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克罗恩病是全新的疾病,以前的中医没有见识过本病
国外有首例克罗恩病报告才90多年,西方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总共才多年。国内从第1例报告至今也不过30多年。就国内来说,因为克罗恩病有显著的特点,在外科手术时能见到其特殊的表现,如之前有本病的话,早就应该报告了,而不至于到年国内才有报告。所以,我认为,克罗恩病是新出现的疾病,至少是以前发病率极极低而被忽视的疾病。
世界上的疾病谱一直在缓慢地变化,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病*性肝炎、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新疾病,还有前年新发现的新冠肺炎。同时,以前较少见的疾病,现在成了常见病。比如,藏毛窦以前很少,现在却经常见到;不明原因的肛门直肠痛每次门诊都能见到,而以前几乎见不到。另一方面,有些疾病已经绝迹或正在消失,比如天花、蛔虫病。
导致疾病谱发生变化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因素是环境的变化。目前的研究也证实,克罗恩病的发生与环境有关,因此存在着出现克罗恩病作为新疾病出现的基础。
因为克罗恩病是新疾病,所以古医籍中没有提及和记载也是正常的。这也是在古代医籍中,找不到象是克罗恩病的记载的原因。
五、认识克罗恩病是中医的新任务
1、如何借鉴既有的知识和经验
中医学有二个最显著的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疾病有二个手段,一辨证治疗,就是将通过“望、问、闻、切”收集到的疾病的信息,然后分析、归纳,找到其本质特点、病位等(中医称病机),采用相应的(或说有效验的)方、药进行治疗。这种治疗的重点在整体,是围绕着“人”的特点进行的,因为人体的生理、疾病的病理有其规律性(或共性),治疗的目的是让人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平衡。
中医对疾病的另一个手段叫辨病治疗,重点在局部或疾病,是围绕着“病”进行的。多用于特定因素导致的病比如骨折,外伤,有自身特点的疾病如甲状腺腺瘤、混合痔、肛瘘等。治疗针对的是局部或疾病本身,或疾病的个性。
克罗恩病很有“个性”,如,在全消化道均可发生,但以胃和小肠为主;病变有节段性特点;炎症涉及肠壁全层,容易成瘘;容易导致消化道狭窄;顽固难治。等等,均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疾病。中医对于这些“个性”,以前没有见识过,所以没有对其个性的知识可借鉴。
可以借鉴的是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知识和经验,如克罗恩病有腹痛、肠痈、腹泻、下痢、肠瘘、肛周脓肿、肛漏等症状,可以借鉴的是中医对“腹痛”、”肠痈”、“久痢”、“肛漏“、“便血”等病症的知识和经验。
2、对中医古籍中与克罗恩病相关记载的评价
目前的论著中引用的与克罗恩病有关的中医古籍的记载,主要有以下一些。
中医关于腹痛,常引用的医籍记载有:
《素问·举痛论》言“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云:“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关于肠痈,常引用的医籍记载有:
《灵枢·上膈篇》云“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
《素问·厥论篇》“少阳厥逆,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提出:“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又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脓已成”。
《诸病源候论·肠痈候》曰:“肠痈者,由寒湿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
《圣济总录·肠痈》载:“肠痈由恚怒不节,忧思过甚,肠胃虚弱,寒温不调……”
《外科正宗》云“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外科正宗·肠痈论》谓:“初起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六脉微缓,不作寒热者轻。已成小腹肿而坚硬,小便数而不利,六脉洪数者险。已溃时时下脓,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溃后脓腥臭秽,或流败水浊瘀,虚热更增不食者死”;“脓从脐出,腹胀不除,饮食减少,面白神劳,此皆气血俱虚,……误作胀病治之,以致*攻内脏,肠胃受伤;或致阴器攻烂,腐靥黑斑,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腹连阴痛。”其中“阴器攻烂,腐靥黑斑,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腹连阴痛”,符合坏死性筋膜炎的表现。
《外科正宗》卷三有云:“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外科正宗·肠痈论》中记载:“肠痈……或致阴器攻烂,腐黑斑,色败无脓,每流污水”
《医宗金鉴》云:“大小肠痈因湿热,气滞瘀血注肠中。”注云:“此二证俱由湿热气滞,凝结而成。或努力瘀血,或产后败瘀蓄积,流注于大肠、小肠之中。初起发热恶风自汗,身皮甲错,关元、天枢二穴隐痛微肿,按之腹内急痛,大肠痈多大便坠肿,小肠痈多小水涩滞,脉俱迟紧,此时痈脓未成,宜大*汤下之;瘀血利尽,若小水闭涩,仍宜大*汤加琥珀末、木通利之自效,若痈成日久不溃,身皮甲错,内无积聚,腹急腹痛,身无热而脉数者,系肠内阴冷,不能为脓,宜薏苡附子散主之;若脉见洪数,肚脐高突,腹痛胀满不食,动转侧身则有水声,便淋刺痛者,痈脓已成,宜薏苡汤主之;腹濡而痛,少腹急胀,时时下脓者,*未解也,宜丹皮汤治之;如脓从脐出,腹胀不除,饮食减少,面白神劳,此属气血俱虚,宜八珍汤加牡丹皮、肉桂、*耆、五味子敛而补之。患者转身动作,宜徐缓而勿惊,慎之。如耽延日久,因循失治,以致*攻内藏,腹痛牵阴,肠胃受伤,或致阴器紫黑腐烂,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衾帏多臭,烦躁不止,身热缢干,俱属逆证。”
