复杂,有资产阶级民主知识分子,有中、小资产阶级分子,也有城市劳动人民,领导是资产阶级民主知识分子。青年意大利*的功绩于在:它在意大利解放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任务。它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独立、统一。马志尼认为只有建立这样的共和国,才能复兴意大利。
统一进程:
第一阶段:①年1月意大利国王在皮埃蒙特与法国签订同盟条约。积极备战,加强*队,筹措*费,修筑要塞。②4月奥地利*队越过边界,打响意奥战争第一枪,法撒联*打败奥地利。同时法国担心意大利革命侵犯其利益,单独与奥地利和谈。加里波第率 到达中部意大利,各邦与撒丁王国合并。③0年萨丁王国统治者利用人民革命与外交手段,初步完成意大利统一。
第二阶段:④西西里起义和加里波第远征⑤1年3月17日,都灵会议宣布正式成立意大利王国,同年六月加富尔去世,*权不稳定。⑥6年普奥战争中,意大利对奥作战,随着奥地利战败,根据《维也纳合约》,威尼斯归还意大利;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驻罗马*队开走,意大利*队占领罗马,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意大利统一完成,年1月,迁都罗马。
日俄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先进人士尤其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在日本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为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幕藩体制而掀起的反对幕府统治和列强侵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绪方洪庵,佐久间象山,吉田松荫等人。他们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大无畏精神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并为这些主张积极活动。
松下私塾:日本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代表人物吉田松荫开设的传播“尊王攘夷”思想的学堂。他从社会各阶层广收学徒,而不问其贫富贵贱,目的是从各方面网罗人才。在讲学过程中不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传授各种知识,使学生通晓大学,开阔眼界。以培养有学识,有度量的治国人才,从松下私塾的学生中涌现出不少著名的爱国志士,如高杉晋作,其中一些人成为明治维新的开国元勋,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
明六社:19世纪70-80年代在文明开化运动的影响下,日本的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3年成立的研究西方民主思想的团体。该团体的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进行启蒙教育。
天宝改革:天宝年间(-1),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重的情况下,地处日本西南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的大名,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推行的改革。主要内容:1.破除身份限制,大胆启用人才2.鼓励商品经济,加强专卖制度,统一藩内市场,大力改建近代*制,通过改革,西南强藩增加了经济和*事实力,从此奠定了其雄厚的*治资本。
明治维新:19世纪后半期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得名于时值明治天皇在位。日本明治年间发生的维新变革,是一场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产主义因素的增长、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年日本被迫开港后,西南强藩下级武士中的改革派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转为倒幕运动,经戊辰战争,最终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地税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地化的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改革背景:
①日本农村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封建主和新地主双重剥削农民,阶级矛盾尖锐;武士内部分化日益加剧,下层武士受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思想影响。③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给日本提供前车之鉴,《海国图志》在日本产生重要影响。
④美国年和年强迫日本开放港口,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浪潮的推动。
⑤“尊王攘夷”运动:日本爱国志士发动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消灭西方势力。“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⑥倒幕运动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削弱了封建旧势力,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治条件。
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年美国*府决定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海禁。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柏利率*舰四艘强行驶入东京湾的浦贺港,要求缔结日美通商条约。在武力要挟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年2月柏利率*舰10艘,再度驶入东京湾,在神奈川(今横滨)耀武扬威,并提出最后通牒。3月,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船只提供粮食、淡水和煤炭等必需品;美国可在此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等。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的“锁国”体制开始崩溃。
安*条约:1年(安*五年)日本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总称。又称五国通商条约。年签订《日美和好条约》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扩大对日本的侵略。年8月,美国派遣哈里斯抵达日本,逼迫江户幕府同意开设由他担任总领事的美国驻日总领事馆。1年7月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同年8~10月日本又先后与荷、俄、英、法签订了内容类似的条约和章程。这5个条约均签订于安*五年,故称安*条约。
戊辰战争: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新*府*与幕府*之间的战争。因发生于年(戊辰年),故称。是年1月3日,天皇睦仁宣布王*复古。26日,德川庆喜派幕府*分别在鸟羽和伏见与新*府*激战,幕府*溃败。4月,*府*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此后,*府*继续征讨东北叛乱诸藩。历时一年半的戊辰战争结束,摧毁了幕府势力,巩固了维新后建立的民族统一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1年15岁的天皇睦仁继位,朝名明治。开始改革,是为明治维新。
目的: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权,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独立国家。
措施:
①*治方面:废藩置县,从神*绝对主义向开明专制,把全国化为三府72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②经济方面: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同意征收地税,废除幕藩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大工业,工业化,建立工厂。建立中央财*金融系统。
③富国强兵: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新式*队,模仿英国海*建立海*,并积极准备对外战争。
④文明开化,发展教育: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建立包括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西式教育体系。在文化和生活上提倡某种自由和个人主义。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利于倒幕派壮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为改革措推行创造了条件。
②明治*府的改革措施针对日本时弊并顺应时代潮流,行之有效。
③西方列强当时正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改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改革结果:
①改变日本封建落后状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②使日本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发展的强国。
③其成功为亚洲国家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经验。
④使资本主义制度突破了欧洲和北美,冲击了世界范围的封建统治秩序。
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推行*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
日本现代*治萌芽:
***治的开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继续发展,明治*府作出了让步。年,天皇颁布诏书,允诺0年前召开国会颁布宪法。自由民权人士于年成立了自由*,该*比较激进。较为温和的民权派组成立宪改进*,此外还有持*府立场的比较保守的立宪帝**。三*的形成是日本***治的开端。但自由民权运动最终失败。
《大日本帝国宪法》:年天皇颁布,宪法赋予天皇以立法、行*、司法、*事大权,但规定天皇应当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建立帝国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宪法赋予很少一部分成年男子以选举权。规定了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保护臣民的迁徙、信仰、言论、著作、出版、结社、集会等自由权利。宪法标志着日本初步建立起立宪君主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但仍然保留了强烈的专制特征。
9.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0-1年的30年间,增加了近两倍,20世纪初13年又增加了60%。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后期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1农奴制改革:
东方问题:19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濒临崩溃,但仍包括小亚细亚,巴尔干,波斯湾沿岸,红海沿岸和埃及等广大地区,地理和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俄英法等欧洲大国对奥斯曼帝国早已垂涎,于是便产生了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问题,史称“东方问题”。
改革的背景:
①克里米亚战争:年到年,俄国由于侵犯奥斯曼帝国而与英法发生利益冲突,在克里米亚半岛发生的战争,俄国战败。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的虚弱,迫使其开始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看到西欧的强大,于是一定程度上按照西欧模式开始改革。②改革前农奴制的情况: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农奴。在农奴制下,农奴没有工作热情,效率低下。
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国家的臣民:领主和乡绅不能再在司法上控制农奴,也不能强迫他们进行义务劳动。
②赎得份地:农民必须为地主服役或交纳代役租,直到付清赎买土地的赎金。要在49年内连利偿还。
③村社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但不是西欧意义上的个人所有,赎买的土地成为村社的集体财产。村社为*府收缴赎金,如果农民不能付赎金,村社有权要求强制劳动,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对一些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管理生产。村社成为管理、控制农民的一种方式,在租税、治安、救济甚至司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他改革:
①法制改革:农奴制改革取消了领主的司法权力,需要建立地方司法体系。
②开始建立初步的地方自治
农奴制改革和其他一系列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边区殖民地:从18世纪起,沙俄加强对外扩张,先后吞并了黑海沿岸、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并完成了对西伯利亚的征服。这些地区构成了俄国的“边区殖民地”。“边区殖民地”的开拓,为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对于俄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
年欧洲革命:
法国革命:
二月革命:七月王朝末期,自由派要求扩大选举权,经常发起宴会运动以争取支持。年2月22日他们又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宴会运动,但*府于2月21日予以禁止,结果引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六月革命:第二共和国建立以后,*府建立国家工场安置失业工人。但国家无法长期维持国家工场,制宪议会决定将其解散,工人反对,于6月24日到26日发动起义。*府实行*事管制,卡芬雅克将*临时掌权,镇压了六月革命
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侄子。在年12月的总统选举中,利用法国人特别是农民对拿破仑的崇拜,当选为总统。由于年宪法规定总统不得连任,波拿巴不断打击议会,谋求连任,最终于年12月2日发动*变,连任总统。次年称帝,为拿破仑三世,建立第二帝国。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开始了迅速的工业化变革,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在*治上,路易?波拿巴最初实行专制,后来逐渐开放,使第二帝国由专制帝国向自由帝国转变。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路易?波拿巴被俘,第二帝国结束。
中欧和意大利的民族革命:
维也纳革命:受巴黎二月革命的影响和匈牙利民族运动的冲击,年3月13日工人和士兵开始在维也纳修筑街垒,攻打帝国宫。梅特涅*府目瞪口呆,他本人辞职逃跑到英国。皇帝斐迪南被迫让步,宣布制定宪法。
德国革命:年3月15日柏林骚乱。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四世允诺颁布宪法,组织新内阁。邻近法国的南部邦国,如巴登、黑森、符滕堡等发生革命,德国其他的小邦国*府纷纷垮台。
意大利革命:在米兰,年3月18日到22日之间,民众驱逐了奥地利驻*。威尼斯宣布独立。托斯卡纳也驱逐了其大公而宣布成立共和国。撒丁王国国王查理?阿尔伯特颁布宪法,并借机对奥地利宣战,试图占领伦巴第、威尼斯。意大利各地包括教皇国都有民众组织*队,构成全意大利的抗奥民族战争。
但反革命从年6月以后开始反扑,到年底革命普遍失败,年虽有短暂的革命回潮,但最终被镇压下去。
法兰克福议会:年3月德国各邦国爆发革命后,由各邦国代表组成的全德国民议会于年5月到年9月在法兰克福召开,史称法兰克福议会。议会力图以自由主义宪*统一德国,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建立自由选举的议会,*府对议会负责。但议会的努力最终失败,首先因为议会代表虽然在道义上代表人民,但在*治上毫无权力。议会没有权力,只能依赖那些它要取代的邦国*府。其次,议会代表多为资产者自由派,和民众互相猜疑,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此外,各方代表在民族问题上发生分歧,就建立小德意志还是大德意志问题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法兰克福议会的失败意味着无法以自由主义的努力统一德国,这为以后普鲁士通过战争统一德国埋下了伏笔。
殖民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是16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商业殖民帝国,在17世纪先后衰落。
葡萄牙衰落的原因:本国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没有*事实力去保卫海外基地;葡萄牙商业帝国的要塞、据点和港口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
西班牙衰落及原因:
①西班牙从16世纪末走下坡路。尼德兰革命对西班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8年“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击溃,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实力;1—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根据《乌特勒支条约》,西班牙进一步丧失了在欧洲的属地,并将对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奴隶贸易独占权让给英国。
②西班牙衰落的原因:(1)西班牙在16世纪经常卷入欧洲大陆的王朝战争和宗教战争,另外又多次进行海上战争,因而分散了力量(2)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统治和限制太严,抑制了殖民地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使它在殖民战争中得不到殖民地的有力帮助;(3)西班牙的工业落后,使它在争霸战争中缺乏经济后盾。
荷兰的殖民扩张荷兰于1年由大商人集股组成东印度公司,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据点。年荷兰又组建了西印度公司,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在南美洲占领了圭亚那。荷兰在17世纪拥有庞大的商船队伍,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荷兰兴起的原因:①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包括优良的港口;②年尼德兰革命后,南尼德兰的工匠、商人和银行家纷纷逃到阿姆斯特丹,他们携带的技术和资金有利于荷兰的海上扩张;③荷兰商人所用的平底船造价便宜、载运量大;④独占贸易公司成为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的组织形式。
英国海上霸权:
早在16世纪就建立了莫斯科、利凡特和几内亚等贸易公司,1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实力最为雄厚,在亚洲建立了众多商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数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商站。在北美,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已经建立起13块殖民地,并把它们连成了一个整体。
英荷战争:17世纪,英、法两国向荷兰挑战,英国与荷兰的矛盾构成了17世纪最主要的国际矛盾。英国革命爆发前,荷兰在双方的争斗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革命后英国注重海外利益扩张,从事海*建设,几次颁布旨在打击荷兰的《航海条例》,最后双方兵戎相见。英国于-年发动了数次英荷战争,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除英国外,法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荷兰的海上强国地位。
《航海条例》:英国在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的过程中颁布的条例,其目的是为了发展本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增强自己在争霸中的力量。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其主要内容有:任何的商品都不得输往英国殖民地,除非用英国的船只载运。所谓英国的是指在英国或其殖民地建造的,为英国及其殖民地所拥有的船,或者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船员是英国人或英国殖民地的人。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荷兰由于海上贸易受到排挤,*事实力不敌英国,最终在这些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
英法争雄:英荷对峙结束后,英、法成为当时争夺殖民地的主要竞争对手。它们之间共进行过四次
重要战争:9—的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及1—年的七年战争。这些战争波及北美、非洲和印度等世界各地。通过这几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法国损失惨重,英国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
七年战争: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1年,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七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遂演变成英、法两大同盟集团争夺殖民地的国际战争。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年,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成为欧洲大国中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夺得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英国战胜法国的原因:
①法国对欧洲霸权的兴趣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英国则从17世纪革命以来就把经营海外事业、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位置;②英国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要比法国多,在英法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③英国工业的发展比法国快,有利于英国海*的建设,也成为对法战争的有力的经济基础;④英国素来重视海*建设。在英法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切断了法国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联系,因而使法国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殖民扩张的后果首先,导致了人种的重新分布;其次,促进了动植物的广泛交流;第三,密切了世界地区间的联系。
19世纪下半期各国:
英国——年议会改革:年英国重新分配议席和更改选举资格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改革内容:⑴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衰败的选区,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⑵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民获得选举权。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治迈向的重要一步。
1年议会改革:1年英国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改革内容:⑴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户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磅的人⑵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年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员的地位的到进一步加强。
英美文官制度改革:19世纪晚期,为整顿腐败的吏治,提高行*管理效率,适应大工业时代*府工作专业化的需要,英,美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主要内容:①录用制度上,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杜绝个人任用亲信,买卖官职等腐败现象②在文官的晋升上,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根据文官能力的高低,*绩大小和勤奋程度加以升降惩罚。以激励文官的进取精神,文官常任,不与执**共进退。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残余和保守势力的一次巨大胜利,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文官录用中的腐败现象,采用公平竞争方式来录用文官,改善了文官质量,提高了行*效能,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法国——布朗热事件:19世纪80年代在法国以布朗热将*为首掀起的民族沙文主义运动。布朗热年入阁任**部长,他上任后进行了一些激进主义的改革,并且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态度。布朗热因此受到士兵和社会上有复仇情绪的大批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温和派担心他的观点会引发法德战争,遂解除其部分职位,将其派往外地*团任职,结果引起普遍不满,王*派,残余的波拿巴派趁机卷入,企图利用布朗热颠覆共和制,并且向布朗热提供活动经费。共和派紧急采取行动,布朗热逃外国外,1年因失去情妇而自杀。
巴拿马丑闻:19世纪90年代法国的大贪污贿赂案。2-3年,原巴拿马公司因贿赂*界,报界人士的丑闻被揭露出来,涉及的受贿者达人,于是社会哗然,王权主义,教权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又重新抬头,社会主义运动也有新的高涨,温和派统治发生混乱,于3-4年更换了四届内阁。温和派实行高压*策,镇压反抗运动,限制民主自由,管制报刊宣传,以强权手段暂时稳定了秩序。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日本明治初期发生的以反对专制*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为主旨的*治运动,其内容包括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轻地税,确立地方自治和修改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4年,板垣退助等人结成爱国公*,揭开了运动的序幕,此后各地纷纷建立民权的旗帜,并结成爱国社向天皇进呈建议书,面对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明治*府十分恐慌,镇压了这次运动。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①*治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并建立起以议会为核心的*治体制。这不仅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经济背景:圈地运动造就了自由劳动力大*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料,而且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策等,都增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
④技术背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大机器工业培养了工人基干队伍和奠定了组织基础、劳动形式和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工业生产摆脱经验限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能。
⑤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各地工业原料和商品都可以通过海运转到各地。
⑥英国国内市场形成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很早就出现了地区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发展快,商品自由竞争顺利。
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棉纺织业首先采用机器生产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开始了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劳动的过渡。之后出现了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的骡机和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
②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以蒸汽机为动力,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大加快,并扩展到采矿、冶金等其他行业。
③到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作为一个新兴工业部门正式诞生,用机器制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工业革命的扩散:
①法国工业革命:依靠地缘优势法国于18世纪晚期引进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其特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第一、第二帝国实施有利工业发展的*策;法国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对农民租税剥削获得;小企业的长期大量存在和大企业的迟缓发展使工业革命进程缓慢;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造成企业经营分散,阻碍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推广,束缚大批劳动力,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高利贷资本活跃,从而减少了工业企业的投资;煤铁贫乏、能源短缺,交通滞后,影响法国产品的竞争力。
②美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西进运动;共和体制;远离战乱,安定和平;原始积累(奴隶贸易、掠夺印第安人土地、投资西部土地和联邦畅怀国债),大量移民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并贷款给资本家、实行关税保护,通过《专利法案》以鼓励科技创新;统一的国内市场。年塞缪尔?斯莱特制成新式珍妮纺纱机,拉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南北战争扫清了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使工业革命出现了大的飞跃。日益发展的铁路交通事业不仅把工业革命推向深入,而且作为将东北、西部和南部日益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
③德国工业革命:*治四分五裂,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以普鲁士王朝为首推动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来逐步完成。年以普鲁士为首组建了18个邦共同参与的德意志关税同盟。19世纪50年代后,容克地主经济的资本主义化,德意志统一,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样德国工业革命逐渐进入高潮。以铁路为核心的交通运输业和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恰逢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错发生,有利于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成果,是德国工业革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原因所在。国家*权的干预对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俄国的工业革命:是在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下艰难而缓慢形成的。资本源自商业利润、对“边区殖民地”人民的剥夺(俄国扩张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府税收;外国技术和资本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展极不平衡,集中欧俄地区,时断时续,产业结构不合理,交通落后。
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生产力的飞跃:工业革命使得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英国空前繁荣,确立了在工业世界的垄断地位,成为了“世界工厂”。
②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传统的农业—乡村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导的社会,这种转变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外在的物质面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择业理念等。
③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贫富差距加大。
④社会潮流的变化:工业革命完成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
⑤这样工业革命引发了19世纪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潮流交错并存的局面,其中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反映了当时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从19世纪的60—70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本完成。条件:资产阶级在欧美各国确立自己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力有较大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突破。19世纪60-70年代开始,以电力为主要能源,从此世界进入电器时代,电力工业迅速发展。
成就:英国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理,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效应,德国施莱登与施旺建立细胞学说,英国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发表《物种起源》,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随后一系列以电力为基础的发明不断出现,如电灯、电话、电报、电车等。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各国表现:
①美国发展最为迅速,从年到1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6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②德国工业发展也相当迅速,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从0年到年增加近5倍。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显著。
③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0年到年工业产值只增加了近一倍。
