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外科在中医执业的考试中,平均执业占50分左右,助理占25分左右,中医外科内容相对简单,考察重点在疾病的诊断和外治法,这也是不同于内、妇、儿的特点。重点章节有疮疡、皮肤病和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致病:以“热*”、火*”最为常见
以“热*”、火*”最为常见
外来伤害致病: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寒冻、金刃竹木创伤
感受特殊之*致病:虫*、蛇*、疯犬*、药*、食物*、疫*以及无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情志内伤致病
饮食不节致病
劳伤虚损致病
痰饮瘀血致病
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阴阳辨证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焮热
凉或不热(灼热感)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坦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拒按
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病程较短
病程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
舌红苔*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2、部位辨证
发于上部
风温、风热
发于中部
气郁、火郁
发于下部
寒湿、湿热
3、经络辨证
手足阳明经
多气多血之经
手足太阳、厥阴经
多血少气之经
手足少阳、太阴
多气少血之经
4、局部辨证
辨肿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泡,破流*水,浸淫皮肤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或随喜怒消长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短,色初暗褐--青紫--变*--消退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辨痛
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辨痒
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牛皮癣、白庀、瘾疹)
湿胜
浸淫四窜,*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急性湿疮、脓疱疮)
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只发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接触性皮炎)。
虫淫
浸淫蔓延,*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手足癣、疥疮等)
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牛皮癣、慢性湿疮)。
肿疡作痒
见于*势炽盛,病变发展,或*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溃疡作痒
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
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
*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辨脓
脓是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疮疡出脓是正气载*外出的现象。
确认成脓的方法
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部位深浅
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
形质、色泽和气味
辨溃疡
溃疡色泽
阳证溃疡、阴证溃疡
溃疡形态
化脓性
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压迫性
皮肤暗紫--变黑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
疮痨性
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
岩性
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溃疡底部可见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
梅*性
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1、内治法
消法
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证: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外出,以免*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证: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补托法用于正虚*盛;透托法用于*气虽盛而正气未衰
补法
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后期
2、外治法
膏药
阳证疮疡
太乙膏、千捶膏---肿疡、溃疡通用方
阴证疮疡未溃
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
具有腐蚀性,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油膏
疮疡阳证
金*膏、玉露膏
半阴半阳证
冲和膏
阴证
回阳玉龙膏
溃疡期可选用生肌玉红骨、红油膏、生肌白玉膏
箍围药
适应证:外疡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阳证疮疡
金*散、玉露散
半阴半阳证
冲和膏
阴证
回阳玉龙膏
调制
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
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
阴证多用醋、酒调敷
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清凉解*,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疖效果较好。
掺药
消散药
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提脓去腐药
适用于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之际
主要是升丹,常用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丹
不含升丹的:黑虎丹,用于升丹过敏者
腐蚀药与平胬药
又称追蚀药,腐蚀组织,使不正常的组织得以腐蚀枯落。如白降丹
祛腐生肌药
适用于阴证溃疡,腐肉难脱,新肉不长者。如回阳玉龙散
生肌收口药
用于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如生肌散、八宝丹
止血药
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
清热收涩药
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酊剂
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
洗剂
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酒渣鼻和粉刺等
切开法
适应证
一切外疡,确已成脓者
切口选择
选择有利时机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
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
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自然纹理切开
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操作方法
右手握刀,刀锋向外,拇食两指夹住刀口要进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1/3处,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刃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
砭镰法
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或黏膜,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下肢丹*、红丝疔等
挑治法
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三棱针挑破皮肤、皮下组织,挑断部分皮内纤维
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脱肛、肛门瘙痒、颈部多发性疖肿等
挂线法
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
形成瘘管或窦道者
结扎法
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
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
引流法
脓肿切开或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邪扩散,促使溃疡愈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