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图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缺书不缺信息的时代,如何培养一个读书
TUhjnbcbe - 2021/9/27 16:29:00

亲子带读时,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读吗?给孩子读书的时候,他会问某个字怎么读,甚至一个字连着一个字问,有必要打断吗?

by幼儿园大班家长

哎,我家孩子喜欢漫画和有故事情节的书,怎样才能引导他阅读非故事性的书?

by二年级男孩家长

孩子对喜欢的书手不释卷,对不喜欢的书视而不见。但知识要全面,该怎么引导?

by三年级女孩家长

如何系统、科学地规划孩子的阅读路径?如何帮助孩子选择适合本年级的阅读书目。

by六年级女孩家长

类似的疑问有没有也困扰着您?其实提出这些问题代表着一种渴望:如何让孩子获得学科以外的能力,如何让他们获得更加健康的人格。

把这些问题简单分类,其实就是:

什么时候读什么书?

怎么读这些书?

读这些书会起到哪些作用?

接下来,一方面我会针对这些问题直接给出一些书目和方法;另一方面,我想借这些疑惑讨论几个问题:

阅读是为了识字吗?

阅读能提高语文成绩吗?

经典阅读应该摘抄好词好句吗?

阅读是为了识字吗?

让我们从低段孩子的阅读开始。

我想给大家看一个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这是一本无字绘本,属于日本著名绘本作家中江嘉男的系列作品《可爱的鼠小弟》。

在很多家长心里,这种绘本的价值要远低于有字绘本。大家都喜欢边读绘本,边指认上面的文字。

但恰恰相反,越是无字的绘本,越容易带动识字。

为什么这样讲?让我们想想如何讲这个故事。因为没有字,你肯定不能读;不能读怎么办,必须演,必须想象出一些台词。

比如故事的开头,我会说:“小朋友们好!我是鼠小弟。妈妈给我织了一件背心,好看吗?我出门遇到一只鸭子,鸭子很喜欢这件小背心。他说,‘鼠小弟,鼠小弟,我也想穿一下,你能给我穿一下吗?’”

我会马上问孩子:“鼠小弟,你愿意给他穿吗?假如他给你撑大了怎么办呢?”

在接下来的故事扮演中,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临时编出的台词。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这种参与式的对话。

那么,在这个故事中,孩子的大脑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他进入了故事,成为了故事的一员,他会想象人物的语言。

其次,他在熟悉故事的情节,在一次次重复中猜想下面发生了什么。

然后,他在模仿固定的语法,表达的语气。

最后,他会在扮演中体验和人分享的情绪。

如果你再给孩子一张纸,他就可以开始画他的故事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阅读的一个怪现象:喜欢反反复复地看一个绘本,反反复复求着你讲同一个故事。

为什么?

在我们眼里,这是同一个故事。但在孩子那里,每个故事每次读都不一样。他的大脑里会一次次地想到不同的情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气。故事越熟悉,他创造得越自然。就像我们总喜欢去同一家餐馆、同一家商店一样,因为熟悉了构造,才能更便捷地挑选出商品。

当这样的故事一次次上演之后,识字就成了简单的事。比如,鼠小弟系列讲了好几遍,如果你指着题目,告诉孩子,这就是鼠小弟,那么他马上就会毫不费力地记住了。

识字的多少不取决于记忆,取决于大脑中有多少可以和它联系的场景。要想让孩子识字,恰恰需要放弃识字本身,而是用大量的故事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形成背景。

这样一来,我就回答了低段阅读的原则:

一切从故事出发,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让每个孩子在故事中获得满足,获得认识世界的背景,获得语言的基础,获得识字的需求。

那么,挑选低段书籍就简单了:

绘本故事为先,儿童可以参与的书籍为先,儿童自身的兴趣为先。

儿童阅读的方法也有了:

制造参与性,与儿童自身联系起来。

阅读能提高语文成绩吗?

读书多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论他上课听还是不听,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另一种是,这些孩子多数都很难成为尖子生。这听上去很奇怪,但仔细分析,却有一定的道理。

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

《绿野仙踪》是一本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书,和中国的《西游记》类似。它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被飓风刮到了一个奇幻的国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旅行,最终回到家的故事。

这是一个典型的成长小说,它的叙事是按照希腊神话中“英雄的旅程”进行的。这个结构在《丑小鸭》《西游记》《哈利·波特》《射雕英雄传》等小说里都能找到。我们前一段时间做电影课程时,也用它分析过迪士尼电影《花木兰》。

我先带着孩子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构。然后布置了一个任务:如果你来写一本这样的小说,你会怎么写?