④法国的发展也相对缓慢,从0年到年工业产值增长了将近两倍,重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特点:
①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新科技的影响。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以英国为中心,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比较迅速。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美国北部和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因此,对一些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世纪最后3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0-1年的30年间,增加了近两倍,20世纪初13年又增加了60%。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后期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增长率上明显高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必然要引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急剧变化,19世纪80年代美国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1-年间,德国有超过英国局势接地二位。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在0—1年间,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的集中,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出现垄断组织。经济危机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起来,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
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者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康采恩是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德国的垄断组织采取的是卡特尔形式,俄国的则是辛迪加。
垄断的作用:垄断组织作为独占生产和市场的经济联合体,是垄断组织意味着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集团,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客观的条件和影响而言,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从主观的动机来看,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但这也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最后,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殖民体系的建立:
门罗主义:1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年度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策原则,史称门罗主义。主要内容是: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在美洲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不参加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国家的事务,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获得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不得将欧洲*治制度移植到美洲,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主义在客观上有抵制欧洲列强侵略拉丁美洲的作用,但也暴露了美国有独立控制拉丁美洲的野心。
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19世纪50-60年,随着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一些相应的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资本主义的力量大大加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进行的还有其殖民扩张活动。资本主义国家在征服过程中,既给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又使若干国家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这样通过若干国家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大片土地的征服这两条基本途径,全世界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浪潮。也就是说,到19世纪70年代,欧洲文明已经扩展到整个世界。全世界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浪潮,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瓜分非洲:19世纪70年代起,仅二三十年,亚非拉各国就被瓜分殆尽。对非洲的瓜分是这一时期列强扩张的突出表现。70年代苏伊士运河通航,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非洲和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国制订了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的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计划,即“二C计划”。法国提出了建立一个西起塞内加尔、东到索马里的横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计划,即“二S计划”。德国则计划沿赤道非洲两侧,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赤道非洲殖民帝国。此外,意大利、比利时也夺去了一些殖民地,列强争夺非洲的斗争更趋尖锐和复杂。
柏林会议:为解决各国争夺刚果的矛盾和其他问题,年11月—年2月,召开了有英、法、德、比、葡、美、俄等15国参加的柏林会议。与会国经过激烈争吵,达成协议。承认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占有刚果河流域,称刚果自由邦,刚果河流域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通航,尼日尔河自由通航,今后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以“实际有效占领”为准,并通知缔约国。柏林会议是列强瓜分非洲的第一次会议,成为列强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到年,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保持独立外,整个非洲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
欧洲人内阁:8年成立的由欧洲资本代理人参加的埃及*府。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埃及的*治经济地位大增,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将埃及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19世纪70年代,英法以向埃及借款的机会,联合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整理埃及债务委员会,直接干涉埃及的内*,对埃及财*实行双重控制,埃及的收入由英国人管辖,支出由法国管理,至8年,英法两国直接派人加入埃及内阁,前者任财*部长,后者任公共工程部长,握有实权,故此内阁称为“欧洲人内阁”。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前,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等国先后沦为殖民地。进入70年代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亚洲尚未被瓜分的48.5%的土地的争夺,西亚、东南亚是竞争的重点。英国、法国是主角。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基本上被瓜分完毕,1年时,非洲90.4%的领土、亚洲56.6%的领土、美洲27.2%的领土以及大洋洲的全部,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拉丁美洲各国和亚洲的中国、伊朗与土耳其等,都被纳入帝国主义势力范围,不同程度地沦为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此时,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最终形成,整个世界分成少数压迫民族和大多数被压迫民族。
十三﹑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一、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
1.历史背景
(1)一直到19世纪,西、葡两国仍然是拉丁美洲的主要殖民国家。西、葡两国在*治上对拉美殖民地实行专制统治,由国王任命的总督直接管理;在经济上对拉美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大肆掠夺殖民地的金银并对其贸易实行垄断*策;在思想上通过天主教会实行严厉的控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实施镇压。
(2)18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拉美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要求摆脱宗主国控制的呼声愈发强烈,拉美社会对西、葡两国实行的其他*策也更加感到普遍的不满。另外,拉丁美洲地区的阶级矛盾也在此时开始显现出来,加剧了殖民地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加上这一时期西、葡两国的国力衰弱。
奴隶贸易:欧美殖民主义者劫掠贩卖非洲黑人的罪恶贸易。1年,第一船非洲黑人奴隶从西非运至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各岛的奴隶种植园。从此,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兴盛,葡、西、荷、意、英、法、普等西方国家相继卷入。到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贩奴船先从欧洲满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史称“三角贸易”。奴隶贩子从中可以获得数百倍的利润。19世纪下半期奴隶贸易才逐渐衰落。奴隶贸易严重摧残了非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野蛮的殖民活动。
米达制:西属美洲殖民地时期主要存在于秘鲁地区的一种强迫徭役制。在印第安人语中,“米达”是“轮换”的意思。米达制源自秘鲁的前印加时代,指当时印第安人盛行的一种公社成员按一定比例、定期轮换、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一种义务劳动制。它贯穿于印加帝国形成、发展过程,曾起过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西班牙征服秘鲁后,殖民者盗用印加时代“米达制”轮换劳动的形式,使其注入奴隶制强迫劳动的因素,遂成为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印第安人中强制推行的徭役制度,实则是隐藏在轮换劳动形式之下的普遍奴隶制,具有极其残酷的特征。该制度实行年之久,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束缚秘鲁社会发展的桎梏。1年7月28日被废除。
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等方式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过程。从15世纪末开始。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做工。原始积累方式还有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发行国家公债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大量生产资料和资本积聚在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支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故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尽管各国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所以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运动进程
(1)西属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
海地年1月1日正式宣布独立,为拉美民族独立战争上演了成功的序曲。
①墨西哥独立战争:伊达尔哥(1—年)和何塞?莫雷罗斯(—年)先后带领人民进行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运动,于年10月22日颁布了墨西哥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墨西哥美洲自由制宪法》确立墨西哥为共和*体。革命历经西班牙殖民*权的复辟和伊图维德独裁统治,最终在年1月31日取得了墨西哥民族主义运动胜利。
多洛雷斯呼声: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消息传开以后,墨西哥等地的土生白人要求自治或独立。年9月16日拂晓前,伊达尔哥带领起义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首先释放了监狱中的囚犯,天刚亮时,又逮捕了城内所有的西班牙人。在这一切完成后,伊达尔哥又敲起教堂的钟声。他向聚集起来的印第安人说:“你们同意夺回前被这些可恨的西班牙人夺走的我们祖先的土地吗?”人们同声回答:“绞死这些西班牙强盗!”接着,他领导群众高呼:“美洲万岁!打倒坏*府!”这就是墨西哥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
②中美洲地区:在墨西哥民族运动胜利的影响下,于1年9月宣布独立,并在年分别形成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多瓦和哥斯达尼加五个主权国家。
③南美北部委内瑞拉:弗兰西斯科?米兰达(1—年)最早于年7月5日颁布《独立宣言》,遭到西班牙殖民当局的镇压。此后,在玻利瓦尔的带领下,委内瑞拉人民与西班牙殖民者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并最终在年10月成立了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年12月11日组建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年又解放了厄瓜多尔首府基多,厄瓜多尔也获得独立,并加入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到此时,南美北部全部赢得了*治上的独立。
④南美南部地区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心位于拉普拉塔地区:主要领导人是何塞?圣马丁(—年)。在他的领导下,阿根廷于年3月宣告独立,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圣马丁主动出击解放智利、秘鲁。最后为了赢得最终的完全胜利,他主动引退,使玻利瓦尔可以顺利地进*秘鲁。年12月9日,苏克雷指挥下的秘鲁、智利、阿根廷和哥伦比亚联*大胜西班牙*队,建立了玻利维亚。西属拉丁美洲彻底获得独立。
瓜亚基尔会晤: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两位领袖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厄瓜多尔的会见。年7月26日,两人就独立战争和未来美洲*治问题举行秘密会谈,意见分歧。据推断,圣马丁接受了玻利瓦尔把瓜亚基尔并入哥伦比亚的既成事实,但不请求哥伦比亚*队援助解放秘鲁,认为共和国制不适于未来的秘鲁,而极力主张引进欧洲的君主立宪制。玻利瓦尔认为这些计划不现实,予以否定。会后,圣马丁悄然引退,回到利马。两个月后,辞去秘鲁*府首脑,退休到智利,声称已完成*事战斗者的任务。年赴欧。瓜亚基尔会晤,是拉丁美洲史研究中的一个争论课题。
阿亚库乔战役: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因在秘鲁中南部古城阿亚库乔发生而得名。年12月9日,西班牙殖民*集中主力部队,占领高地,配备骑兵、炮兵约13个营,0余人,妄图歼灭起义*。余名起义*在苏克雷将*率领下,以少胜多,俘虏了殖民总督和4名元帅、10个将*以及0名士兵,迫使殖民总督签署投降书。这次战役是最终保证西属南美洲独立的会战。
(2)葡属巴西的民族独立运动:葡属巴西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在19世纪初期开始展开。年3月在巴西伯南布哥省首府累西腓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起义。起义虽然遭到血腥镇压,但是给巴西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教育。经过不懈的努力,巴西在年12月1日成功独立。
历史意义:
(1)19世纪初期的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较大,且取得成果加多的一场独立运动。它属于世界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打击了西、葡的封建势力,建立了墨西哥等17个独立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在取得独立之后大多走上了共和之路,用民主代替了专制,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治上的独立并不代表它们经济上的独立和进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独立以后的拉美各国的经济上均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大土地所有制的继续、经济上对西方各国的依赖程度很强等。总之,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拉美人民仍将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继续奋斗。
二、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历史背景与变化:
(1)直到19世纪的中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尚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原因就在于这些运动往往只限于打击外来侵略势力,而提不出新的社会改造方案。
(2)到19世纪后期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原因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之后纷纷加强了对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自然经济的破坏,这在无形中为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壮大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爱国知识分子尤其已经认识到必须要走上近代宪*国家之路,开始分析并结合本国国情,提出并实践着新型的救国之道。(3)民族主义运动的新特点就是:把民族解放斗争与实现社会转型结合在一起的趋势。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情况:
(1)亚洲:19世纪后期,亚洲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一经形成就开展一系列的民主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斗争运动。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一时期的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具有两种性质的具体斗争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反帝反封建的起义,一种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其中主要的运动是:朝鲜东学*人起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伊朗立宪运动、印度民族运动、土耳其改革运动和中国的维新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在19世纪的后半叶,亚洲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涂油子弹事件:引发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年初,英国殖民当局下发给度籍土兵一种子弹,是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使用时必须用牙咬开。印度教徒敬牛,伊斯兰教徒禁忌猪肉,所以使用这种新子弹是对印度土兵的侮辱,激起了普遍愤慨而拒绝使用。英国当局进行镇压,最终引发起义。
詹西女王:印度詹西土邦女王,印度民族大起义领袖之一。年,其丈夫甘加达尔?拉奥去世,没有留下儿子。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贺胥利用“丧失权利说”(即哪一个土邦王公绝了男嗣,他的国土就“自动丧失”),兼并了詹西的领土,还掠走了土王留下的大约60万卢比的财产。詹西女王于年组织詹西群众抗英救国。1年3月末,英*进攻詹西,女王亲自指挥*民同英*激战8天,重创敌*。奋勇突围。6月,在瓜辽尔战役中英勇战死,年仅23岁,被誉为印度民族英雄。
巴布教徒起义: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义。参加者主要是巴布教徒,故称。年,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意即信仰之门),创巴布教,宣传新救世主(马赫迪)即将降临,并在人间建立公正幸福的“正义王国”,年又称马赫迪。当时伊朗在残酷的封建压迫下生活十分痛苦,加之外来资本的不断渗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纷纷入教。伊朗国王于年下令逮捕“巴布”,各地巴布教徒在下层阿訇和商人的领导下,在各地发动起义,锋芒主要指向封建王朝,在客观上也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年7月巴布被处死。至年,各地起义相继被镇压,无数教徒惨遭杀害。
青年土耳其*:年5月,在易卜拉欣-特莫领导下,伊斯坦布尔医学院学生秘密成立奥斯曼统一协会,以恢复6年宪法为宗旨。在帝国各地相继建立许多小组。5年联合组成统一进步协会,主要成员是知识分子、小官吏和*官。最初领导人为穆罕默德-里扎(—年)。该协会在国外建立许多组织并出版自由报刊。19世纪、20世纪之交,该协会活动一度消沉。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及土耳其国内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使青年土耳其*活跃起来,组织迅速发展。年该*控制了马其顿地区的部分*队。1年初领导和发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4月该*执掌*权,随后推行大“奥斯曼主义”,镇压帝国境内民族解放运动,对外奉行亲德*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入德奥同盟国集团作战,战败后于年10月签订丧权辱国的《摩得洛司停战协定》。年11月4日,统一进步*举行非常大会,宣布自行解散。
(2)非洲:从15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就对非洲开始入侵。到19世纪的后半叶,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已经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面对民族存亡的重大危机,阿尔及利亚于19世纪的70年代就爆发了反法民族大起义,到了19世纪的80年代之后,非洲民族主义运动到达了最高潮,其中主要的斗争有:阿散蒂人民的抗英斗争、阿拉比领导的埃及人民抗英斗争、苏丹的马赫迪大起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马赫迪大起义: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年1月爆发,8年因英国殖民*镇压而失败。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马赫迪也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
卡弗尔战争:南部非洲班图人的一支科萨人反对“布尔人”(以荷兰为主的欧洲人后裔)和英国人侵略的战争。近百年的“卡弗尔战争”,共进行了9次。前两次(、)是反抗布尔人的侵袭。以布尔人的失败告终。年英国人占领了布尔人的开普殖民地,接着发动了第三次卡弗尔战争,结果英国失败。年英*再度占领开普。年荷兰将开普让予英国。英国人继续不断向东扩张。到9年为止,同科萨人发生了6次战争,科萨人最终失败,英国人吞并了科萨人所有的土地,但科萨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南非人民反殖民压迫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③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在获得民族独立以后,并没有真正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远远不够发达,而以工业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新殖民主义者又加紧了对该地区的经济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拉丁美洲在独立之后继续进行着自己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样,在19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的民族运动的特点就是既要反对欧美殖民主义在经济上的干涉,又要进一步在国内进行民主化改革。整个拉丁美洲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运动的代表事件包括:古巴独立战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巴西的废奴运动和争取共和的斗争。
“缅因号”事件:5年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8年1月,美国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派战舰“缅因号”驶往哈瓦那,2与15日“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被炸沉(原因至今未查明),美国以此为借口,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陆*于6月在古巴登陆,在海*支援下于7月占领圣地亚哥。8年8月,西班牙战败。12月签订《巴黎和约》,
西班牙承认格把独立,战后美国在古巴并不撤*,并于年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墨西哥独立后,大地主掌握了*权,天主教会握有很大权力,*局动荡。英、美、法等国不断侵略墨西哥。6—1年,代表封建地主、天主教会和帝国主义利益的反动独裁者迪亚斯统治墨西哥达30多年。年,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队起义。在斗争中,著名农民英雄查巴塔和微拉领导起义队伍在各处摧毁大地主农庄,把土地分给农民。起义*向首都墨西哥城进*,并于1年5月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但国内反动派勾结美国,于年发动*变,建立反革命*权,美国还出兵支持反革命*权。墨西哥人民再次起义,工人阶级成立了“红色大队”,第一次有组织地参加了斗争。以工农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于年8月再一次推翻了反革命*权,并挫败了美国的干涉。
年,墨西哥建立了资产阶级*权,制定了新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是所有一切土地、河流和矿藏的所有者;教会不得领有、经营和承典不动产;国家采取办法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所有制。宪法还为工农规定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国内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走狗,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取得了突出成就。
三、20世纪初亚非民族运动
1.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社会背景
①一战中,争带来的贫困化激化了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的矛盾。而印度复员士兵和劳工从欧洲带回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社会范围内反英浪潮的高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一战期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强,幻想以合作换取战后自治。
③英国在战后奉行压制*策,1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府继续保持特殊镇压权。群众性的反英斗争风暴终于爆发了。
莱特瓦尔制: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实行的一种田赋制度。主要实行于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省和西印度的孟买省。在贝拉尔、阿萨姆等地也曾实行过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地主、以解体的农村公社社员为个体佃农的租佃制。莱特(Ryot)一词源于阿拉伯文Raiy,本意是农民莱特瓦尔制以莱特为对象确定地权和应交田赋的数额。其办法是*府对莱特耕种的土地进行测量、分级估税;取消中间人,*府与莱特直接订约,莱特直接向*府交纳田赋,赋率通常是30年改定一次。
甘地主义: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圣雄”甘地(9-)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曾就读于伦敦大学,此后在南非就职期间,曾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的方式反对反种族歧,并逐步形成了被称为“甘地主义”的思想体系。年甘地回国,他的社会*治主张和非暴力抵抗策略得到印度资产阶级和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支持,很快成为国大*(印度国民大会*)的实际领袖。他的努力使国大*展成为工业与农业两大利益集团的联合代表,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在组织几次非暴力的抵抗运动的过程获得重要的经验也赢得了极大的声望。在谋求和印度穆斯林合作的过程中,他又提出了“不合作”的思想作为非暴力运动的补充。他认为而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之所以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印度各个阶层的人与英国人合作。年9月国大*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第一,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第二,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最后,逐步走上抗税阶段。此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路线成为指导国大*活动的总路线,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式开始了。国大*所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响应。但是,运动很快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年2月4日,联合省哥拉普尔地区乔里乔拉村发生暴力事件。2月12日,国大*决定停止不合作运动,并责成国大*地方组织督促农民缴阻纳税,禁止任何“挑衅活动”。甘地本人于3月被捕,被判6年徒刑。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给印度经济以沉重打击,而英国为缓解自身的危机,仍然竭力对印度进行剥削。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使印度的反英情绪再度高涨,国大*内以尼赫鲁为首的激进派力量逐渐得势。年1月30日,甘地向欧文总督提出减少土地税、释放*治犯等要求,被拒绝。国大*于是授权甘地领导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甘地从领导抗议食盐专卖法的“食盐运动”开始,提倡拒绝在英国机构中任职等。但运动终究无法避免暴力事件。英印当局发布镇压令。此后英*府一度和谋求与国大*合作。*府承认国大*合法地位,国大*则停止不合作运动。但是甘地在伦敦圆桌会议上提出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国大*宣布恢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人民已疲惫不堪,且运动再度受到当局镇压。年7月,国大*决定停止群众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代之以个别的非暴力抵抗,以个人行动为主,将解救“贱民”作为运动的核心。这意味着非暴力抵抗运动进入了尾声阶段,由一种矛头外指的民族解放运动转变为一种内部社会改造运动。翌年5月,国大*巴特纳会议正式宣布无条件终止不合作运动。
2.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1)背景:①一战失败,土耳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民族危机。②大战期间,安纳托利亚地区民族工商业发展,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谋求民族独立、发展民主*治的强烈愿望。③1年5月,爱国将领穆斯塔法?凯末尔(-)以“督*”的身份来到安纳托利亚地区,开始统一各地民族主义组织,组建土耳其国民*,制订民族独立纲领,土耳其民族解放斗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革命的胜利:1年9月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成立以凯末尔为主席的代表委员会,作为领导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机构。年4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自行召开新的国会——大国民议会,并组成了以代表委员会为中心的、对议会负责的国民议会*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兼国民*总司令:土耳其国民*英勇战斗,迫使协约国于年10月11日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战争以胜利告终。年7月24日英、法、意各方代表于共同签订了《洛桑和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基本上保持了土耳其在本土范围内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土耳其独立: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宣告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共和*体和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土耳其由此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拥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正式步入现代化的历程。这在20世纪亚非民族民主运动中具有重大意义。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世俗化改革,也是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一个典型范例。
(3)世俗化改革凯末尔改革在当时的穆斯林世界乃至整个非西方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①*治领域改革的核心是废除素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教分离,建立现代*治与法律体系。年4月20日,颁布土耳其共和国宪法。年删除宪法将“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文。以西方国家法律为蓝本,制定《民法》《刑法》《商法》等。尤为难得的是,凯末尔为世人树立了*事权威服从民事权威的典范,这是土耳其改革成功的关键。