《疡科心得集·肠痈论》云:“夫大肠生痈者,或其人平素醇酒炙煿,湿热郁蒸,相搏受伤,肺气不能宣降,致湿热下注,壅遏气血而发。”
关于腹泻,常引用的医籍记载有: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起居不时者……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露之义,时时溏泄,或作劳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
《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景岳全书·泄泻》言:“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外科理例》谓:“天枢隐隐痛,大肠疽;其上肉微起,大肠痈”。
《医林改错·上卷》载:“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
《临证指南医案》言:“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
《经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关于下痢,常引用的医籍记载有:
《诸病源候论·卷十七》指出“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
《医宗必读·痢疾》云:“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医学三字经》云:“湿热伤、赤白痢。”
《张氏医通》卷七提及阴虚痢云:“发热烦渴,脐下急痛,至夜转剧而恶食,或下鲜血者,便属阴虚,急宜救热存阴为主。如驻车丸……等方选用。”
关于肛痈,常引用的医籍记载有:
《医门初要·卷中》:“肛门四周红肿作痛……一处脓出者为肛痈。”
现在论著在引用古医籍文献时,说中医对克罗恩病早就有认识。
我认为,单纯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是无法确定该段文字描述的病症就是克罗恩病的。这些文献中的认识是古人的经验积累,虽然,这些认识对我们认识病机、治疗有所启发、可以借鉴,但并不是对克罗恩病的确切知识,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
3、对目前有关认识的评价
目前国内中医界,对克罗恩病的一般认识为:病因为外感时邪、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禀赋不足等,多属本虚标实证,虚实夹杂是其基本病理特点,本虚责之脾、肾气虚或阳虚,脾虚是发病内在原因;标实责之湿热壅滞、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湿、热、瘀、滞不仅是发病的重要病理产物,也是疾病加重因素,诸邪互为因果,病情反复发作。提出克罗恩病的五个证型为湿热蕴结证、寒湿困脾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及脾胃虚寒证。
这些认识几乎集中了国内相关权威人士的智慧,中规中矩,没有毛病。目前的认识仅限于辨证施治,缺乏辨病。而辨病对于特殊性质的疾病,对于疗效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如以疗效来评价的话,这些认识还未触及克罗恩病的本质。
从发表的中医论著来看,几乎没有中医名家亲自撰写的文章,大多数的文章出自学生辈之手。绝大多数文章走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向,采用的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加西医药治疗的模式。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并不多,多出自于介绍老中医经验的文章。
国医大师王琦提出“脾胃外感”论治克罗恩病等。强调脾胃病多具有明确外感史,认为外邪为克罗恩病发病之标,治疗脾胃病重视祛邪。
李佃贵等提出从“浊*”来认识克罗恩病。认为,在克罗恩病的发病中,脾胃本虚、浊*内蕴肠腑是其病机的关键。浊*滞于脾胃,积于肠腑,与气血胶结为患,脂膜血络受损致肿胀、溃烂而成本病。阻滞肠道气机而致腹痛;湿热下注而致泄泻;浊*内蕴而致肛痈、肠瘘等;病久渐成“积聚”;预后欠佳,即“五脏之病,穷必归肾”。认为浊*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在在克罗恩病发病过程中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沈继泽教授认为本病之成主要责之于脾,累及他脏(为病之本),随之痰、湿、瘀、滞等致病因素而生(为病之标)。故本病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因证候多变,须辨证论治。治疗本病时,她常用“左金丸”的用药。川连、淡吴萸之用量多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夏季、瘦人川连常重用,淡吴萸常轻用;冬季、肥人川连常轻用,淡吴萸常重用;对于欧美等国患者二药均宜重用。曾治一例德国克罗恩病患者,男,28岁,其川连、淡吴萸用量渐增至川连28g、淡吴萸17g时方才见效。她还常随证配伍灵活应用“桂枝”一药。
4、认识克罗恩病本质特点的探索任重道远
历史上医学上更多疾病的攻克,都是人们在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中得到突破的。对于克罗恩病也是一样,只有探索的人多了,尝试多了,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找到中医药治疗克罗恩病的“钥匙“。
尽管目前已经见到有一些触及克罗恩病特点或个性的文章,但数量很少。就我的了解,目前用中医思维探索克罗恩病诊疗的人非常之少。在目前的形势下,走这条路注定很艰难,但对于发展中医的意义很大。
大部分人走的是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探索的是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的方法。这样的道路,可能是现实的,或者是实用的,个人也更有“获益”,但对于中医治疗克罗恩病水平的提高,可能并没有多大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