接下来的课堂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你首先要塑造一个角色。这个角色生长在什么环境?内心有一个怎样的愿望?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导致他离开现在的环境,开始探险?比如,花木兰的愿望是光宗耀祖,当匈奴入侵,她离开了家园。比如,孙悟空的愿望是长生不老,所以他离开了花果山。比如,多萝西内心不希望自己和叔叔婶婶一样,所以飓风出现。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会因为内心的愿望发现一个机会,然后故事就开始了。接下来,孩子们要选择同行者。我带他们分析故事里的伙伴。

在《西游记》里,唐僧象征信念,孙悟空象征能力,猪八戒象征本能,沙僧象征忠诚。在《哈利·波特》里,哈利代表使命,赫敏代表智慧,罗恩代表忠诚。《绿野仙踪》也是这样。这些伙伴其实都有角色分工,是内心世界的不同体现。

那么,我为什么举这本书作例子呢?

在这本书的教学中,我帮助孩子们提炼了一个故事的模型,帮他们整合出同类书籍的阅读经验。

在整合和提炼之前,孩子们是没有这种意识的。他们有大量的阅读经验,但需要转化。这个转化完成之前,他不能直接运用,因为他的认知背景处于混沌的状态。但是,如果有家长、老师点亮,协助一下,马上就能形成清晰的意识,迅速提升阅读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点亮”怎么办?这种状态是无用的吗?不是。他会形成背景,随着心智的成熟逐渐演变成具体的能力。

赫德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说(绘本)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孩子读书多,成绩也不差,却未必拔尖呢?成绩不差,是因为他识字、组词、阅读的能力已经形成,即使不听课,这些也足够。成绩不拔尖,是因为他的经验处于混沌状态,又往往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机械的练习。所以,暂时无法发挥。等这些孩子到了初中高中,他的文科成绩很容易呈现效果。

简单来说,阅读是滞后的,是内功,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能量。就像张无忌练了九阳神功,只有遇上乾坤大挪移,才能发挥作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多地陷入到了一种竞争状态,每个老师都需要马上拿出具体可用的成绩,否则就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大家都忙着应付眼前,却不能想着未来的作用。

如果说低段阅读是为了满足儿童的游戏愿望,让她了解这个世界。那么中段阅读应该指向更加广博的世界,不求精致,求混沌,求一知半解,求半懂不懂。遇上好的老师,好的课程,可以马上被点亮;如果没有,也一定不会浪费。

所以,中段阅读,一切从探索出发,找到儿童的兴趣点,拓宽知识面。

中段阅读的方法就是,寻找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相应的任务。

那么,这一阶段的选书标准也就出现了:

杂。多推荐,多尝试,不求所得,但求接触。

读经典,要摘抄好词好句吗?

最后,再简单谈下高段阅读的问题:读经典,要摘抄好词好句吗?或者说,读经典,读的究竟是什么?

高段孩子开始注重自我,他们开始追寻“我是谁”的问题。这个时候,阅读经典可以让他找到成长镜像,形成对自我生活的思考,形成与世界交往的原则。

比如《西游记》,读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成长史。孙悟空怎么成为了美猴王?是连呼三声“我进去,我进去,我进去”的担当,是别的猴子在争抢石碗石盆时他的安然不动,是领袖的气质。同样,学生可以思考,他真的能做齐天大圣吗?这个名号仅仅依靠能力就能获得吗?真假美猴王为什么一模一样?

它表面上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探讨做人行事的准则。

同样,读《小王子》,读的是驯养。对于小王子来说,天底下千千万万的玫瑰都不重要,唯有他浇灌过那一朵才有意义。因为他浇灌过她,为她捉过虫,所以,即使受她的怨艾,也必须沉默。人不就是这样吗?唯有投入到一件事中,才可以获得独一无二的热爱,即使磨难、即使痛苦,都无妨,因为它是你的,是你的选择。

高段的阅读是指向人格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这个时候,在兴趣上应该有所偏重,喜欢上某一类的书籍,并逐步往深处走,为以后的爱好建立根基。

概括来说:

低段是参与,是游戏;

中段是探索,是问题;

而高段的经典阅读指向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建立。

你会发现,它不是和语文学科匹配的,它是和人的发展匹配的。

同样,你也会发现,这些不是外界能够控制的,必须由孩子主动参与。家长要做的,是提供选择,提供协助,提供氛围,提供足够的话题,提供足够思考的背景。

其他的,交给孩子自己。

各个阶段推荐书目

最后,回到题目。

不缺书、不缺信息的时代,如何培养读书人?

答案,请按照人的成长方式寻找阅读路径,而不是按语文考试的方式

王云

南京赫贤小学部执行校长。全课程核心专家、全课程读本主要编创人之一,“梭梭草”公益阅读项目创始人。他是一位创新教育的不懈追求者,先后与新教育、全课程等教育团队的精英合作,共同打造过多项国内知名的小学课程系统。曾任北京丰台新教育中学初中语文课程负责人、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特聘课程专家、青岛中学小学课程负责人。

来源:南京赫贤

投稿请联系编辑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缺书不缺信息的时代,如何培养一个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