②经济领域的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凯末尔形成了“国家主义”的经济发展思路,由国家统一管理国民经济,并在工业、交通运输、银行等领域进行直接投资与经营。
③社会生活方面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解放妇女等。
④文化教育领域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的、现代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实现教育与宗教分离、建立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从总体上看,土耳其世俗化的程度比其他穆斯林国家乃至许多其他的非西方国家要深刻得多,现代化的进度也要快得多。
3.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年宪法:在较大的拉丁美洲国家中,墨西哥是唯一经历了真正的革命的国家。
①1年,墨西哥爆发了全国性起义,推翻波菲里奥?迪亚斯的独裁统治。年,维多利亚诺?韦尔塔上台。在其暴*之下,墨西哥再度爆发革命,陷入内战状态。在美国的支持下,贝罗斯蒂亚诺?卡兰萨登上总统宝座。他召开了制宪会议,起草了一部比较民主和进步的资产阶级宪法,于年5月颁布实施。
②年宪法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关于土地问题的第27条和关于工人问题的条上。前者体现了剥夺教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限制大土地制度,发展小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的思路。后者将墨西哥工人在-年革命中取得的八小时工作制等权利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③由于-年革命并未使墨西哥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宪法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后又经历了20多年的护宪运动和6年的改革。但是护宪运动并未使土地改革、保护工人权益、发展民族工业等思想得到真正落实过。直到年卡德纳斯上台,改革才真正开始。
(2)卡德纳斯改革
以-年的经济危机为背景,工农、中小资产阶级等强烈要求改革。在国民革命*内部出现了一个以拉萨罗?卡德纳斯(5-年)为首的左翼激进反对派。在-年的总统任期内,卡德纳斯进行了一系列*治、经济与社会改革。
①打击*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的社会基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治体制。
②大力推行土地改革,破除封建大地产制,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由封建大地产制向现代形态的转变。除了进行土地改革以外,卡德纳斯*府还扶持发展农业的*策,全面进行农村建设。
③国有化*策: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国会通过没收法案,授权*府在必要时可以将外国公司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国有化*策打击了外国垄断资本在本国的势力,促进了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④宗教与教育分离,发展世俗化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3)对改革的评价
①卡德纳斯是民众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所发动的改革是墨西哥乃至拉美各国的发展道路朝着民族主义方向偏转的标志。②他对国家*治体制和墨西哥革命*的改组打击了大地产主的分裂性、地方性势力,加强了国家权力,扩大了国家*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局的稳定与国家发展。③他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改革比较深刻地体现了年宪法的实质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大地产制和外资经济的垄断地位,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④卡德纳斯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强化、*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为其以后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四、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战后世界殖民主义体系迅速解体的原因
(1)殖民国家在由商业资本主义到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中,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外部资源的要求逐渐由劳动力、原材料转向资金、技术,直接的殖民统治与*事控制逐渐部适应现代资本生产的要求,因而纷纷转向承认原殖民地的*治独立、加强经济渗透;
(2)二战后,欧洲殖民帝国处于极度疲弱的状态,社会上普遍渴望和平、厌弃战争,各殖民帝国缺乏足够的对外控制的能力与合法性支持;
(3)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对建立殖民帝国不感兴趣;
(4)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以及新型领导力量、明确运动纲领和广泛社会基础的形成,意味着打破殖民体系、争得民族独立的条件的成熟。
(5)二战后,一些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力图超越冷战格局,保持中立,谋求发展,由此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2.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亚非会议:50年代中期,亚非两洲已有约30个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普遍要求增进友好关系、共同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年12月,印尼、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和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开幕。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为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亚非会议的意义:
①亚非国家万隆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事务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已经作为一支新兴的*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治舞台。
②亚非会议始终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民族民主运动有的发展,加快了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
③增强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④会议还创造了“万隆精神”,在和平共处十项原则的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会议谴责了旧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主张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年12在开罗召开了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
不结盟运动: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自身生存发展与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应运而生。年7月,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事集团。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意味着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治舞台,冲击了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民族利益,发展民族经济,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剥削性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年,75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形成“七十五国集团”。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七十五集团增加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以《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的名称发表了年75国提出的联合宣言,由此形成“七十七国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上的联合。以后“七十七国集团”几乎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
“不结晶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评价: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治组织,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二者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标志。从此,在东西方两大*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治力量,是战后两极格局重要的调节因素。
南非班图斯坦计划:年起,南非当局实施“黑人家园计划”的种族隔离*策,又称“班图斯坦计划”。该计划颁布了《促进班图自治*府法》,强行把占总人口73%的黑人按部族划分为只占国土12.7%的10个“独立国家”,并剥夺黑人的南非国籍和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又因南非反种族主义斗争发展的民主化进程。80年代该计划难以推行。90年代正式终结。
莫利芬事件:年,印尼共产*领导人从苏联回国,共产*开始公开活动,引起了印尼国内恐慌,哈达*府与美国代表秘密会晤,得到美国反共势力支持。哈达遂下令清洗部队中的进步*官,并在全国发动反共大搜捕,1万多共产*人和进步人士被杀害。是为印尼现代史上的第二次白色恐怖。
3.试论述战后第三世界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1)形成发展: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大约出现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来大为流行。
①年亚非会议的召开是的开端。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市举行,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欢迎并保证会议顺利召开。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标志着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②不结盟运动则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会议宣言》等文件。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治力量。
③七十七国集团也极大的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发展。
(2)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2.它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4.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5.论述战后东亚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奇迹并分析东亚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
日本和“四小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东亚奇迹”。
(1)机遇: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高新技术使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企业,发达国家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②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东亚各国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③殖民主义瓦解,各国获得民族独立,使它们可以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
④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建立了新的国际贸易机制,各国贸易壁垒打破,国际分工加强,跨国企业发展。
(2)模式:①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机会,适时确定和调整本国的经济发展策略
②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
③*府较强的干预,积极发挥*府的作用,建立了行*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
④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3)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研究开发的高投资。②合格教育与人力开发的高投资;③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④抓住机遇,促进出口的自觉*策,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⑤注重公平增长。⑥谨慎的财*、金融*策和在对外经济*策支持下的稳定康健的宏观经济环境。⑦注重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十四﹑近代国际关系与一战
维也纳会议:
.3.9俄英普奥四国签订《夏芒条约》,约定结成同盟20年,同意推翻拿破仑,不许他和他的家庭重登法国王位,对欧洲领土的重新安排予以保证。
.5.30法国与反法同盟签订《巴黎合约》,规定法国本土以的疆界为准,交战列强派出全权代表参加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11.1—.6.9年反法同盟各国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法国外长塔里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力量,*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等。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最后决定: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继续维护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欧洲统治新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欧洲又恢复了均势局面。
维也纳会议的四首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外相卡斯尔端,奥国首相梅特涅,普鲁士全权代表哈登堡
各国目的:①俄国:在西欧使德意志分裂永久化,在东欧吞并华沙大公国,最终确立俄国在欧洲的霸权。②英国:保持欧洲大陆诸国均势,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加强海上霸主地位。
③普:扩充领土,以便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④奥:力图建立在中欧的霸权,特别是德意志的优势。
会议原则:会议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满足各国重新分配欧洲和殖民地的要求。法国外长塔里兰提出的正统主义原则成为会议的旗帜,这个原则就是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治体制及其所属领土等。与此相适应,战胜国又采取补偿原则,即以相当面积的领土补偿旧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治地图,这两项原则符合正统君主的利益,而违背了民族主义和正统主义的精神。
《最后议定书》:.6.9签订,主要内容:①按照会议的正统主义原则,许多被推翻的旧王朝卷土从来,波旁王朝复辟,萨伏依王朝复辟,德意志诸王公又恢复了他们的统治。②波兰被重新瓜分,十分之九的领土包括首都华沙在内都被俄国占领有③德意志组成邦(34邦,4自由市),奥地利居首席地位。④奥地利取得意大利的广大地区,重新占领伦巴底和威尼斯。⑤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⑥会议不顾有关民族的意愿,把荷兰与比利时合并,挪威与瑞典合并。⑦英国夺得大量海外殖民地⑧会议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评价: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19世界初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独立运动是历史进步的潮流。维也纳体系却维护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用18世纪原则来统治19世纪的欧洲。那时,德意要完成统一,以便开展工业革命,东南欧被压迫民族要实现民族独立,这也是历史的潮流,而维也纳体系却维护德意的分裂局面,镇压东南欧的民族独立运动,任由大国践踏小国家和民族,这些都说明了这一体系的发动性。
欧洲协调的两同盟三会议:
神圣同盟:年俄普奥三国君主在维也纳会议后缔结的同盟。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宣言约定三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互相帮助,敦促他们的人民实行基督教教义,三国君主宣称要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即神圣同盟。到年,除英国,教皇,土耳其,苏丹外,所有欧洲国家相继签字加入。在同盟居领导地位的是俄国和奥地利。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美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矛盾加剧,年名存实亡。
四国同盟:年11月,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付法国,俄英普奥四国成立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条约规定:①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巴黎合约》和《最后议定书》所作的安排,这即包括关于欧洲领土的划分,又包括排除拿破仑及其家族重登法国王位的决定。②缔约一方如遭到法国的进攻,缔约各国要出兵援助。③缔约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以维护欧洲和平。四国同盟把维护神圣同盟目的的手段具体化,定期举行会议,为以后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和欧洲协调奠定了基础。年11月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扩大为五国同盟,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的协调。
亚琛会议:,9欧洲协调的第一次会议在亚琛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俄英普奥法五国,这次会议主要解决法国赔款和盟国从法国撤*问题。.10.19五国签署了《亚琛条约》,盟国表示让步,同意提前撤退驻*。11.4法国接受四国邀请加入四国同盟,旧的四国同盟体现着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制裁,而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同盟的性质,目的在于保持欧洲协调。
特洛波会议:.10.20在特洛波举行的欧洲协调会议。19世纪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独立运动使欧洲封建君主惶恐不安,为扼杀革命运动,.10.20在特洛波召开国际会议,俄普奥三国君主参加,英国派外交使节出席,三国首脑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规定凡因革命而更迭*府的国家一概排斥在欧洲协调之外,缔约国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内,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英国由于国内自由派的反对,未在议定书上签字,法国虽签字,但做了保留。它第一次破坏了四国同盟规定的大国协调一致原则,欧洲协调开始变得不协调。
维罗纳会议:.10在维罗纳召开的欧洲协调的最后一次会议。俄英普奥法五国出席,会议主要讨论西班牙革命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主张西属殖民地不得侵占。而其他各国则主张干涉西班牙革命。最后,会议通过了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决议,并由法国承担这项义务。可见英国放弃了欧洲协调,与俄普奥分道扬镳。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局面宣告结束。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⑴神圣同盟的破裂:①希腊独立战争标志着神圣同盟开始分裂②比利时独立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
⑵维也纳体系的严重动摇:①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运动冲击了维也纳体系封建统治秩序②法国七月革命使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③希腊,比利时的独立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首次和再次变动。
⑶维也纳体系的彻底瓦解:年欧洲革命
⑷维也纳体系的完全粉碎: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统一战争完全粉碎了维也纳体系。
列强矛盾与欧洲均势:
三皇同盟:3年德皇为了达到独立和打击法国的目的,与俄,奥匈两皇结成的同盟。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署了一项协议规定双方如有利害冲突问题,则进行协商解决,如遇第三国进攻缔约一方,两国皇帝应相互谅解,求的一致行动,如果认为必须采取*事行动,则要经过特殊*事会议的安排。这一协定通知德国后德皇表示加入,形成了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虚弱法国的目的,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三皇同盟是旧时王朝外交的产物,它所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原则,并不是真正的*事同盟。
5年德法危机:5年德法之间的一次战争危机。普法战争使法德两国长期处于武装和平状态。法国经济的复兴,*队的改革,复仇意识的宣传及保皇*的上台,使德国感到了来自法国的威胁。德国决定利用三皇同盟造成的有利态势,先发制人,以战争恫吓法国,迫使它彻底屈服,抛弃任何复仇的打算。5年德国开始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加紧战争准备,就当时的实力而言,新的德法战争必然使法国遭到更惨重的失败。面对德国的战争叫嚣,俄国表示他难以容忍德国发动对法国的新战争,英国也表示不能坐视法国的失败,由于英俄反对,德国只得罢手,一场战争危机解除。法国外交取得一定胜利,但英.俄两国的目的在于维持现状,并非有意帮助法国恢复战前的国际地位。
一战:
原因:资本主义*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①19世界70年代后,美德赶超英法,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②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后来居上的美德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占有殖民地,重新瓜分殖民地。
两个同盟:三国同盟:9-1年德意奥三国为同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事同盟集团。9年德奥缔结了针对俄国的秘密*事条约。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乘机拉拢意大利。1年,德意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时,德奥全力支持,如果德国受到同样攻击,意大利也同样支持,如三国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予以支持。三国同盟中德国是主角,奥匈是追随者,意大利是暂时和动摇的同盟者,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以英法俄为首的欧洲另一*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协约:3-1年英法俄通过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事同盟集团。3年法俄首先签订*事协定,年,英法两国调整了在殖民地问题的矛盾,英法协定签订,1年英俄协定签订,协约国最终形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双方疯狂的扩*备战,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中美日意等国先后加入。年德国战败投降,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对苏联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两摩两巴:两次摩洛哥危机:法德争夺摩洛哥酿成的两次危机。根据年的国际《马德里公约》的规定,各大国在摩洛哥都享有平等的权利。20世纪,法国通过在其他地区做出让步,换取诸国同意它在摩洛哥有权“自由行事”。年,德国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发表挑衅演说,声称摩洛哥素丹是“独立君主”,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随后,德国以战争相威胁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摩洛哥问题,造成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做出让步。1年摩洛哥首都菲斯爆发了反帝人民起义,法国派兵占领了菲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相继派战舰进入摩洛哥附近海面,酿成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由于英国支持法国,在同年签订的《法德协定》中德国承认法国是摩洛哥的保护国,但法国也让出一部分法属刚果给德国,这两次危机是法德矛盾的结果。
两次巴尔干战争:-年东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属地发生的两次战争。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即反对奥斯曼帝国又针对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同盟,同年,四国相继对奥斯曼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战败,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巴尔干各民族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但在分配战果是由发生了分歧,年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利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战败求和。战争大大激化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的加入,最终使巴尔干诸国分化为两大集团。成为一战的温床。
波斯尼亚危机:年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发的一次国际冲突。年10月在没有得到俄国同意的情况下,奥匈帝国单方面正式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声明此举得到俄国*府的同意。它使得俄国在外交陷于极端狼狈的境地。对此塞尔维亚*府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便进行战争动员,并向俄国求援。由于德国的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无条件正式承认吞并,解除动员。俄国由于未做好战争准备,同意塞尔维亚被奥匈帝国吞并。这一危机大大加深了欧洲*治上的不稳定,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萨拉热窝事件: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的事件。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狂热的*国主义分子斐迪南夫妇亲自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并指挥十五,十六兵团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事演习。这一挑衅行为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在检阅完*事演习前往萨拉热窝市*厅途中,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四条战线:西线:英法与德
东线:俄与德,奥匈
巴尔干战场: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利亚与保加利亚,奥匈
意大利战场:年形成,意大利*队对抗奥匈*队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①西线.9.5—9.10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德*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
②东线兴登堡指挥的坦能堡战役迫使俄*退出东普鲁士
第二阶段:德*在东线胜利,年4月俄英法意签订伦敦密约,意大利于5月对奥匈帝国宣战,形成四国协约。年保加利亚加入德奥土三国同盟一方。
①.5—6英德日德兰海战,英国仍控制海上霸权,年战略主动权转至协约国手中。
②.2—12凡尔登战役,法*殊死抵抗德国的进攻,是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屠场”。
③.6—11英法发动索姆河战役,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大大牵制了德*在凡尔登的攻势,坦克第一次用于作战。
第三阶段:①无限制潜艇战,德皇威廉二世下令自年2月起全力实行,无论协约国还是中立国的船只。不加警告,一律攻击。但由于英国护航制和各种反潜措施的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
②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革命,退出战争。
③.11—12英*在康布雷进攻战役中曾大规模使用坦克,这在*事技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阶段:①.3俄德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俄国退出战争
②.11.3德国国内发生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11上午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福熙元帅的列车上,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美国参战的原因:①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贸易大力加强②俄国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单独媾和和导致协约国失败③美国担心英俄失败,会加强日本在远东的实力,将来德日联合,美国称霸世界无从谈起④战争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筋疲力尽,此时参战,能增强在战后分赃会议上的分量。
积极影响:①使许多中立国如中国,印度纷纷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扩大了协约国阵营,形成对盟国的绝对优势②美国*事上的直接参与,有利于协约国集团的最后胜利③美国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欧战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战的影响:①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②导致欧战地位的下降,三大帝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宣告瓦解,美日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③导致了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⑤国际新格局出现。
十五﹑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年革命: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20世界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工人运动不断高涨。.1.22彼得堡的工人和家属工十四多万人举行请愿,遭到沙皇的血腥镇压。随后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乡村的农民暴动,黑海舰队“波特号”水兵起义。革命运动为全饿*治总罢工。12月2日,根据布尔什维克*的建议,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治总罢工发展为武装起义,革命发展到最高峰,武装工人同反动*队进行了九天的搏斗,沉重打击了敌人,最后起义被沙皇镇压。年革命是列宁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四月提纲》:.4月列宁发表的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因发表在四月故名。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两个*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在人民群众需要指导时,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4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四月提纲》的报告,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权问题,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列宁提出了“不给资产阶级*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权归还苏维埃”的口号。《四月提纲》确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
《布连斯特条约》:年苏俄为退出一战与德国在布连斯特签订的条约。.3.3正式签订.按照条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和赔款60亿马克给德国。列宁称之为“不幸的条约”。德国战败后,苏俄*府于11月13日宣布废除此条约。该条约使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权的时间,树立了一个“革命妥协”的光辉典范。为此后维护*权创造了条件。
协约国的武装干涉:.3-5英法美干涉*从摩尔曼斯库登陆,4月日*在海参崴登陆。
第一次进攻:春爆发了捷克*团叛乱,协约国抓紧对苏俄实行武装干涉,1年盘踞在西伯利亚的原沙皇*府海*上将高尔察克率领的白卫*为主力,伏龙之指挥红*击溃了高尔察克。
第二次进攻:1年主力是盘踞在高加索的邓尼金,美英为其提供了大量援助,年初被红*击溃。
第三次进攻:主要由波兰地主武装和弗兰格尔两支反革命武装于.4在西线发动,美法给予了大量援助,10月,苏波停战协定签订,11月消灭弗兰格尔,苏俄取得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
