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图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长期腹泻,警惕炎症性肠病
TUhjnbcbe - 2021/5/22 12:07:00

病例

近半年来,郑老师反复出现左下腹痛、腹泻,大便每天3-5次,多为稀烂便,最近的大便中带有脓血。卫生站医生考虑为痢疾,让服抗生素治疗,但一周后病情无好转,大便次数也越来越多,每天达到8-10次之多,人也消瘦不少。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慢性肠炎,给她开了一些药,然而这些药并没有什么效果,腹泻依然如故。

为此,医院消化科就诊,医生怀疑她的腹泻并非痢疾与单纯的慢性肠炎所致,建议她进行结肠镜检查,2天后检查发现她的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黏膜广泛糜烂、溃疡、出血,并有许多的脓性分泌物附在肠黏膜表面。结肠镜检查结果证实了医生的判断,郑老师最终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

一、连续腹泻6周,警惕炎症性肠病“作怪”

很多人把“拉肚子”归咎于受凉、饮食不卫生等。可是有一种“拉肚子”却没有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可能是炎症性肠病在“作怪”。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与普通腹泻相比,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特征是长期慢性腹泻或反复黏液血便。如果腹泻持续6周、每天超过3次,伴腹痛、消瘦,特别是有肛周病变(肛周脓肿、肛痿)者,应警惕炎症性肠病的可能。

二、何谓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黏膜层的连续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

克罗恩病是美国病理学家克罗恩于年发现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为一种慢性肉芽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肠道炎症性症状与溃疡性结肠炎近似。

三、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怎么区分?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可连续向上延伸累及整个结肠(结肠包括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病变累及肠壁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

人体消化道管壁分为4层,从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黏膜层与食物接触,可称为消化道腔壁的表层或浅层。

如果把消化道管壁比作一道墙,溃疡性结肠炎是墙壁的“粉刷层”坏了,为消化道表层(黏膜层)慢性弥漫性炎症。肠壁深部肌层没有明显受累,溃疡一般不深,不会引起穿孔、瘘管或狭窄、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越接近肛门病变越重,其黏膜层的坏死渗出,表现为腹泻、血便或大便中出现像鼻涕一样的黏液。

克罗恩病则为全肠壁的病变,从黏膜层到肌层,也就是说“整个墙壁”都坏了,因此溃疡很深,容易穿透肠壁引起穿孔、瘘管、全肠壁增厚或疤痕形成,容易引起狭窄或梗阻。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回盲部,呈多发、节段性溃疡。

四、炎症性肠病误诊、漏诊较常见

近十几年来,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由于其病因不明且没有特异性表现,炎症性肠病诊断较为困难,误诊、漏诊情况较为常见。根据相关文献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漏诊率分别高达32.1%和60.9%。

由于炎症性肠病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不少患者甚至医生都把它解释为“慢性肠炎”。此外,克罗恩病患者如果发病于回肠末端还容易与阑尾炎混淆。一旦误诊,患者非但不能解决病痛,还会因为不必要的治疗让身体白白受罪。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与急性感染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结核、真菌性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药物性肠病、肠道寄生虫感染等疾病有相似的特征。

而克罗恩病主要与肠结核、肠道白塞病、淋巴瘤、阑尾炎等疾病有相似的特征。因此,临床上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必须要与这类疾病加以鉴别。

与常见的消化疾病不同,炎症性肠病一般采用“排他性”诊断,即必须在排除了其他因素(特别是感染)导致的肠道炎症以后,最后通过做结肠镜、病理活检才能确诊。

五、炎症性肠病虽无法治愈,但可有效控制

炎症性肠病的最大特点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一类疾病的病因不清楚,但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和免疫因素的相互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患者存在肠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免疫系统会把患者吃进去的食物、肠道中的细菌等误认为是外来物质,发起“无差别攻击”,血中的白细胞到消化道黏膜内去“战斗”,继而引发炎症,导致溃疡反复出现。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在夏季由于饮食习惯会加重症状。

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是克罗恩病,都属于终身会复发的慢性疾病,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虽不能完全治愈,但是通过长期科学正规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也就是说,炎症性肠病虽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患者的肠道黏膜炎症,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治疗方案的制定要结合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病情的分期等实行个体化治疗。以内科药物为主,主要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当出现肠梗阻、穿孔及肠道癌变等病发症时,则需要外科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饮食管理也是控制炎症性肠病进展的重要手段。患者饮食应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烹调多以烩、蒸、煮、炖为宜,禁用各种浓烈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大料、酒类等,避免对肠黏膜的刺激。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海鲜类食物,限制高纤维食物的摄入。炎症性肠病患者,还应有规律地补充多种维生素,患有回肠炎的患者不能从食物中得到足够的维生素B12;从而需要额外地补充维生素B12;如果患有营养不良或曾经做过肠道手术,则需要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3及多种矿物质很适合老年人。

同时,开展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有助于改善其病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期腹泻,警惕炎症性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