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分享
“另辟蹊径”之婴幼儿肛管会阴瘘
作者:李璐温艳婷单位:医院
简要病史
患儿,女,3月龄,入院前1月,患儿家属无意发现粪水样物自患儿会阴左侧一破溃口溢出,会阴及肛门处皮肤发红,无明显肿胀,未予重视。入院前1周患儿出现哭闹、烦躁,反复发热,会阴及肛门处皮肤出现明显红肿,破溃口处为甚,医院行抗炎治疗后(具体不详),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至我科检查。患儿出生以来,肛门排便、排气正常。
专科查体
会阴及肛周皮肤发红、肿胀、皮温稍高,截石位1点方向可见一直径约0.3cm类圆形破溃口,内可见粪水样物溢出(图1)。尿道及阴道无异常溢液。
图1,会阴处瘘管外口(←)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经会阴沿皮肤破溃口处扫查,见一宽约2mm、长约12mm的低回声管道,延伸至肛管黏膜层约12点方向(截石位),瘘管位于阴道后壁与肛管前壁之间,其内见含气样液体混杂回声流动至皮肤破溃口(图2、视频1);瘘管周围组织增厚、回声增强。肛管内外括约肌显示清晰,未见肛管狭窄、直肠盲端等。
图2瘘管与周围组织声像图。PS:耻骨联合,U:尿道,BLD:膀胱,V:阴道,R:直肠,F:瘘管,AN:肛管,←:含气样液体
视频1
患儿于5月龄复查,家长述期间破溃口处未出现流液及排气,经会阴超声示:瘘管内见低弱回声充填,腔隙内无液性或气样回声流动(图3),故未做进一步治疗;于1周岁复查,述破溃口处偶有排气,经会阴超声示:腹压增加时,瘘管内有气样强回声流动(图4、视频2)。
图3
图4
视频2
讨论
肛瘘多为化脓性感染所致,是肛管或直肠下段与会阴部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婴幼儿肛瘘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文献报道的主要包括婴幼儿因肛隐窝发育异常、免疫机能低、肛门括约肌较松弛及肛周皮肤不洁等因素,损伤肛管黏膜,从而形成肛瘘[1]。多发生于3岁以内,且男性患儿占90%以上[2]。此外,婴幼儿发现肛瘘时,要注意排除有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及肠道疾病,如肛门闭锁、炎症性肠病、巨结肠等。
婴幼儿肛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大多数肛瘘病变浅表[3],外口常见于肛门两侧3点与9点方向[4]。声像图多表现为肛瘘腔内显示为弱、无回声,部分可见气体强回声,内口显示为肛管黏膜的回声中断、隆起或凹陷,瘘管壁显示低回声、强回声、低回声及混合型,这与脓肿迁延时间较长、部分软组织机化、纤维组织增生有关[3]。由于腔内探头直径的限制,肛管内超声不宜在婴幼儿期开展,部分研究应用直径12mm的探头用于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5],对于内口显示不清的患者,我科采用生理盐水经肛门灌注,能较好显示瘘管走行方向、腔隙宽度和深度的显示,且减少患儿痛苦,提高检查成功率及准确性。(图5)。
图5:7岁患儿低位肛瘘。I:内口,E:外口,*:生理盐水
婴幼儿肛瘘有自愈的倾向[6],但本例患儿经过较长的保守治疗后,病情出现反复,在愈合过程中瘘管外口间断出现漏粪、排气,可行手术治疗,避免感染加重。经会阴行婴幼儿肛瘘检查,无痛苦、经济方便、无辐射性,能准确有效地定位内、外口位置及数量、瘘管走行以及瘘管周围病变情况,为肛瘘手术治疗提供进行较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并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强,陆金根,梁宏涛.婴幼儿肛周脓肿及肛瘘诊治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15(16):34-37.
[2]EZERSS,OGUZKURTP,INCEE,etal.Perianalabscessandfistula-in-anoinchildren:Aetiology,managementand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