远东共和国: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但是远东地区仍被日本干涉*和白卫*占领,苏俄为了避免同日本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的缓冲国家。年4月,远东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它不是工农苏维埃国家,而是劳动人民的民主共和国。它接受俄共中央远东局的领导。远东共和国成立后,把红*和游击队改组为人民革命*。.2布留赫尔率*肃清了白卫*,10.25最后一支外国干涉*被赶出国境。.11远东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寇松线: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苏联和波兰建议的停战分界线。1年,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决定重建波兰国家,以民族边界线为波兰东部边界,这条线沿布格河划分波苏边界。年苏联红*击败波兰干涉*时,寇松代表英国*府建议波苏以这条边界线为停火线举行和平谈判,在斯帕举行的国际会议上,波苏双方承认寇松线为波苏分界线,当波*转入反攻后,波兰*府拒绝承认寇松线。1年,波苏两国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两国边界线以寇松线为基础划定。
十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①以德为首的同盟国战败,沦为被宰割的对象②战胜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日崛起,英法渐衰③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博弈“的新时代④蓬勃开展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也激荡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
领导者:1.1.8—1.6.28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狐狸),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老虎),美国总统威尔逊(百灵鸟)操纵了会议。就国际联盟问题,对得合约问题,如何反苏达成了妥协。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①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公开缔结合约,公海航行自由,消除经济壁垒,裁减*备,调整殖民地②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影响③欧洲及中东在民族自觉的基础上恢复建立民族国家④成立普遍性国际联盟,是美国冲出拉美走向世界的扩展主义纲领。
《国际联盟盟约》:1.4.26年巴黎和会通过,盟约宣称同盟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和安全”。提出会员国为实现这一宗旨而应尽的义务与职责:①裁减*备②相互尊重行*独立与领土完整,以防外来侵略③各国间订立的与该盟约不符合的条约应废止,此外,盟约还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国际盟约是一份重要的国际文件,它被列为对战败国合约的一部分。
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合约》:1.6.28签订《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合约》:①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②重新划分德国疆界③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的殖民地④限制德国*备⑤赔款和经济条款。
《圣日耳曼条约》:1.9.11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规定禁止德奥合并,将绝大部分领土划归周围的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利亚,据此奥地利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条约还有限制奥地利*备的条款及要求承担巨额赔偿义务的条款。
《纳伊条约》:1.11.27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将西部马其顿和蒂莫河下游地区划给南斯拉夫,北部的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利亚,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给希腊,要求保加利亚限制*备和赔款。
《特里亚农条约》:.2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规定匈牙利废除强迫征兵制,陆*不得超过3.5万人,并负担22亿金法郎的赔款,领土也做了较大的变动。
《色佛尔条约》:.8.10协约国与土耳其素丹*府签订,该条约使土耳其丧失了4/5的领土,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只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小块地区,亚洲地区只保留安纳托利亚的部分主权,海峡地区由国际共管,土耳其的财产,铁路,工业和资源都置于战胜国的监管之下,限制土耳其的*备,恢复帝国主义列强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该条约失土耳其丧失了独立地位。由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取得胜利,废除了这个强盗式的条约。
华盛顿体系:《四国条约》:年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日四国签订的旨在划分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条约。年12月,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地区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规定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应进行协商,就应该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四国条约》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得该条约具有外交性质而不具有*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五国海*条约》:年在华盛顿会议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备的条约。主要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的总吨位比为5:5:3:1.75:1.75,美英放弃在太平洋某些区域扩建或新建海*基地的行动等。条约有效期至.12.31。《五国海*条约》是世界现代史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协议。美国在海*方面得以与英国平起平坐,英国正式承认美英之间的力量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使日本海*出于二流水平。日本的扩*计划受到限制。这标志着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九国公约》:年华盛顿会议与会九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主要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的完整,同时要求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遵守“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列强对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法外治权等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出威海与广州湾外,其他问题实际未获得解决。公约终使美国的门户开放*策具有法律的效力。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取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①该体系代表的是战胜国和殖民宗主国的利益。是建立在掠夺战败国,镇压各地民族解放运动,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并以反对苏俄为主要目标。②是各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内部蕴含了诸多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式的惩罚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的矛盾。分赃不均造成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加剧。它的矛盾性酝酿了它的不稳定性,仅存在二十几年就被德国再次发动的世界大战彻底摧毁。
十七﹑一战后的世界
战后初期各国:(苏德匈印土美)
苏联:
战时共产主义*策:处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帝国武装干涉的危险中:①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在城市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现监督③在管理上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对生产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④在流通分配领域,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日用品配给制,对成年人实行义务劳动制
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新经济*策:①在农业方面以征收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有限度地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工②工业方面允许一定的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废除总管理局制度,给予地方和企业自主权③分配方面改革平均主义的分配制,按劳取酬,承认个人物质利益④在流通方面,允许国内自由贸易,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二者的比较:①背景不同,战时是在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国内*治危机日益危机的形势下进行的,新则是战时共产主义*策的实施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国内爆发了严重的*治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为纠正战时共产主义的不良后果而进行的。②特点不同,在对待个体小农,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态度上,战时共产主义是全盘否定,新经济*策是关心,引导,利用。③内容不同:在农业上,战时实行余粮收集制,新实行收实物税;在工业上,战时将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新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策;在商业上战时实行垄断制,新实行有限的自由贸易;在分配制度上,战时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新实行按劳分配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上,战时实行直接过渡制,新实行间接过渡。⑤影响不同:战时挫伤了农民和企业的经营积极性,阻碍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工农联盟,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无产阶级*权。
德国:
基尔水兵起义:年11月初,为了抗议海*司令部下达的出海作战命令,德国基尔港水兵集会游行,遭到镇压后水兵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得到工人的支持,成立了士兵苏维埃和工人苏维埃,起义者控制了全城,*舰上到处升起了红旗,基尔起义揭开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序幕。
德国十一月革命:-1年德国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年11初,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11月9日,柏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社会民主*建立以艾伯特为首的*权。1年4月,巴伐利亚起义,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起义失败,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1年8月,通过《魏玛宪法》,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工人阶级建立的*权。1.4在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高潮中,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工人在共产*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并夺取了*权,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共和国采取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使德国革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在5月就被艾伯特*府扼杀在血泊之中,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
卡普暴动:年德国发生的反动*事*变。魏玛共和国成立后*队的数量虽然裁减了,但*官团还是由原来的人员组成。年,驻扎了波罗的海的5万德*奉调回国,*官们得知裁*消息后极为不满,在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支持下,3月13日,帝制派*人占领了柏林*府区,并拥立东普鲁士地方官卡普为总理,德国工人举行全国总罢工,叛乱头子得不到支持,纷纷外逃,3月11日暴动失败,表明国防*已成为国中之国,是站在反动保守势力一方的。
匈牙利:
匈牙利革命的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原因:①内*外交的严重危机使资产阶级*府无法继续统治下去,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帝国主义的干涉更加剧了它的危机。②共产*十分注意武装问题,争取了大多数*队的支持,建立了众多的工人赤卫队,形成了对资产阶级明显的优势。
印度:
甘地主义: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甘地创立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四部分:①宗教泛爱观和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治哲学②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治思想③主张经济正义,经济平等和经济自主的经济思想④发展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主张宗教团体法和爱国主义的平等社会思想。
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制造的屠杀事件。1年4月,英国殖民当局在旁遮普的阿姆利则城驱逐两名民族运功活动家,4月13日,国大*组织2万人举行集会,抗议殖民者的暴行,遭到殖民当局的镇压,数百名群众死亡,另有数千人受伤。惨案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英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种方式,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达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的目的。1年,阿姆利则惨案促使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走向高涨。年12月,国大*年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第一:所以印度人都应放弃殖民*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第二: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并抵制英货,最后逐步走向抗税阶段。-开展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年以甘地领导的食盐长征为开端开展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工农运动往往突破非暴力限制而遭到甘地的终止。
土耳其:
凯末尔革命:1-年,土耳其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土耳其在一战中战败投降,年8月,苏丹*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年4月,凯末尔组成以他为首的*府,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同年废除苏丹制度,推翻奥斯曼帝国。此后,土耳其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凯末尔主义:指导土耳其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原则被称为凯末尔主义。是一种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主要包括:①共和主义,反对封建君主制,实行资产阶级共和*体②平民主义,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民族主义,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④国家主义,在国家的帮助和监督下,发展民族工商业,实现经济的自主和独立⑤改革主义,反对保守,坚持*治,经济等各项改革⑥世俗主义,实行*教分离,摆脱伊斯兰教封建势力对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控制。凯末尔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在其指导下土耳其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重大成就。
凯末尔改革:①*治方面:废除素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教分离,制定了资本性质的民法,商法,刑法三大法典②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废除封建的什一税③在思想文化方面:扩大世俗教育,实行文字改革④社会生活方面:废除一夫多妻制和伊斯兰教的各种成规陋习。
美国:
美国进步运动:1-年美国所发生的*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进步运动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消除美国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在内容上,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从*治上争取妇女选取权,市*改革到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在总统柯立芝执*时期(-)出现了高持续的增长和繁荣,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主要原因是柯立芝采取“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经济*策,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有一定虚假性,这种繁荣孕育了新的危机。
20世纪20年代*治概貌:(英法德意日)
*治总体上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许多方面呈现历史的进步:①欧洲三个反动落后的帝国垮台后,代之而起的是苏俄,德国,奥地利,波兰9个共和国②很多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日趋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各国的选举制都有发展,美英德意在20年代陆续实行普选制,给妇女以选举权,二是欧美都是几个资产阶级**相互竞争,轮流执*,部分国家的改良主义工人**参加执*,社会*人上台后,大多宣布实行*治经济改革③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在德意日和部分东欧国家出现了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法西斯**的独裁统治。
英国:
蒙德主义协定:年,英国工人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加紧反攻倒算。年,颁布了一项被工人阶级称之为“工贼宪章”的“劳资协议和工会法”,取消了工人的许多权利。同时,*府也对工人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工会理事会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年7月,以化学及电力工业巨头蒙德为首的20多位资本家与工人理事会签订了蒙德主义协定,主张以调节制度取代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这种工会领袖和工业巨头合作的*策被称为“蒙德主义”,协定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使英国经济趋于好转。
麦克唐纳组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工**府
年帝国会议:为解决英国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英国于年10月召开了帝国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和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在法律上与英国平等。但由于自治领在防务上需要英国*队,特别是英国海*的保护,以及英国和自治领在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它们仍然承认自己是英帝国的成员,并宣布效忠英王,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批准了年帝国会议的决议。
《威斯敏斯特法》: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确认各自治领地位的法案。主要内容:联合王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和纽芬兰组成英联邦,自治领成为独立平等的主权国,以英王为国家元首,主权国议会和帝国议会地位平等,具有废止或修改与英国法律相抵制的法律,命令,规章的权力。凡未经自治领明确请求并得到其同意,英国议会无权代为立法,在对外事务上,规定自治领有独立的外交权。《威斯敏斯特法》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以后,英国通过英联邦的形式,加强在贸易领域的协商,并组成了英镑集团。
法国:
*局动荡不安,外交上将“安全”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加紧压迫德国支付战争赔偿,并在欧洲大陆建立*事同盟体系
小协约国: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亚弄条约》和保加利亚修改《纳依条约》,分别缔结了三项双边同盟条约,在中欧和东南欧也形成一个同盟体系,通称“小协约国”。
马其诺防线:一战后,法国为使德*再次来犯时得以自保,在法国北部修筑的防御体系。法国从年开始建造马其诺防线,至年初期规划工程基本完成,历时8年,耗资亿法郎。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马其诺防线并未起到原先设想的作用。建造这个著名阵地工事的目的是使法国在防御上固若金汤,但相反却助长了法国人的苟安情绪,腐蚀了*队的战斗精神,给年的*事崩溃埋下下了种子。
德国:
《拉巴洛条约》:年,一战战败国德国和被排挤的社会主义苏联在拉巴洛会谈,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条约规定: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按最惠国待遇开展贸易和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款战争损失的要求,德国放弃苏俄*府赔偿昔日德国企业主财产的要求。《拉巴洛条约》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阵线,为苏德经济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辟了苏德长达10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史称“拉巴洛时代”。
鲁尔危机:年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的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兵占领了德国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采取消极抵抗*策。企业停工,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局动荡不安,英美害怕德国经济趋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鲁尔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法国也未能从占领鲁尔中获得好处,最终导致德国赔款问题的领导权由法国转至英美手中。
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三个文件:
道威斯计划: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主要内容: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③第一年赔偿10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其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的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动的自由。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时获得解决。
杨格计划:年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德国赔款计划。年德国宣称财*濒于破产,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英法美德意日等国代表组成以美国财*专家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打算“完全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杨格计划的实施,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扩大了外国对德国的经济渗透。
洛桑协定:年协约国与德国达成的一项最后解决解决赔偿问题的协定。年德国宣布将无力也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支付战争赔款,使赔款问题再度告急,6月协约国在洛桑召开会议再议赔款,7月签订了《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须支付30亿马克作为其解除其赔款义务的补偿。但批准这个协定的前提条件是须妥善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由于美国坚决反对勾销或减少战债,《洛桑协定》始终获批准。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
意大利:
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建立并夺取了*权
日本:
20世纪20年代,**内阁出现,年,*友会总裁原敬成为第一届**内阁的首相,外交上“协调外交”与“积极外交”交替实施。
协调外交:一战后原敬内阁推行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为了适应一战后的国际形势,在维护日本既得利益的基础上扩大权益,-年担任日本外相的币原喜重郎执行一种相对缓和的外交*策。主要内容:对美国由对抗变为协调*策,承认苏联恢复两国的邦交,对华提出不干涉内*,力图通过在中国扶植代理人和扩大经济渗透的方法扩大在华利益。必要是扔斥诸武力,并非真正不干涉。协调外交有利于维护当时国际格局的稳定,后来遭到国内主张武力侵华势力的反对,被称为“软弱外交”
和平条约:
《洛加诺公约》:.10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加诺城举行国际会议,以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所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①德与法比之间的领土维持现状,不违反关于莱茵非*事区的协定,三国保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英意充当该公约的保护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②德与法比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缔结双方保证今后发生的争端不能通过正常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③法同波捷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遭到来自别国的侵略时,彼此应立即给予支援和协助④允许德国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国。该条约使德国重返帝国列强行列,是西方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非战公约》: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的成果之一。年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格洛倡议,年8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15个国家在巴黎签订的国际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格洛条约》。规定:废除战争作为国家*策的工具,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公约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宣布放弃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为互不侵犯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各国都作了保留,可以拥有“自卫权”,从而使公约成为一纸空文。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②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③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导致国际上滞销的农产品,初期产品增多,④地产与股票投机的狂热(美国),⑤欧洲各国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性
后果:①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增多,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社会秩序混乱②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③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⑤打破了战后建立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⑥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化和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
罗斯福新*的主要内容:①整顿财*金融:.3颁布了《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放弃金本位制,恢复银行的信誉。②调整工业生产:.6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府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调整雇主和工人的关系,规定雇主有组织起来集体谈判雇佣合同的权利。③限制农业生产:.5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局”,对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④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难民,.3国会通过了《社会救济条例》,吸纳失业者,大规模实施“以共代赈”。⑤调整劳资关系,实施社会保险,.7﹑8月先后颁布了《国家劳工关系法》
《社会保障法》。
影响:①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推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调整了生产关系,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②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美国*府和总统的权力增大,战后的历届*府和总统继承了这笔宝贵财富④新*中实施的福利*策,使美国走上了福利化国家的道路。但是,新*未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因而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时期美国外交的主要内容:为了缓和危机,通畅国际贸易通道,巩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①发出对苏友好的信号,.11美苏两国正式建交并就债务问题,赔款问题,宗教问题达成了谅解。
②.6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降低了长期以来美国的高关税*策,以此来缓和美国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③对拉美提出了“睦邻*策”。废除侵犯古巴主权的宪法修正案,取消干涉墨西哥内*的条约,撤回驻海底和尼加拉瓜的美*,扩大对拉美国家的最惠顾待遇,为美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中立*策,.8通过《中立法案》,对交战国实施武器禁运,.3通过《租借法案》,彻底改变中立*策,开始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实质性援助。
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德国:
啤酒馆暴动:鲁尔危机期间民族社会主义工人**魁希特勒发动的一次未遂*变。鲁尔危机期间,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经济陷于混乱。希特勒认为夺权的时刻已经来到,年11月8日晚,趁巴伐利亚邦长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集会的时机,率冲锋队员冲进会场,胁迫巴伐利亚领导人发动暴动,企图推翻*府。由于纳粹*此时力量薄弱,又未取得大资产阶级和保守派的支持,*变很快被平定,希特勒被德国当局投入监狱。希特勒在狱中服刑9个月,并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
《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希特勒为了取得更大的权力,加紧扩*备战,年3月23日,威胁国会通过了《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即《授权法》。该法授予希特勒以为期四年的独裁权力,在此期间*府无需国会和参议院的同意就有权颁布法律。此后,国会名存实亡,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在德国不复存在。
年英德海*协定:年6月,英德签订《英德海*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额的45%,德国要建立超过这一比例的潜水艇,应先通知英国*府。《英德海*协定》为德国扩充海*留下了广阔的余地,英国同德国共同签订该条约,增强了德国毁约扩*的可能性。
水晶之夜:在希特勒种族主义谬论的指导下,德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犹排犹暴行。禁止德国人经商,任国家机关人员,教授和*人,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年11月9日纳粹分子假借犹太人枪杀德国驻法公使事件掀起了大规模的排犹活动,烧毁犹太教堂,捣毁橱窗,满街的玻璃碎片在灯光的映照下像水晶一样闪闪发光,被称为“水晶之夜”事件。
纳粹*上台的原因:①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国主义盛行的国家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的严厉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狭隘民族沙文主义意识和复仇主义情绪③30年代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使德国趋于崩溃的边缘,魏玛共和国丧失其存在的基础④纳粹*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年,成为国会第一大*⑤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上台的力量。
意大利:
《钢铁盟约》:年5月德意两国签订的《*事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①缔约一方的安全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时,另一方将给予*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②如果一方卷入战争,另一方面将给予陆海空**事支援③一旦参与了战争,任何一国都不能单独停战或媾和④成立常设委员会以加强相互协调。这个同盟是进攻性质的,它明确规定了双方应承担的*事义务,以推翻现存国际体系,夺取欧洲和世界霸权。
日本:
东方会议:为了研究国际局势和对外*策,特别是研究制定对华*策,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通过了《对华*策纲要》,确立了日本分离满蒙,称霸远东的方针,明确指出,日本对满蒙特别是东三省应与中国其他地区区别对待,凡是在满蒙的特殊地位权益有侵害之时,则不论来自何方都要决心“防卫”而采取断然措施。正是这一纲领所确认的对华方针,导致了“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
国策基准:.8.7广田内阁召开五相会议(首外陆海藏五相),制定了国策基准,确立了扩大侵略的方针。文件指出“外交和国防相互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要求陆**备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海**备应以对付美国海*,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这是南北并进和侵华的方针,是日本称霸亚太地区,进行扩*备战的纲领性文件。
北一辉:日本极端法西斯分子,1写了一本《国家改造法案原理大纲》的小册子,后来改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它被日本法西斯奉为经典。在书中,北一辉狂热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包括资产阶级的民主,叫嚣侵略有理,认为中国﹑印度等均应在日本的保护之下,要求根除阶级斗争和罢工运动,为了实现这些纲领,他要求用天皇大权来改造日本国家,由天皇直接依靠*队和退伍*人进行统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后经济*策的变化,影响和启示:
⑴变化和影响:①苏维埃*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控制了经济命脉。
②接着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策,设想从战时共产主义*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在内战结束后,其消极影响日增,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治危机,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路径。
③年,实行新经济*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④年,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年,又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到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但也存在严重比例失调。
⑵启示:制定经济*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发展。
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战前夕:年德国纳粹*夺取*权后,利用西方民主国家对苏联的恐惧和维持西方世界内部和平的侥幸心理,逐步推进对外扩张计划,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强迫罗马尼亚签订奴役性经济协定,并准备随时袭击波兰,推动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年德奥协定:30年代初,纳粹德国的扩张格局尚未完全显露,法西斯国家之间的利益格局未经充分协调。年,德国首次夺取奥地利失败。年下半年,英法的靖*策使国际形势转而有利于德国。年7月11日,奥地利与德国签订一项秘密协定和一份公开发表的公报,德国基本控制了奥地利的内*和外交。
(2)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伴随着对外扩张的推进,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之间出现了集团化的趋势。年10月25日,意大利和德国在柏林缔结正式协定,承认彼此的对外扩张战略并划分了扩张重心,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25日,德、日正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及秘密附件。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协定。在反共产国际的旗号下,初步形成了号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法西斯侵略集团。它不仅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也针对西方民主国家,意味着战争威胁的迫近。
(3)苏台德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希特勒力图以此作为其向欧洲扩张的据点,遂于年4月,利用捷西北边境苏台德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问题挑起叛乱,力图将苏台德区并入德国。5月中旬,德国向捷边境集结*队,捷*府发布动员令准备抵抗,引发了“五月危机”。在英、法、苏联等国的干预下,危机最终以德国的妥协告终。
(4)慕尼黑协定:五月危机以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捷计划,英、法*府在其日益显露的扩张意图下步步后退。年9月中旬至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先后三次飞往德国进行斡旋,力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以换取和平。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次日签署《慕尼黑协定》。该协定将绥靖*策推到极致,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改变了欧洲的战略形势,加速了世界战争的到来。
(5)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计划在9月初进攻波兰。为避免出现与英法和苏联两线时作战的局面,希特勒决定此前对苏联作出重大让步,换取苏联的中立。而苏联则担心一旦卷入欧洲战争,即将面临德、日在东西两线的夹攻,而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破裂又使之无法指望从英法得到帮助,因此被迫决定与德国进行*治谈判。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领导人签订了为期10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的签订表明,面对法西斯逼人的扩张态势,英法苏等主要欧洲国家最终未能及时组成起强有力的反法西斯联盟,战争的爆发在所难免。
(6)绥靖*策
①绥靖*策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来至二战之初,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行为的妥协、纵容*策。对德国纳粹*府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中限制德国*备的条款、扩*备战的举动,英法*府采取纵容态度。年6月18日,英德海*协定的签订意味着德国违背和约、扩*备战*策的合法化。年以后,对于德国吞并奥地利、谋夺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更为明显的扩张行为,英法始终忍让退缩、甚至协助促成。欧美国家还默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对日本在远东的一系列扩张行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
②绥靖*策形成的原因首先在于欧美国家对于法西斯国家始终存有侥幸心理,设想通过妥协退让、牺牲小国和弱国利益来满足其扩张欲望,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及对本国安全与利益的威胁。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利用法西斯国家钳制、对抗苏联也是绥靖*策形成的重要因素。另外,法国国内*局不稳,无力独力坚持强硬的对德*策,最终也走上绥靖道路。
③英法美等国的妥协、姑息绥靖*策,使得集体安全体系无法建立,而法西斯侵略势力却发展壮大,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后,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条件成熟了。
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大战全面爆发。但战争初期,英法并未放弃绥靖立场,以至错失良机,法西斯德国在短期内迅速攻占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和比利时,战火终于延及英、法。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意味着战争的边界扩大到世界范围。
敦克尔克大撤退:年5月10日,法国战役开始。德国彻底修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而英法盟*却墨守成规,错误估计德*进攻方向,结果为北路德*所牵制,中路德*则穿过阿登山脉,跨入法境。5月23日,败退的盟*被包围在敦克尔克。次日,德*停止进攻,33万英、法*队得以逃回英国,史称“敦克尔克大撤退”,它标志着英、法盟*战略部署的失败。
不列颠之战:年5月,丘吉尔出任首相,英国对战争的态度完全改变。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对英国发动和平攻势,遭英国拒绝。希特勒首先对英国发动空战,力图夺取制空权。8月中旬,发展为大规模空战。从9月开始,德国空*把重点改为对伦敦进行报复空袭,从11月至次年5月,又改为对工业城市进行分散轰炸。不列颠之战以德国空*惨败告终,成为希特勒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莫斯科战役: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突袭。由于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判断失误,致使苏*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但苏联迅速组织反击。9月和11月,德*先后两次对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年初,德*被赶出莫斯科州。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是德国继不列颠空战失败之后一次更大的失败。
偷袭珍珠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面临北进与南进两种选择,经过权衡,最终因大部分陆*无法从中国脱身而决定坚持南进方针,与美英一战。为排除美国的武力干预,日本一面与美国谈判,一面秘密策划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年12月7日,在美国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日*联合舰队对珍珠港进行了猛烈狂轰,美国损失惨重,突袭取得重大胜利。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随后,“自由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也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美、中、拉丁美洲国家对德、意宣战,形成真正的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年6月下旬,希特勒在南线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是进攻的重心。由于德*在高加索战役中被打败,斯大林格勒战役遂成为决定苏德战场乃至整个东线胜负的关键。德*虽于9月底攻入城南,但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被陷城中,始终未能攻占全城。年初,苏联发起进攻,并与1月底、2月初迫使德*投降。随后解放了北高加索、罗斯托夫等大片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牵制并消耗了德*的主力部队,打乱了德国的核心战略部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阿拉曼大捷:年7月1日,德*的隆美尔非洲*团在北非的阿拉曼地区大败英*,引起英、美的极度担忧。经协商,两国制定了在西北非登陆,与在埃英*配合,包抄德、意*队的战略计划。10月23日,英*从阿拉曼发动进攻,大败隆美尔,将德、意*队赶出埃及。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又一个转折点。
中途岛之战:年4、5月间,日*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再受挫,日本侵略者遂决定对美国珍珠港海*基地的前哨——中途岛发动进攻,消灭美国残留在太平洋的海*力量。战前,美*已破译了日*进攻中途岛的全部情报,占据了防御和指挥优势,战斗一开始,日*就陷入被动,损失惨重。6月5日,日*总指挥山本五十六下令停止进攻。中途岛海战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力量的均势,是太平洋战场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瓜岛之战:中途岛海战之后,战线转到西南太平洋。美*打算转守为攻,日*则转入固守,瓜达尔卡纳尔岛成为双方争夺以落实其整个战略部署的关键。年7月,日本率先到达该岛施工。8月7日,美国占领了瓜岛,由此展开了长达半年的争夺瓜岛之战。年初,日本承认失败,2月岛上日*全部撤离。瓜岛之战是美*在太平洋战场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成为美*反攻的起点,日本则损失惨重,从此完全转为退守,太平洋战场的局势逐步明晰。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大战的结束:
(1)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先后表示对苏联的反法西斯事业提供帮助,苏联也积极调整对外关系,争取联合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力量。
7月,苏、英签订《关于在对德战争中共同行动的协定》。苏联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在伦敦的流亡*府也签订了同样协定,并与其他国家的伦敦流亡*府以及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反法西斯联盟逐渐形成。
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奠定了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原则基础。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签订《对俄国供应第一号议定书》,首次确认了战时三国同盟关系。
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起来。这个联盟成为反法西斯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决定性条件。
开罗宣言:年,反法西斯联盟基本控制了战争局势。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决定在德黑兰进行会晤,商讨最后打败轴心国的战略,以及战后和平与合作问题。在德黑兰会议前夕,年11月22日至11月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会后,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提出战后解放或归还日占殖民地的原则,美国公开声明支持台湾等地回归中国,但迫使蒋介石同意把中国东北某些权益让予苏联,把大连作为国际自由港。作为历史文件,开罗宣言承认中国领土完整,支持民族独立,具有积极意义。
德黑兰会议: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德黑兰会议召开,这是苏、美、英三大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战时的第一次会晤。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领土变动问题,以及苏联对日作战、建立联合国组织等问题,并解决了三国长期争论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德黑兰会议对加强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协调盟国作战,加速战争的胜利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诺曼底登陆: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年6月6日盟*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在诺曼底登陆,因德*的抵抗登陆进行了近50天才完成,2个月后以法国的光复而胜利结束。
雅尔塔会议:1年2月4日至1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半岛举行雅尔塔会议,商讨处置德国、打败日本、规划战后和平等问题。会议内容:①提出分区占领、非法西斯化和战后赔款等对德原则;②以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为代价,换取苏联同意欧洲战争结束后对日作战。③商讨了成立联合国和④波兰问题。雅尔塔会议是战时最重要的一次会议,确定了战争后期战略发展与战后合作的基本原则,但也带有三大国主宰世界的强权*治色彩。
德国投降:柏林战役结束后,1年5月8日签署投降书。
波茨坦会议:1年5月8日深夜,在柏林举行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第三帝国灭亡。1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后由新任首相艾德礼接替)在波茨坦举行战时最后一次会议。会上,三国分歧日益表面化、扩大化。会议最后签署了包括分区占领、非*事化、解散纳粹组织、重建德国*治、经济以及获取战后赔偿等21项内容在内的议定书。苏联重申保证履行对日作战的义务。7月26日,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日本投降:8月6日、9日,广岛、长崎受原子弹。8日,苏联对日宣战。15日签署投降书。
5.二战的影响
①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战争。由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全世界近50个国家结成联盟与之抗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②二战最大、最直接的消极影响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③积极影响:战争的需要推动了科技发展,成为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端,并影响着战后新的世界经济、*治格局的形成;战时*府对经济的管制推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主义观念的传播、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以及战争中所经受的考验推动了亚非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战争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治力量的重大重组,美国正式确立了霸主地位,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雅尔塔体系:1.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确立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主要内容:以*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金挂钩,各国货币均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金;建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美元与*金相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混乱的国际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简称。年10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他是一个多边性国际协定。其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促
进各国生产,扩大国际交换,创造就业机会等。于年12月12日,关贸总协定在日内瓦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关贸总协定的历史使命完结,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3)美国主导地位的确立:二战后,美国完成了对英国地位的取代,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在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其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二分之一强,为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提供工业品;在货币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在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年到年的租借法案通过国家进行贷款投资,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债权国,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在科技方面,战时的美国接纳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遭受迫害的科学家、科技人才,战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在新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以上几方面条件凑合起来,标志着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中支配性地位的确立。
2.对战败国的处理:
(1)纽伦堡审判:1年11月到年10月,欧洲国际*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开庭,对21
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公开给予侵略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执行者以应得的惩罚。
(2)总命令第一号:为独占日本,1年8月13日美国将它拟定的“总命令第一号”发给盟国征求意见。把接受日本投降分为三大地区:中国、中国台湾和印度支那北部地区(以北纬16度为界)由中国*府受降;中国东北、朝鲜北半部(以北纬38度为界)和库页岛由苏*受降;日本、菲律宾和朝鲜南半部由美国陆*受降。此外,东南亚和印度支那南部地区有英、澳*受降。9月2日, 在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后,发布了“总命令第一号”,其内容根据斯大林提议略有修改。
(3)东京审判:东京审判是二战后远东国际*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历时两年半,最后在甲级战犯中宣判25名有罪。东京审判确认了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行为,使国际法中战犯概念得到重大发展。东京审判是对日本侵略势力以及*国主义分子的重要清算和有力打击,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以及亚太地区人民反对侵略、争取和平的士气,增强了中国以及亚太地区人民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的信心和决心。
(4) : 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事分界线。二战末期,盟国根据协议以朝鲜国土上北纬38°作为苏美两国对日*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受降区,南部为美*受降区。日本投降后就成为南朝鲜和北朝鲜的临时分界线,通称“ ”。
大国形势:美国独占鳌头,控制联合国与经济体系;苏联成为一流强国,*事力量国土面积大增;英国开始依附美国,法国大国地位恢复,中国加入大国行列。
3.雅尔塔体系:
(1)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内容:①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治版图,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占领地区。
③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持世界和平。④对德日意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2)雅尔塔体系的性质:二战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决定了雅尔塔体系相对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进步性。①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②雅尔塔会议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③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④雅尔塔体系毕竟是美苏三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具有划分势力范围、共同宰制世界的大国强权*治色彩,这一点与凡尔赛体系有相似之处。雅尔塔体系最终将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全球进入冷战状态。
4.联合国的建立
(1)历史背景:联合国不是国际联盟的延续,酝酿于世界法反西斯战争中,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
上建立的普遍性的、新型的国际组织,体现了世界各国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2)成立过程:①在年8月的《大西洋宪章》中,美、英就表示了战后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愿望。②年9月,苏联代表也曾在伦敦发表谋求“战后和平体制”的声明。③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宣布接受这一原则。④年10月30日的莫斯科三外长会议结束时,中、苏、美、英发表共同声明,首次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问题。⑤年7月18日,美国邀请中苏英三国代表在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讨论建立普遍国际组织的问题。这次会议基本勾勒出了联合国的轮廓。1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解决了敦巴顿会议上遗留的原始会员国和安理会表决程序的问题。⑥1年4月25日,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开幕,6月25日通过《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有51个国家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3)联合国建立的意义①联合国的成员国包括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独立主权国家,是协调国际关系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代表。②联合国宗旨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发展与合作。③继承
了自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协调方面的基本规则和惯例,既是近代以来国际社会探索国际合作与协调的结果,又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力量的对比,表达了世界各国维护国际长期和平的愿望,在调整战后国际紧张局势、避免战争威胁、解决国际冲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展开有效对话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苏英三国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郊区的敦巴顿橡树园召开会议,讨论各国提出的设立普遍国际组织的方案。会议决定将这一组织命名为“联合国”,并讨论了其组成机构和组织原则。关于联合国创始会员国的席位和安理会表决程序的问题引发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争论,被暂时搁置。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敦巴顿橡树园建议案)。
旧金山会议: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1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5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基本按照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内容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6月26日,与会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
雅尔塔公式:1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问题的适用原则,其中,对重大实质性问题的“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美英对苏联的妥协。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立:
1.冷战的兴起
(1)冷战的历史起源:
①法西斯国家的世界性扩张促成了美苏之间的战时合作。而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时,在战争后期的几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和战后初期的希腊、土耳其、伊朗等问题上,二者之间的隔阂与争端再度凸显。
②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和苏联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冷战对峙的前提。战后的美国在*事、*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绝对优势,确立了它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与此同时,雅尔塔体系承认了社会主义制度,确认了苏联在国际问题上的特殊地位和发言权,扩大了苏联的版图,使苏联的*事实力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事强国。许多东欧国家在地缘*治上加入了苏联社会主义营垒,苏联成为唯一堪与美国抗衡的另一超级大国。美、苏各自地位与实力的提升伴随着彼此之间猜忌与顾忌的加深,最终形成相互防范、对峙的冷战格局。
③美苏各自战略导向直接促成冷战。美、苏各自的扩张倾向激起了彼此的担忧,彼此的防范措施又在新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抗,最终导致冷战爆发。
(2)兴起:
①铁幕演说: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其母校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主张英、美结成同盟,发出公开号召,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铁幕演说是“冷战”初步展开的重要标志。
②凯南电报:二战后,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地缘*治利益的矛盾日益加剧。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凯南发回长达0字的电报,电报认为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为当时杜鲁门*府正在实行的对苏强硬“遏制”*策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
2.两大阵营的对峙:
(1)从二战后期开始的美苏摩擦在战后正式演变为冷战格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共产*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形成意味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斯大林逝世,美苏关系出现转机。美国主张通过
对话“软化”苏联;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对外*策指导方针,以求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年对奥地利和约的缔结和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年的戴维营会谈都显示出美苏关系缓和的迹象。但U—2飞机事件使“戴维营精神”烟消云散,美苏关系又跌入低谷,进入新的冷战僵持时期,对抗在1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达到高潮。
马歇尔计划:战后欧洲面临严重困难。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实践。共有16个国家和德国的英法美占领区,接受了援助,使得美国控制欧洲,恢复欧洲各国的经济,促使欧洲一体化。
杜鲁门主义: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他认为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这一*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策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变为全球扩张。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年3月17日,出于抵制法西斯主义再度崛起、恐苏、恐共和提高各自*治地位等考虑,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西欧五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合约,有效期50年。这是一项针对苏联的以*事同盟为核心,包括*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合作条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除了通过经济上控制西欧外,还在*事控制西欧各国,以便遏制苏联。年4月4日,美、英、法、意﹑加﹑比、荷、卢、挪、冰、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北约的建立和扩大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莫洛托夫计划:为防止马歇尔计划对东欧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其可能造成的东欧对苏离心倾向,苏联对东欧国家进行*治安抚和经济援助。从年7月开始,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货物交换和支付协定、贷款协定、科技合作协定、贸易和航行条约以及最惠待遇协定等,西方将之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是苏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反击,加强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割裂了东、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年,在莫洛托夫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封闭的苏联东欧经济集团——经互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莫洛托夫计划执行后,斯大林根据两个平行经济体系和市场的原则,提议成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组织。年1月5日至8日,苏、保、波、匈、罗、捷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设卢布为“集体外汇”,以经济交流、技术援助、原料、粮食、机器和装备等方面的协助以实现成员国间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为宗旨。经互会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的经济分裂和两种对立世界经济体系的出现。经互会是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对抗的工具。
“共产*情报局”:为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苏联进一步从*治和*事上对东欧加强控制。年9月下旬,苏、波、南、保、罗、匈、捷、法、意等9国共产*和工人*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阵营,强调各国共产*协同行动的必要性,为此,决定成立情报局。由于各国共产*的反对,情报局没有设立国际中心。情报局对冷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仍渗透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到年约解散。
华沙条约组织:年5月5日,美国和西欧将联邦德国拉入北约,激化了美苏矛盾。5月14日,苏、波、民主德国、匈、捷、阿、保、罗等八国在华沙召开会议,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条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联合防御”机制。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第一次“柏林危机”:年的六国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伦敦建议”,决定成立西德国家。6月21日,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于24日封锁柏林,力图阻止西德建立,出现第一次“柏林危机”,掀起第一次冷战高潮。29日,美国通过空运突破封锁,并对苏占区展开反封锁。年5月,苏联撤销封锁。9月20日、10月7日,西德和东德成立,德国分裂,柏林危机以苏联的失败告终。
第二次柏林危机(-1):年11月,在德国统一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使德国分裂固定化,迫使美国及其盟国承认民主德国,苏联*府向西方三大国发出照会,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的驻*,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要他们从西柏林撤*的要求,并宣布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于以上反应立即提出了强烈抗议,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导致修建柏林墙,德国分裂。
戴维营会谈:第二次柏林危机后,赫鲁晓夫急于访美。经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于年9月15日至27日访问美国。赫鲁晓夫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中双方均不愿做出实质性让步,但决定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于年春正式访苏。“戴维营精神”营造的美苏缓和迹象不久就被U-2飞机事件打破了。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利用1年美、古断交的机会,积极向西半球渗透。1年10月14日,美国侦察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中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通报了这一消息,声称这将被视为苏联对美国的袭击而招致全面报复,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美国核战争威胁的压力下,苏联被迫于11月11日撤走全部部署在古巴的导弹。11月20日,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对抗升级的表现,世界被推到核战争的边缘。此后,美、苏开始合谋保持核垄断地位,加快就禁止核试验达成协议的步伐。
(2)试论述二战后初期冷战兴起的原因、主要表现以及冷战的主要特征:
原因:①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
②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凭借战后膨胀的经济*事实力领导世界,苏联认为可以保护东欧的安全想与美国一分天下,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
③杜鲁门*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了遏制苏联的冷战*策。
导火线: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打响冷战的第一枪。
表现: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1年古巴导弹危机。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执*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两*对峙的僵持状态。同时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挫,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事部署,从越南撤*,中美建交。
③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新一轮*备竞赛拖垮苏联。美国立足于在*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权。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后,开始放弃争夺*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特征:①冷战的意识形态特征:都希望在经济上战胜对方,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扩大影响。
②*事对抗的防御特征:在整个冷战时期,其实美苏之间一直在进行着相互攀升的*备竞赛,特别是核*备竞赛。但是*策的灵*为防御,以和平为原则。
③冷战中在美苏之间具有一种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④冷战中也有缓和。如—奥地利问题的解决和年苏联和西德的建交。
十九﹑二战后的世界
美国:
战后美国内*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的恢复与过渡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干预主义继续发展,领导战后新技术革命,美国经济在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都确立了世界性主导地位,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创造了“丰裕社会”、“*金年代”的景象。不过,这一时期,美国仍然局限于自由竞争体制内,并未像西北欧国家那样建成福利国家体制,同时,*治上出现短暂的极右势力的泛滥,社会反抗运动初步兴起;
杜鲁门的“公平施*”*策:1年4月,杜鲁门继任总统,推行所谓“公平施*”的社会经济*策:第一,《年就业法》,联邦*府协助增进就业;第二,实行廉价民用住宅建造计划;第三,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第四,扶植农业。此外,杜鲁门还提出了关于实行国民健康保险等法案,但未被国会通过。“公平施*”是罗斯福新*在战后初期条件下的继续,但成就有限,美国仍然维持着自由竞争体制的基本形态。
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力图走一条介乎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和新式的国家干预之间的“中间道路”,即所谓“现代共和*主义”。一方面试图通过削减开支、平衡预算、减少*府干预等共和*的传统做法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沿袭并发展了民主**府的社会经济*策,如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救济金额、放宽退休年龄、通过民权法()和国防教育法()。“中间道路”是传统的共和*主义和罗斯福新*的折衷,是在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问题上的折衷调和。
麦卡锡主义:战后初期,美国*治史上出现过一个短暂的极右思潮泛滥的时期,麦卡锡主义的形成是顶峰。年2月9日,美国共和*参议员麦卡锡发表演说,声称共产*力量已渗透到美国*府机构内部,要求清洗。在社会右翼势力和共和*人的支持下,麦卡锡对杜鲁门的民主**府发起攻击,在美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极右潮流。从此,麦卡锡开始了对共产*法西斯式的迫害活动,以他名字命名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治生活中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麦卡锡时代”或“黑暗时代”。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麦卡锡进一步干预*和*方内部事务,终于引起统治集团的恐惧,年底,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他根植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反动内外*策,特别是全球霸权主义。
②第二阶段:从肯尼迪到卡特的向福利国家转型时期,60年代,*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继续深化,经济快速发展,70年代,尤其在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经济陷入“滞胀”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在社会领域,一方面是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另一方面是黑人民权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和女权运动等社会反抗运动的风潮激荡;
新边疆运动: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为应对苏联在空间技术上、西欧和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对美国的挑战,提出开拓“新边疆”的口号,对外争夺世界霸权,对内实行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空间技术、刺激经济发展、完善社会福利与保险体系、结束种族歧视等。新边疆运动的发起意味着*府干预的深化、赤字财*的常规化,标志着美国向福利国家的转变。
“伟大社会”: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继任,宣称继续肯尼迪的事业。年5月22日,约翰逊在密歇根大学发表演说,提出建设“伟大社会”的构想,美国福利国家体制得到空前发展。联邦*府通过了多项教育和医疗立法,社会性开支和补贴大大增加,城镇居民住宅得到改善和发展,提出一系列反贫困计划,向贫困宣战,保障黑人民权,促使国会先后通过了三个民权法案。
“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的评价: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历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标志着美国式福利国家的形成。改革推动了社会权利与社会公平的发展,但是,长期的赤字财*酝酿着结构性通货膨胀,削弱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70年代的滞胀危机埋下伏笔。
黑人民权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在美国仍然严重,占美国人口11%的黑人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高失业,低工资,遭受种族隔离的不平等待遇。从50年代中期起,美国黑人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运动由年底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开始,经过-年的非暴力抵抗阶段,-年的武装抗暴阶段。最著名的运动有年的“小石城事件”、年的餐馆就餐抗议运动、1年的“自由乘客”运动、年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领导的自由进*运动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金等运动领袖的遇害使民权运动遭遇挫折,走向衰落。黑人民权运动迫使美国国会和*府在60年代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消除种族歧视的法律和法令。
“新左派”运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以美国中产阶级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文化运动,社会反抗运动风潮的一部分。运动没有明确*治纲领,内部思想主张不一致,与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女权运动等相互交叉,反映了科技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加强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异化现象。
尼克松改革:年大选中,共和*候选人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后,美国经济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尼克松*府认为这是由伟大社会运动造成的。于是推行共和*传统的保守措施,结果出现明显的滞胀迹象。年8月,实行新经济*策,削减联邦*府开支,执行分阶的物价-工资管制。在社会福利体制方面,实施新联邦主义,停止或缩减约翰逊*府伟大社会*策,推行“分享岁入计划”,把一部分联邦*府的权力和相应的*府岁入交给地方*府,来减轻联邦*府的经济负担,形成联邦*府、州和地方*府间的新平衡。尼克松还推行“家庭援助计划”,以“工作福利”取代一般福利。尼克松的福利改革在各方力量的抵制下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经济改革也以失败告终,美国经济开始陷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
“滞胀”:战后资本主义危机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以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为特征,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加剧,绵延十年之久、蔓延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其产生与战后各国国营经济成分比重达、生产效率低、亏损严重和社会福利开支大、财*负担沉重有关,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经济危机周期性规律的特殊体现。
水门事件:年6月7日晚,5名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全国委员会总部窃取情报的人被捕,案件涉及尼克松竞选连任班子的主要工作人员,尼克松卷入掩饰活动。年最高法院通过了美国诉尼克松一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开始公开辩论弹劾尼克松的动议。8月8日,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福特接任总统。
③第三阶段:从里根上台至今的新保守主义改革时期。在经济上,实行减税、放松管制等改革,减少*府干预、还权于市场,在社会福利领域,推行以削减开支、私有化、市场化为内容的福利体制改革。克林顿继承了里根改革的基本思路,力图恢复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体制,以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里根革命:年,里根上台后,开始推行“新保守主义”改革。目的:摆脱滞胀危机恢复全球霸权;理论基础:放弃凯恩斯主义,转向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原则:以“新保守主义”改革福利国家体制,即宣扬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减少*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干预,还权于市场和社会,企业自由经营、社会自治;措施:四根支柱——大幅度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放松*府管制、抑制通货膨胀;成就与问题:突破滞胀困境,推动经济复苏,恢复外交强硬姿态,问题在于带来高额财*赤字、贸易逆差,扩大两极分化,加剧社会冲突。“里根革命”是对罗斯福新*以来主流*策导向的逆转和发展模式的调整,以传统自由主义的适度回归来救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问题。
美国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美国*府扩大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加紧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措施;依赖国民经济*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刺激;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廉价原料和燃料;垄断资本利润迅速增长、投资日益扩大。
(2)美国外交:
以苏东剧变为界,经历了由冷战时代到后冷战时代外交思路的转变。在冷战时期,美国外交以美、苏之间的对峙、争霸为中心,采取了遏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尼克松主义和新遏制战略等*策,体现了由强硬到软化,再趋强硬的发展轨迹;后冷战时代的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倾向于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发展多边关系,维持自身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性地位。
第四点计划:年”杜鲁门就职演说四点行动计划的第四点,第二年初美国*府初抛出“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又称为“第四点计划”,试图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拉拢亚非拉国家和人民,扑灭革命运动和排斥老牌帝国主义势力,为美国资本扩张铺平了道路。实质是其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揭制共产主义,控制不发达的受援国,是战后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
多米诺骨牌理论:年4月艾森豪威尔声称如果印度支那陷入共产*统治,东南亚其它地区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陷落,只要一个东南亚国家沦陷,都将导致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倒向社会主义。这就是所谓“多米诺骨牌理论”。此理论表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反对共产主义,并导致美国插手越南事务和越南战争爆发。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苏联对外*策的变化和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促使美国当局对苏战略的和平主义转向。艾森豪威尔的国务卿杜勒斯主张对第二、三代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这一战略到肯尼迪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肯尼迪上台后提出“和平战略”,即在实力地位的基础上,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与文化交流等和平手段,削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依附,将其吸引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同时,“和平战略”也可应用于第三世界国家,以“粮食用于和平”计划等途径,将其纳入美国战略轨道。作为和平手段的*事保障,肯尼迪提出既准备打有限核战争和核大战,也准备打常规战争与特种战争的“灵活反应战略”。“和平战略”的提出并不代表冷战对峙格局的缓和,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外交*策,被称为尼克松的“新亚洲*策”,或“尼克松主义”。年2月,尼克松作《70年代的美国对外*策:争取和平新战略》的报告,是尼克松主义的补充,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年,美国与越南签订停战协定并从越南撤*,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推行“缓和”外交,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它是美国对外*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成为尼克松*府对外*策指南,对以后历届*府的外*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里根的新遏制*策:里根上台后,对美国外交*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新的“遏制”*策,基本方针是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改变70年代美国外交的软弱形象,重振国威,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对苏联采取强硬对抗和缓和软化并用的战略,在第一阶段,主要增加国防开支,发展核与常规力量。年3月,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凭借经济和科技实力,提高和威慑力量,带动科技经济发展,拖垮苏联;第二阶段,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进行重大裁*交易,扩大双边接触和交流,加强和平与人权攻势。
布什“超越遏制战略”: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治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布什据此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即在对苏实行*事遏制的同时,利用苏联改革陷入困境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手段,促进苏联和东欧的和平演变。
克林顿“参与与扩展”战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美国形成了关于世界秩序的新构想,力图确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秩序。年2月,克林顿*府提出“参与与扩展”战略,维护现有安全同盟关系,确保美国的海外市场,同时,扩大世界市场民主国家的自由共同体,体现了通过美国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治经济模式的推行维持其在世界体系中支配性地位的思路。
小布什*府单边主义:小布什上台后,实施了单边主义的外交*策,霸权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尤其是“9?1”以来,美国外交*策围绕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发生了空前的转移,单边主义倾向加剧。
简述美国约翰逊时期伟大社会的主要内容:
年5月,约翰逊发表演讲,声称当时有条件使美国走向“一个伟大社会”。
内容:1.赤字减税计划,年2月,国会通过减税法,降低了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得到垄断资产阶级大力支持。2.向“贫困宣战”,包括儿童与青年教育计划,职业训练计划,社区行动计划与改善落后地区状况计划。*府提出支持各级教育和卫生地法案,通过中小学教育法,通过高等教育法等60多项法案,扩大社会福利;制定了城市和环境保护法。
3.保障黑人平等权利,通过了三个民权立法。年6月通过民权法,禁止在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年的选举法,禁止在选民时采取文化测试和其他歧视性措施;年的开放住房法,禁止在出租和出售住房时实行种族歧视,促进了黑人权利平等。
简述肯尼迪时期新边疆的主要内容:
年7月15日,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1.“新边疆”的对内*策包括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采用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发展。如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重新开发萧条地区。提出联邦援助教育和场主,发展空间技术,提出登月计划等。2.年6月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彻底的取消种族隔离的民权立法。3.在对外*策方面,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变为灵活反应战略;建立“和平队”;制造侵略古巴的猪湾事件,组织“争取进步联盟”,加强对拉美的控制;提出“宏图计划”,
英国:
(1)战后英国福利国家体制确立:①1年,工*领袖艾德礼出任首相。上台后,即开始兑现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施*纲领。首先,推行国有化改革,确立混合经济;另外,着手实施社会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医疗、失业、养老、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立法,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确保高福利和充分就业。
②年,英国宣布已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战后,英国虽然两*轮流执*,但在发展混合经济、完善社会福利体系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两*保持了*策倾向是的一致性、连续性,形成所谓“共识*治”,福利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③福利国家体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形式,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公平,延长了,但也带来财*负担沉重、经济效率下降、发展动力流失等问题,导致“英国病”与70年代滞胀危机的爆发。
(2)撒切尔改革:内容:年5月大选,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获胜,组成保守**府,一反凯恩斯主义统,奉行货币主义*策,实施以经济自由主义和福利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新保守主义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措施包括:①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控制通货膨胀;②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边际税率,以鼓励投资和储蓄;③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④推行企业私有化改革,恢复自由市场机制。
意义:撒切尔改革使英国摆脱了滞胀危机的困扰,扭转了英国长期衰落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但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与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
(3)“布莱尔主义”:英国工*领袖布莱尔对工*进行改革,提出新工*与“新英国”的设想,被称为“布莱尔主义”。基本目标:在技术急剧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之际,使英国经济保持繁荣并维持良好的社会机制。内容:重新认识*府的角色,突破社团主义、干预主义传统;强调福利享受权与责任的平衡,建立有效而富于生机的社会机制;在私有和公有企业之间建立良性关系;以全球性战略眼光认定英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这一调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使工*在长期无缘*权之后,终于在年上台执*。
(4)“第三条道路”:亦称“中间道路”,是指英国工*和西欧左翼**为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治国理论,实际就是“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以工*首相布莱尔为代表。在经济问题上,介于自由放任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在福利问题上,力求在权利和义务之间保持平衡。“第三条道路”具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特征,在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社会民主主义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寻求针对福利国家结构性问题的审慎的解决方案。
(5)英国加入共同市场:
①英国曾长期坚持三环外交,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英国对外*策的首要地位。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英国反应冷淡,海联合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等国于年5月组成七国自由贸易区与之抗衡。但不久之后,英国开始主动向西欧国家靠拢,积极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②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英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地位日趋下降,迫使英国重新考虑与欧共体建立关系对自身经济贸易发展带来的利益;英国从英联邦国家经济贸易中得到的好处愈来愈少,而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英美特殊关系*策使它在欧洲大
陆面前陷入了孤立,英国日益意识到,只有立足欧洲才能立足世界,所以对英美特殊关系作出新的选择。
③1年、年,英国两次申请加入共同市场,均因不愿完全放弃“英美特殊关系”被戴高乐否决。年初,新上任的英国首相希思推行以西欧为重点的外交*策,同年11月戴高乐逝世。这一年,英国提出第三次申请,终于进入谈判阶段。经过长期谈判和让步,英国终于在年加入共同市场。
法国:
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形成于二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是民族复兴与维护自身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利益和地位的要求的体现,其实质内容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立足点是通过欧洲联合抗衡美国,实现欧洲人的欧洲,但欧洲不是超国家联合体,而是民族国家的联盟。
戴高乐主义独立自主*策主要内容包括:①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退出北约*事一体化组织,发展独立的*事防卫体系;发展“法德联盟”;②以“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方
针替代冷战思维,发展对苏关系。戴高乐主义和法国独立外交*策的形成,导致法、美国抗衡。戴高乐主义的形成是战后欧美矛盾的体现,是西方阵营分化的重要标志。
联邦德国:
(1)艾哈德经济改革与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战败的德国由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年,英、法、美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美国等在区内实施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措施,以便建立一个经济自足、*治与西方保持一致的德国。年两德分裂后,联邦德国推行由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发起的“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改革以保证价格稳定、建立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为目标,从整顿货币入手,逐步取消配给、放开价格,向市场经济过渡,通过减税刺激生产和投资。改革推动了战后经济复兴,5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已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2)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奇迹的主要因素:①*治: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形成了*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的*治气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②德国原有经济基础比较好,劳动力素质比较高。③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的合理利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对经济发展起稳定和促进作用。④长期保持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⑤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增长,促进了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⑥国民经济的非*事化*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哈尔斯坦主义:是年9月联邦德国外长哈尔斯坦提出的针对民主德国及东方阵营的外交*策。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69年推行新东方*策后,“哈尔斯坦主义”停止执行。
(3)勃兰特的新东方*策:
①背景:古巴导弹危机后,东西方关系向缓和方向演变,联邦德国认识到继续推行完全倒向美国的*策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开始考虑调整外交*策导向。年12月,基督教民主联盟康尔特?基辛格出任总理,组成了包括社会民主*主席勃兰特为外长的联合*府,开始调整对外*策。年1月,西德同罗马尼亚建交,标志着哈尔斯坦主义即将结束,成为新东方*策的先导。年9月,勃兰特出任总理后,正式宣布实行“新东方*策”。
②内容: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善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因而必须先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改善同苏联关系的必要前提,是联邦德国保证战后欧洲边界的不可侵犯,以满足苏联巩固战后欧洲现状的要求。
③年8月和12月,联邦德国*府分别同苏联和波兰签订了德苏《莫斯科条约》和德波《华沙条约》,改变了前此历届*府所不承认的立场。年12月两个德国签订“基础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④新东方*策:六十年代后期,联邦德国期*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策。新东方*策的基础是缓和、均势和联盟。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以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为目标。新东方*策是立足西方,自主地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简述北欧、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实践状况:(1)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民主社会主义综合了近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中形形色色的*治思想,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以多元化、*治民主化、经济民主化、社会民主化、文化进步和国际民主化以及实现*治目标的途径是和平与民主为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持私有制主体的基础实行“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反对一*制,提倡资产阶级多*轮流执*的国体。构成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是民主宪*、混合私有制、社会市场经济、福利保障制度。以社会主义为*治目标,核心是民主。
(2)实践: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最大特色就是把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制度与高福利高税收的均贫富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坚持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和保留了私有制;另一方面,又建立了庞大的公共财*和福利部门,实施宏伟的贫富拉平计划,缩小了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联邦德国的“参与社会主义”、北欧和英国的“职能社会主义”、法国的“结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国际的产生和发展。
简述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瑞典病的表现:
福利国家*策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各种保险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二是提供各种免费或低费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托儿等,这种*策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策”。
“瑞典病”表现:1.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负担,引起巨额财*赤字,刺激了通货膨胀不段加剧。2.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3.沉重的财务负担,企业社会和个人都不堪重负,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更新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影响到整个国家生产水平,也使国民收入增长滞缓。
西欧一体化进程:
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罗马条约---欧元)原因:经济,统一市场、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各国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和市场互通有无而在地缘上各国的疆界相连。*治,战后西欧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要求得到自身的独立和发展。文化,具有相同和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
过程:(1)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的“舒曼计划”;年4月,法德等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于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2)建立关税同盟。根据《罗马条约》,1年底,成员国间贸易限额全部取消,年完全取消对内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建立了关税同盟。
(3)实行共同的农业*策。即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对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提供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保证收购过剩农产品。
(4)建立共同体的货币体系。年12月,建立欧洲体系,并创建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欧洲货币基金。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年1月1日正式启用。
(5)建立科技共同体。年“尤里卡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6)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年《罗马条约》修正协议《单一欧洲法令》生效,使共同体内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四大自由”。
(7)欧共体成员的扩大,现已拥有27个成员国。
《罗马条约》:年3月25日,法、西德、意、荷、比、卢6国*府首脑和外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确立了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共同体内部工业品、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通、共同农业*策、设立欧洲投资银行等原则。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这样,在西欧就有三个共同体—一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存。年4月8日上述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影响:欧洲共同体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组成的国际垄断联盟。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共同体国家对外贸易,特别是成员国相互贸易的扩大,刺激了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共同体的建立、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国际经济和*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西欧抗衡超级大国的地位,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区域化趋势的体现。
日美关系与美欧关系:
(1)战后日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①占领和被占领的关系,二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在日本实行*治经济民主化改革,消除*国主义,改革两年后扶植日本。
②由敌对到伙伴关系,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向日本订购“特需订货”,促使美国对日和解。年9月日美签订《日美安全条约》。日本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日美安保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两国之间从敌对关系演变为附属伙伴关系。
③从伙伴到同盟关系,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年日美签订《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美国也把冲绳的主权交还日本,日美经济摩擦增加。
④冷战后日美关系,冷战结束后,国际*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美国为了实现其“一家独霸”的野心;日本为了实现其*治大国和*事强国的梦想,日美对安保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强化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联盟体系,日美走向世界性同盟。同时日美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并将继续扩大。
(2)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发展演变,主要受国际形势和美欧双方的实力两大因素制约。以冷战的结束作为分水岭,美欧关系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各经历两个阶段。
①冷战时期的美欧“特殊关系”
1.二战结束至50年代。二战后,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点。年美国施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推动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至年北约成立,美国和西欧国家最终建立了大西洋联盟,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框架确定。由于冷战局势依然紧张,美欧存在一致的根本利益。
2.60年代至冷战结束。随着冷战形势趋缓以及双方实力的消长,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凸显。美欧“特殊关系”总体上呈衰落之势。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对西欧态度复杂化:一方面继续支持,另一方面开始强调维护自身利益和在大西洋同盟中的领导地位。
②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历史性调整
1.90年代构成第三个阶段。期间,美欧关系完成了冷战后最初的调整,并在调整后仍保持了同盟关系。年克林顿微调了对欧*策,波黑战争也使美欧关系改善。90年代末,美欧关系重新恢复到大体稳定的状态。随着年初欧元的启动和欧盟共同防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美欧关系越来越难控制。
2.进入21世纪后,美国和欧盟的对外*策进一步调整。欧盟方面,在加速推进内部一体化的同时,对外力图把自己塑造成强有力的世界一极。伊拉克战争使美欧关系危机在严重程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危机,它使美欧关系降至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简析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1.战后民主改革,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前提条件
2.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日美垄断资本的结合,为战后日本经济起步提供了推动力。
3.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策,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
4.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革新和改造,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职工文化知识,三个方面的革新和改造同时进行,为高速经济增长提供技术保障。
5.确定“贸易立国”思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资本输出,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二十﹑工人运动与苏联解体
一、工人运动:
卢德运动: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由于工人阶级尚未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把机器看作是造成他们贫苦和灾难的根源,用捣毁机器的手段来反对资本家。在年由工人卢德首先发动,故名卢德运动。年春,诺丁汉郡针织工人为提高工资,开始大量破坏新发明的织机。年国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调动*队进行镇压。1年后趋向低潮。
里昂工人起义:和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的两次起义。这是历史上工人阶级最早的武装起义。里昂是法国丝织业的中心,当时织工受尽工场主和包买商的残酷剥削,年11月,里昂织工在“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下,举行起义,并曾占领里昂城,12月3日为*府*所镇压。年4月9日,里昂工人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为反对逮捕工人领袖和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法令,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起义工人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他们筑起街垒,同*警进行了6天巷战,最后被镇压。里昂工人起义表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中升到了首要地位。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德国工人阶级早期自发的群众性起义。年6月4日至6日,西里西业纺织工人因不堪忍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多工人举行起义。他们捣毁了工厂主的住宅,烧掉了资本家的账薄和财务契据,捣毁了几家工厂,并和前来镇压的*队展开了血战。6月6日,普鲁士*府调来大批*队,镇压了起义。这次起义是德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第一次大搏斗,表明德国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为争取实现《人民宪章》而展开的革命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人民宪章》是伦敦工人协会在年拟订、年用法案形式公布的一个争取普选权的文件。内容包括普选权的要求以及为保障工人享受此项权利而规定的一系列条件。运动曾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在请愿书上签名者约万人;第二次(年)签名者达万人;第三次(年)在新请愿书上签名的人数达万人。三次请愿书皆遭国会否决。工人们集会、游行、总罢工和抗暴斗争也相继被镇压,领袖遭逮捕判刑。由于工人阶级在*治上还不成熟,运动最后失败。
伦敦工人协会:年在伦敦成立的英国工人组织。主要由手工业者组成,领导人洛维特。其宗旨是:用一切合法手段废除统治阶级的各种反动立法,争取人民自由权利,使社会一切阶级处于平等地位,争取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该会于年颁布宪章运动的*治纲领《人民宪章》。在各地建立地方协会。出版刊物为《伦敦快讯》。年,协会的大部分成员均加入了奉行改良主义路线的伦敦宪章联盟。
道义派:宪章运动的右翼。主张用和平的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方式来争取实施宪章,达到宪章派的要求。主要领导人是洛维特(1—7)。
物质力量派:宪章运动的左翼。主张,如果议会不采纳人民宪章的要求,就将用一切手段进行斗争,包括总罢工甚至武装起义。年退出“伦敦工人协会”,创建“伦敦民主协会”,吸收低薪工人参加,出版了自己的报纸。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年伦敦工人协会拟定了一份递交国会的请愿书草案,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此后,为实现宪章内容的斗争就称为“宪章运动”。内容: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可充分地自由运用其投票权。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以便使各选区得以选举他们最爱戴的人。④议员应支付给薪俸,以便使当选议员的人能离开原来的职务,用全部精力为国家利益服务。⑤平均分配选举区域,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会每年改选一次。⑦包含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取消谷物法,保障企业家“应得利润”等。
新港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中唯一的一次武装起义。部分物质力量派在合法斗争中受挫之后,成立了一个秘密集团,决定武装起义。年11月3日起义在新港爆发,由福洛斯特率领的数千工人袭击新港,营救被囚禁的宪章派领袖。但事泄失败,福洛斯特等领导人和名宪章派人士被捕。起义的失败,宣告宪章运动最初阶段的结束。
全国宪章协会:英国宪章运动的领导组织。年在曼彻斯特成立。设有中央执行委员会,执委会每年改选一次。参加该组织必须填写志愿书,表示赞成宪章运动的原则,缴纳会费,领取会员证,并参加所在地区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雏形。年地方分会有多个,年达到高潮,组织扩大到全国,会员总数约5万余人。年宪章运动失败后领导人相继被捕,逐渐停止活动。
正义者同盟:流亡法国的德国工人秘密革命组织。年在巴黎成立。成员大多为手工业者。年5月同盟成员参加布朗基派在巴黎发动的密谋起义失败后,同盟中心移到伦敦,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在英、法、德和瑞士相继建立支部,成为当时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在早期,该组织的思想十分混乱,主张以少数精英人物的起义推翻反动统治,直接在德国建立“共产主义”,其口号是超阶级的“人人皆兄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同盟成员逐步转到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年6月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最初被称作社会主义的主要是法国的圣西门、付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所提出的主张。他们是19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直接的、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历史发展有规律的思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希望建立人人平等的幸福社会。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①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
②经济条件: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处于完成阶段,从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③*治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愈益猛烈。
④理论基础:有史以来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经过了三个阶段。
①年马恩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②剩余价值学说的萌生:在年写的《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和资本》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③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年2月,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共产*宣言》。《共产*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共产主义者同盟: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的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秘密革命组织。主要领导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制定了纲领,即年2月发表的《共产*宣言》。其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规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共同的战斗口号。年5月由于普鲁士*府的迫害,实际已停止活动。年11月,科隆审判案发生后,宣告解散。同盟广泛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团结和教育了各国革命工人,为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培养了骨干,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雏型。
《共产*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年2月在伦敦公诸于世。全书除前言外,分为四章:一、资产者与无产者;二、无产者与共产*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人对各种反对*派的态度。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一国际:
历史背景:①随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进入了经济繁荣的年代,却摆脱不了经济危机。②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③在斗争中,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日益提高,并出现了各行业工人的联合组织,如英国的工联伦敦理事会等。④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带有国际性特点。⑤工人认识到各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和加强国际团结的必要性。⑥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也为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骨干作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国际成立: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有英、法、德、意、波等国近0名工人代表参加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马克思应邀出席大会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并决定这个组织的名称为“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被选入了领导机构,负责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制定了正确的*治路线和组织原则,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第一国际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一国际的活动
①促进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斗争
国际工人协会刚一成立,便积极在各国建立支部,力争把欧美各地的工人团体团结到第一国际中来。首先,国际声援和支持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斗争。其次,国际也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治斗争。最后,第一国际对民族解放运动也非常重视。它对波兰的民族起义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声援,对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给以极大的关怀和支持。
②反对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第一国际在领导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进行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同时也对国际内部的一些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以端正指导思想。
蒲鲁东主义:在国际活动的前期,主要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蒲鲁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贫富不均,是违反平等原则的,共产主义要消灭一切私有制,是违反独立的。他们的任务就在于设计和建立一个综合“平等”和“独立”的、超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所谓的“自由”社会。因此,他们既反对资产阶级国家,也反对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组织,甚至反对一切权威,反对一切形式的“统治与服从”,还反对社会革命和任何*治斗争,反对罢工和工人成立工会,甚至反对妇女参加生产。
英国工联:英国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它在第一国际中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英国工联的领导人忽视*治斗争,夸大工会的作用,只热衷于争取所谓的“公平工资”,不要求推翻资本主义。马克思对他们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和教育。
巴枯宁主义:在第一国际的后期,进行了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巴枯宁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无*府主义。他也反对一切国家和否定任何权威,主张用暴力立即消灭国家,建立“无*府状态”。他否定**的作用和一切有组织的革命活动,主张“完全放弃一切*治”,反对进行任何*治活动。还主张依靠流氓无产者进行暴动,幻想在一夜之间便能一举消灭国家,实现社会清算。还把废除继承权作为消灭私有制的手段。
第一国际的解散: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一国际面临着困境。不仅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府对国际进行疯狂迫害,国际内部也有许多人被判了国际,如英国工联领袖、右派蒲鲁东主义者等。巴枯宁分子也乘机加紧了分裂国际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总委员会迁到了美国,几乎停止了活动。第一国际最终于6年宣告解散。
历史意义: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创立了伟大的功勋。首先,它用无产阶级团结教育的思想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深入人心。其次,在国际内部的斗争中,通过批判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最后,它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的骨干,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奠定了基础。
第一国际:4年9月,英,法德意等国工人在伦敦圣马丁教堂集会,声援年波兰起义,并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又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是协会的创立者和领袖,亲自起草了“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等重要文件,并且领导“国际”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国际工人协会”是国际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6年7月第一国际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宣告解散。
巴黎公社: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色当会战中法*大败。9月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资产阶级的临时*府,同德国签订和约,割地赔款。巴黎工人准备以战斗来实现自己的要求。3月中旬成立的国民自卫*中央委员会,3月18日上午起义开始,起义者迅速占领陆*部、市*府等机关,梯也尔*府逃往凡尔赛。3月28日,在市*厅广场上隆重举行了巴黎公社成立大会,中央委员会把*权移交给公社,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权诞生。
公社的业绩:巴黎公社诞生后,进行了工人阶级执*的伟大尝试,出现了许多历史性的创举。
①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废除常备*,代之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废除旧的警察和司法机构,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治安委员会和司法委员会;解散了旧的*事法庭,建立新的民事法庭;颁布了新的诉讼陪审条例。
②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把逃亡企业主的工厂、作坊交由工人生产协会管理,在企业中建立行*和工人共同管理工厂和工人对生产进行监督的制度。对教育进行改革,使每个受教育者受到“全面教育”,颁布*教分离法令,学校实行非宗教义务教育。
③公社高举国际主义旗帜,坚持同全世界无产阶级并肩作战,欢迎外国革命家参加公社和担任公社的领导职务。
公社的失败:从公社成立的第5天开始,*府*就对巴黎发动了进攻。到5月20日,*府*进入巴黎,公社战士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巷战,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五月流血周”。28日,凡尔赛*占领了整个巴黎,存在了72天的巴黎公社失败了。巴黎公社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远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决定了无产阶级的不成熟。
历史意义:它是无产阶级专*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它最主要的经验是打碎了资产阶级的*事、官僚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它在对国家进行民主改造方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
第二国际:
—年各国社会主义**的国际联合组织。
巴黎公社以后到20世纪初期工人运动的特点:首先,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运动更广泛,更具理论性,工人**普遍建立。其次,在和平发展环境里,不具备革命的条件,运动多数具有合法性。最后,随着大企业日益增建,工人的集中程度也不断提高。
成立过程:第一国际解散后,到年代末欧美已有16个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随着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发展,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强国际联系。在恩格斯的大力促进下,德、法等国社会主义**的代表于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周年纪念日,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有22个国家的名代表参加。巴黎大会主要讨论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治、经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
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特点:①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②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并开展以合法斗争为主。③第二国际从建立起就没有规定要对各国*有约束力,各国*是独立自主的。④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指出行动方向,帮助指导各国的运动,交流和研究运动的情况。⑤长时间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没有机关报。直到1年巴黎大会上才决定成立常务委员会,名为社会*国际局,由每个国家的*选派代表组成。
主要活动:第二国际存在的25年间,共召开9次代表大会。其活动大体上以1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先后召开4次代表大会(年巴黎大会、1年布鲁塞尔大会、3年苏黎世大会、6年伦敦大会),第二国际从开始建立起,内部就有马克思主义、无*府主义和改良主义3个派别。第二国际后期召开过5次代表大会(1年巴黎大会、年阿姆斯特丹大会、1年斯图加特大会、年哥本哈根大会、年巴塞尔大会),
无*府主义者:第二国际内部的一个工人派别。认为一切权利都是罪恶,因此否定*治斗争,否定无产阶级夺取*权的思想。他们主张工人采取“直接行动”,最后举行国际性的经济总罢工,这样就能使工人获得解放。无*府工团主义还认为,把生产资料交给工会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只靠工会就能保证工人阶级的解放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历次大会上,无*府主义者的这些主张都遭到了反对并被否决。
第二国际的作用:第二国际促进了更多的国家建立工人**;推动了议会斗争;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尤其是工会和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
第二国际的瓦解: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
第二国际:年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在法国巴黎开会,大会通过关于“五一节”的决议及其它决议,还规定了定期召开代表大会的制度,这次大会被认为第二国际成立的大会。它是在恩格斯指导下建立的各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二国际初创,在恩格斯指导下,团结了工人阶级,促进了各国工人运动的高涨。5年恩格斯逝世后,由于以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为首的修正主义占据了第二国际的领导地位,使第二国际蜕化变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地二国际的大多数社会*公开背叛无产阶级,支持本国资产阶级*府,拥护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破产。
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成立:①十月革命苏维埃*权的建立为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财力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列宁的《第二国际的破产》《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等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成立大会于1年3月2日至6日在莫斯科举行。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会议通过列宁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的提纲和报告》作为共产国际的*治纲领。③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④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各国共产*都作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领导。
共产国际活动的三个时期
①第一个时期是从1年3月到年1月列宁逝世,为共产国际活动前期。
年7月19日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以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年6月22日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列宁作了《捍卫共产国际的策略的演说》和《关于俄共的策略报告》,向各国共产*提出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的任务和“到群众中去”的口号。年11月5日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肯定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
②第二个时期是从年6月到年,为共产国际活动中期。这是领导人多次变动,工作失误较多地时期。
③第三个时期是年第七次代表大会到年解散,为共产国际活动后期。
年7月25日,共产国际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报告中指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关键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广泛的人民阵线。大会还通过《关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工作的决议》,其中指出一般应避免在各*的内部组织问题上进行干预,但未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年6月10日正式宣告解散。
二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苏联:
1.战后初期苏联的安全带*策及其作用、原因。
(1)内容:苏联安全带建设是战后初期斯大林执*时期的对外*策,包括三个方面。
①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争取一个较为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条件。
②不断巩固和加强东欧这块社会主义前哨阵地,严防帝国主义的插手干预;
③防止德日法西斯重新武装东山再起,再度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2)作用:①积极,保证了战后苏联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保护了社会主义阵营,使美国妄图颠覆未能得逞,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维护了世界和平。②消极,苏联过分看重自己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割占了东欧国家大片领土。苏联的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本身的威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3)原因:苏联对外*策具有两重性。
①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②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好战*策,使得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③斯大林对战后初期的战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④斯大林混淆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界限,并出现严重
错误。
2.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开始日益暴露出其弊端,社会上涌动着强大的社会改革思潮,年斯大林的去世就使得改革具备了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掌握了苏联领导权的赫鲁晓夫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始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进程。
(2)改革内容
①农业:扩大垦荒和玉米的种植;采取了一些新措施: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2.将机器拖拉机站组为技术修理站,把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3.在加速发展国营农场、扩大集体农庄规模和收缩个人副业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农业小组承包制。
②工业: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年对工业、建筑业的改组。2.合并经济行*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原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3.从62年起,又开始摸索经济管理方面的新形式,支持关于“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和试点
③*治:废除每月发给高级官员津贴的规定;平反冤案和加强法制;关于干部任期制度和实行干部更替原则;关于代表制度的改革;恢复了*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为了使对工业和农业领导变得更具体、更有效,把*及其机构一分为二
(3)改革评价:赫鲁晓夫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都不高,他的决策和行事往往凭其直觉,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是朝令夕改,使改革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赫鲁晓夫尽管对僵化的斯大林体制发起第一次猛烈的冲击,但这位改革家最终还是扮演了“掘墓人”和“守墓人”的双重角色。而且,以反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赢得干部和群众拥护的赫鲁晓夫,在他执*的后期,其本人也逐渐地欣赏起别人对他的吹捧和歌颂了。长此以往,赫鲁晓夫专横的工作作风和改革的一些严重失误,使*内和社会上对他的不满之声越来越大。终于,于年6月13日被苏共中央要求“自动退休”,解除了其第一书记职务,从而退出了苏联*治舞台。
贝利亚事件: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大清洗运动领导人之一贝利亚任要职,成为苏联*和*府调整*策、为冤假错案平反的障碍。不久,苏最高苏维埃逮捕并撤销了贝利亚的领导职务,决定将其案件提交法院审理,开除*籍。苏最高法院特别法庭秘密审理了贝利亚等人的刑事案件。确定他犯有“反*反国家罪”判处贝利亚等人死刑。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年10月勃列尼涅夫上台后,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领导集团执*后,立即采取了稳定*治局势和社会情绪的措施,勃列日涅夫多次强调苏共20大、21大和22大的路线是列宁主义的路线,要坚决继续下去。同时,新的领导集团又采取了措施,逐步对因赫鲁晓夫大规模的*治改革而造成的混乱进行调整。
(2)内容:①*治,加强*治体制的集中与统一,恢复了赫鲁晓夫改革前的中央集权体制;批评赫鲁晓夫的个人专断,强调*中央的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进行微小调整,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加强人民监督机制、以多种形式吸收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等。
②意识形态方面,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以取代赫鲁晓夫的“到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年11月,他宣布,苏联已“发达社会主义”。
③经济,苏共中央授命柯西金主持新经济体制改革,即采用在1年引起较大争议和广泛讨论的“利别尔曼建议”,运用利润、奖金、核算等纯经济手段来改革和促进苏联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改组工业管理机构,成立各种联合公司,开始推行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尽管改革没有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但是在当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④在外交上,一改赫鲁晓夫时期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积极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同美国进行争夺,大搞霸权主义外交,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及“社会主义大家庭”等理论,作为其对外扩张、干涉别国内*的依据。
(3)影响: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①通过改革和调整,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苏联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水平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经济力量也已由年相当于美国的30%上升到了年的60%左右。②不过,苏联在该时期的经济发展仍然还是以优先甚至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事工业为指导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苏联充分利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与西方关系缓和的机遇,积极壮大经济、*事实力,强化外交后盾。③结果,至70年代末期,苏联取得了与美国在战略核武器质量上的真正均势,常规*事力量则有胜出趋势。美国已经丧失了1年古巴导弹危机时对苏联的压倒性核优势。④常规力量方面,苏联不仅继续保持陆*强国地位,同时针对美国的海*优势,也开始了海*向远洋进攻性战略的转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已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⑤至此,苏联已经确立了其名副其实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
4.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与准备
①勃列日涅夫执*后期,随着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停止、勃列日涅夫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的盛行、老人*治局面的出现及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苏联*治僵化,经济停滞,社会弊端丛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国家陷入困境。进入80年代后,要求改革现状的呼声愈益高涨。
②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大刀阔斧调整领导班子,在11个月中共调换了14名*中央*治局和书记处成员,更换15名国家和*府的领导人以及41名正副部长,从而结束了老人*权的局面,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2)内容:年2、3月份召开的苏共二十大确认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在经济上“加速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将其具体化。会后,苏联公布关于*治、经济改革。
①经济: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定,要求改进经营管理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1年6月又公布《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但是,“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②*治:在经济改革出师不利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等人认为这是由于苏联现存的*治体制,即“官僚专制制度”和“极权主义制度”所致。1年召开的苏共19次代表会议,正式通过了*治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组国家权力机构,通过自由竞选产生人民代表并建立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把国家权力重心从*中央转到最高苏维埃。至此,戈尔巴乔夫就将改革的*治思想也由科学社会主义转向了民主社会主义倾斜。年苏共又召开了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公开宣布“改革的实质是从极权官僚制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3)*治改革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转向,在苏共内部引起了激烈的斗争,结果导致了苏共从此分裂为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新思维“主流派”三大派别;而公开化和民主性造成了社会*治的极度混乱以及整个社会严重分化,苏共*内和社会的反对派势力迅速发展,社会意见多元逐步向*治多元化和多*制发展,民族分离主义急剧泛滥;新思维外交造成的苏联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大大下降也激起了苏联所有爱国者的不满,而它在东欧各国剧变中的催化作用并直接导致华沙条约崩溃和经互会瓦解的事实,又使得苏联人民感到极大的困惑,并在苏共内部引起了思想混乱和争论。在戈尔巴乔夫的*治改革推动下,苏联社会局面日益失控,迅速走向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
(1)冲突的发展
①二战期间苏联承认南斯拉夫流亡*府抑制南共发展,苏南两*之间的矛盾已露端倪。
②二战后,在的里亚斯特的归属问题上,南斯拉夫对该方案及苏联的这一做法极不满意。
③南共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严重侵犯南斯拉夫“经济上的独立和主权”,对此,斯大林和苏联共产*便认为铁托和南共对苏联不友好。
④年秋至年初,在关于筹建巴尔干联邦问题上,两国分歧开始公开化。
⑤年2月,南斯拉夫被迫与苏联签订了一项就南斯拉夫外交*策同苏联进行协商的决定。随后,苏联单方面宣布中断两国即将举行的贸易谈判,又从南斯拉夫撤出全部文职专家和*事顾问;接着,苏南之间就双方分歧交换了7封信件。苏联指责铁托有“民族主义情绪”和反苏思想,苏联建议把南斯立拉夫问题提交情报局讨论,并且把亲苏分子开除出南共中央。
⑥年6月,八国共产*和工人*代表在布加勒斯特举行情报局会议,专门讨论南斯拉夫问题。南斯拉夫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拒绝与会。从此苏联和东欧各国于陆续中断与南斯拉夫的经济关系。
年11月,共产*情报局通过《关于南斯拉夫共产*是刽子手和特务当权》的决议,进一步指责南共领导“已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入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是一个“间谍集团”,从而将苏南冲突推向高潮。
(2)对冲突的认识及“铁托主义”
①苏南冲突是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的第一次激烈交锋,也是如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问题上的冲突,在冲突中明显地表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作风。这一冲突造成了国际共运的第一次分裂,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混乱。
②铁托主义实际上被视为抵制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大*主义、独立探索自身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代名词。结果,当与苏联的关系破裂后,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抵制苏联模式,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③南斯拉夫的自治化改革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有不同的道路可行,不能盲目照搬苏联模式。自治道路为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勃勃生机,但由于过于分权,导致地方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不断加剧,从而成为后来南斯拉夫解体的体制根源。
(3)南斯拉夫发展状况
①南斯拉夫是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治体制改革的国家,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自治道路,南斯拉夫的改革主要就是实行这种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②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工人自治时期(—年)、社会自治时期(—年)和联合劳动自治(从年开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年铁托去世前,取得了经济发展、*治稳定的良好效果,但也潜藏了分散主义的严重危机。
③南共联盟在民族*策上又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强调民族平等有余,强调民族团结不足;反对大塞尔维亚主义有余,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不足;强调各共和国权力有余,而强调联邦的集中统一不足。
④年颁布的新宪法中不适当地扩大了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力,从而更增加了民族危机的隐患。这部宪法实际上标志着南斯拉夫从联邦制向邦联制的过渡,地方权力无限扩大,而联盟中央的权力萎缩,在客观上为地方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创造了条件。
2.其他东欧国家:
波兰波兹南事件:波兰自成立后便一直在苏联的严密控制下,处于*治高压下的波兰社会生活缺乏活力,这种状况在波兰社会蕴藏着强烈的不满情绪。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得这一不满以要求实行改革的形式暴露出来,结果酿成了大规模的*治动乱,史称波兹南事件。这场动乱对波兰的*治和经济影响巨大。波兹南事件后,波兰一度实行了以建设“波兰的社会主义道路”为目标的改革,但好景不长,此后,波兰局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匈牙利事件:斯大林逝世后,匈牙利的局势逐渐变化。苏共二十大以后,匈牙利广大*员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一些知识分子成立了“裴多菲俱乐部”,公开批评*的领导和现行*策,要求按平等资助原则调整匈苏关系和匈南关系。人们开始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匈牙利局势陷入动荡。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加强了对匈牙利*局的干预,致使匈牙利局势更加动荡,出现了*府*竟与群众的武装冲突。最终,苏联出兵平息了匈牙利的这场严重国内武装冲突,使其局势稳定了下来。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这一悲剧性事件给匈牙利人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事件结束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认真吸取了历史教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治经济改革。在*治上注意改善*的领导,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在经济上,重在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和商品关系、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宗旨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于—年间比较顺利,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入80年代后改革逐渐陷入困境。
布拉格之春:在苏共二十大影响下,捷克斯洛伐克在50年代下半期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治、经济改革。60年代以后的经济停滞促使社会矛盾和*治斗争趋于激化,全国上下要求改革、要求民主和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此局面,捷共中央内部发生重大分歧,最终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改革派获得胜利。新领导层通过了《行动纲领》,启动了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的实质是探索一条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内容包括在*治上实行**分开,实行*治多元化,加强民族阵线的作用,广泛发扬民主;在经济上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力等;在外交上要求执行独立的对外*策,反对外来力量干涉本国事务。捷克斯洛伐克这场力度较大的改革立即引起了苏联的警惕和不安,于是苏联不顾国际法基本原则,公然纠集波、匈、保、民等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布拉格之春”。此后,捷克一直处于苏联的严密控制下,直到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改革。
民主德国:民主德国在50—60年代实现了其*和国家领导人地顺利更替,在苏联、东欧各国改革浪潮影响下,民主德国在此期间也推行了局部放权的“新经济体制”,取得了一定成绩。70年代的进一步改革使得民主德国的经济在70—80年代中期稳步增长。这时期,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但是民主德国在建国后长期处在东西方冷战和两个德国的对立中,其处境十分艰难。一方面,它受苏联控制较深,其领导人思想又日趋僵化,难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它与联邦德国相较,经济实力悬殊,难以与之抗衡,致使出现了大量公民流往联邦德国的严重现象。结果便发生了在苏联支持下由民德在东、西柏林之间修建了一道旨在阻止民德公民西逃的钢筋混凝土墙的柏林墙事件。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苏联解体: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权高于民族权”的理论更是点燃了苏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导火线。
②结果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发难,要求退出苏联,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接着又有五个共和国纷纷效仿,苏联濒临解体。
③在年3月举行的苏联历史上的首次全民公决中,绝大多数赞成保留联盟的存在;但是8月20日由中央同各加盟共和国签订的联盟条约却把苏联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删去了“社会主义”,如此则苏联将成为一个“自由的、松散的联邦”;紧接着,在条约签订前的6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并公开要求美国的支持。
④八一九事件:面对苏联加速演变和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的严峻形势,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代表的苏联*和国家的一些高级官员为了阻止条约的签订和苏联的解体,于8月19日发动*变,成立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认为“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和开始的改革*策已走入死胡同”,“整个国家实际上已失去控制”,“呼吁终止目前的混乱时期”,“恢复法制和秩序”,“尽快使国家和社会走出危机”,并宣布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但这一事件很快就被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所平息。8?9事件给苏联带来了严重后果,对国际共运也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苏共被赶下*治舞台,国内掀起反共浪潮,各共和国独立步伐加快,苏联迅速陷于解体。
⑤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宣布独立。12月8日,俄、乌、白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订协议,决定宣布三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治实体将停止存在”。12月21日,前苏联11个主权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以创立国的身份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再次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2.东欧剧变①在年的东欧*治风潮推动及西方国家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支持下,南斯拉夫于—年间发生剧变,统一的南斯拉夫分裂;②80年代后期,民德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德国统一社会*(共产*)外部形象和内部凝聚力下降等。③因而到年中期,在苏联“新思维”*策和东欧各国形势相继剧变的影响下,民德*局也开始急剧动荡和变化。大批公民通过第三国逃往联邦德国,国内反*府示威游行迭起。在此形势下,民主德国被迫于年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进而到年两德以民德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不复存在;④年席卷东欧的*治风暴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强烈,而罗马尼亚也是东欧八国中唯一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完成*权剧变的国家;80年代以后,保加利亚的*治经济形势逐渐恶化,保加利亚共产*的形象越来越差,民族关系紧张,一度发生武装冲突,年底社会动乱日益加剧,年发生剧变;年开始的东欧剧变风潮迅速波及到阿尔巴尼亚,这年秋冬之交,阿尔巴尼亚开始酝酿实行“新经济机制”改革,并于春迅速转入“民主化”进程,对国家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全面调整。⑤但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交相作用下,
很快出现了全国性的动荡不安和急剧变化,终于于年也发生了剧变。
3.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斯大林模式,和平演变,巴尔戈乔夫改革,苏联控制。
二十一﹑一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策
一战后:
①威尔逊主义:一战结束之际,威尔逊认为美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已经改变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传统的孤立主义*策不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他开始积极主张美国介入国际事务,努力推动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就是所谓的威尔逊主义。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企图用他的“十四点”纲领来左右会议,以达到遏制英、法、日,攫取世界霸权的目的。美国的期望是在西半球巩固和发展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在西欧扶植德国对抗英法,在东南欧建立一个由它控制的巴尔干联盟,在东半球,利用“门户开放”*策,争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但是美国的计划遭到英、法、日的坚决反对而未能实现。这是因为当时美国的武装力量同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它的海*实力逊于英国,陆*实力不及法国。结果美国国会反对美国加入威尔逊*府倡导的国际联盟并拒绝批准凡尔塞条约。
②孤立主义:美国自建国以来就盛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主张美国尽可能地避免卷入国际事务,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的复杂关系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走向扩张主义。针对中国提出所谓“门户开放”的原则,并在日俄战争中充当调解人的角色。特别是年德国潜艇针对美国轮船的袭击成为美国参战的导火线,使国际干涉主义获得美国民众的支持。此后的所谓孤立主义也并非绝对。年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以拆散英日同盟;签订《五国条约》以限制海**备竞赛;签订《九国公约》以确认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所主张的“门户开放”*策。
③道威斯计划:美国的对外关心的主要在于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年法德之间在赔款问题上陷入僵局,英国*府建议美国主持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赔款问题。美国*府虽然拒绝正式参加会议,但声明美国专家可以被邀请。年8月协约国伦敦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了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道威斯计划”。为美国资本流入德国扫清了道路,同时也为德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和重整*备提供了条件。
④非战公约:年6月20日,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照会美国*府,提议两国缔结“永恒的友好”条约。美国为避免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于是美国建议由美法联合倡议,先由美、法、英、德、意、日六个强国签署白里安提出的非战公约,然后邀请所有国家参加,即把双边公约改为多边公约。美国的主要意图是,力图通过缔结一个由它起领导作用的多边公约来削弱英法控制的国联的影响,并由它承担起“和平”盟主的角色。同时美国在20年代的欧洲和平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缔结一项多边非战公约,有利于美国欧洲投资的安全。
⑤中立法案:二战争爆发前,在孤立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规定美国不得向交战任何一方提供*火和贷款,美国人不得乘坐交战国的船只,交战国要从美国购非*事物资,必须先付清货款并自行提供运输工具。但是法西斯的暴行逐渐在美国人民心中造成日益强烈的反感,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日益明显的威胁。在此情况下,罗斯福*府开始绕过中立法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一些有限的援助。直到日*对珍珠港的突袭,终于迫使美国加入世界战争。
二战后: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经济,*事力量做后盾,大力扶植亲美*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对社会主义遏制,外交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进攻性。
(一)杜鲁门时期(1—)①.3.5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口号
②.3.12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的外交*策已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是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
③.6.5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从-年向欧洲16国提供.5亿美元援助,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防止革命发生
④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塔夫脱—哈特莱法》,即《年劳资关系法》,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司法部有权禁止罢工,禁止支援性抵制等,从根本上修改了的《华格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二战前夕通过顽强斗争获得的公会权利。
⑤.2-6美英法何比卢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决定分裂德国,.9,联邦德国成立
⑥.1.5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杜鲁门正式提出了“公平施*”纲领,关键是就业问题。
⑦.9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演说,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以技术输出为主,体现了与老殖民者不同的统治扩张手段,是为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
(二)艾森豪威尔时期(—1)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全球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
(三)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①1年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灵活和平战略,提出新非洲*策,对拉美争取进步同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
②肯尼迪提出新边疆口号,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③年约翰逊上台后,年于密西根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社会的口号,向贫困宣战,使民主*自罗斯福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高潮,集中反映了借助国家干预力量来消除贫困现象
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
(一)尼克松,福特时期(—)①。8.8尼克松提出了“新联邦主义”,还*于州,还*于民
②.7在关岛讲话中,提出了“新亚洲*策”,阐述了对外三原则,伙伴关系,实力,谈判,全球战略从亚洲收缩,以确保欧洲重点,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以一个半战争代替两个半战争的影响
③.8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继任总统福特在对外*策上延续了尼克松主义
(二)卡特时期(-)加强美国意识在第三世界的影响,以恢复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治号召力为突破口,提出世界秩序战略
第三阶段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战略扩张阶段(新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
(一)里根时期(—)“星球大战计划”,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战略
(二)老布什时期(-)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抓住苏联改革时机,推行和平演变,其任期跨越了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全球战略也做了很大调整
第四阶段20世界90年代以来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阶段(国家参与扩展安全战略)
①克林顿时期(-1).1克林顿提出“一个目标,三大支柱”的外交原则,坚持美国的领导地位,7月正式提出“国家参与扩展安全战略”,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使21世界仍然是美国世界
②小布什时期(1-8)“先发制人”原则,单边主义恶性膨胀
新左派运动:始于年2月北卡罗来纳学院四名黑人学生的午餐静坐示威,基本上以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运动。他们积极参加民权运动,反对侵越战争,反对陈旧的教育制度,同时还参加妇女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等,到后来,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在不同程度上都卷入了这类社会浪潮,他们特别要求改善地位低下的社会各阶层生存条件,目的在于唤起社会大众对上述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