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当中经常看到演着穿着长衫,举着幌子,摇着铃铛,印象特别深刻,老辈子称之谓走方郎中。那个铃当,真正走方郎中所揺的叫“虎撑”,也有叫“虎衔”、“虎刺”、“串铃”。《韵鹤轩杂著》: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医家所摇铜铁圈,曰“虎撑”。
说起走方郎中,鼻祖是扁鹊,华佗。
扁鹊(前—前),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走方郎中因此称扁鹊为鼻祖!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因他走四方行医,所以华佗也被走访郎中称为祖师爷!
虎撑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虎撑,清代赵学敏《串雅内外篇.绪论》:“乃始于李次口。次口走医也,常行深山,有虎啮刺于口,求李拔之。次口置此器于虎口,为拔其刺,后其术大行,名闻江湖。祖其术者率持以为识,即名虎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虎》也提到李次口,“猎人李次口云:热刺虎之心血饮之,能壮神志”。李次口是走方医还是猎人,抑或两种身份集于一身?这些都难以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与民间传说孙思邈“虎口拔骨刺”一样,“虎撑”就是那只在虎口里撑过的铜圈演变改造来的。
走方郎中因为现代法律规定属于非法行医,正规医生演变偷偷走穴了,已经不属于历史意义上的走方郎中了。我小时候记得还有走方郎中,那大概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走方郎中,是治牙痛,还给孩子抓牙虫子。他们挑着两个箱子,到了村里就喊治牙痛,捉牙虫子。我记得母亲还给我花了一块钱,抓了几个虫子,后来人们说这是棉花虫子,被骗了。
其实历史走方郎中有很好疗效的,治病跟传统中医大夫不一样,他们因为到处游走,必须要求疗效立竿见影,所以必须当场有效或者三五日治愈为特点。
赵学敏曾经总结说
走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
走医有四验,以坚信流俗∶一取牙;二点痣;三去翳;四捉虫。四者皆凭药力。手法有四要∶用针要知补泻;推拿要识虚实;揉拉在缓而不痛;钳取在速而不乱。志欲敖,礼欲恭,语欲大,心欲小。持此勿失,遂踞上流。
赵学敏举例曰:“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亦视其人之亦善用期术否也可。”其中包含两个典故,一是宋代欧阳修患“水泻”,当时名医均不能治,夫人从江湖医生中买了一贴药而治愈,其实就是一味车前子。二是宋徽宗时,有宠妃患咳嗽久治不愈,御医李防御视其为疑难之症,无从下药,正忧愁之时,户外有“走方医”叫卖咳嗽药,于是买了给宠妃服用,药到病除,为此李防御获得重赏。所以说,民间医生的单、验方药之奇特疗效是所谓的“国医”(医生正规*)无法达到的,故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法。清代也有很多民间医生因医术而远近闻名,赵氏曰:“有宗子柏云者,挟是术遍游南北,远近震其名,今且老矣。”可能这也是赵学敏对民间医药重视的原因,故广泛收集民间医药编成《串雅》一书。
“走方医”之“便”,便在组方药物简单,且以常用药为多,可以随时取用。《串雅内外编》中的制剂组成药物大部分在3~4味药之内(尽管有些处方药物组成味数很多),如《内编》卷一“截药”总治门第一方“*鹤丹”只有香附、*连两味药组成,治外感、气病、痰病。第二方“青囊丸”由香附、乌药两味药而成,治头痛、痰病、血病。《内编》卷3和卷4收载了大量的“单方”,数量达首,单方在取药和使用上比复方则更为简便。
“走方医”与“国医”比较,常缺乏理论性,处方用药针对性强,常常是一方对一症或一病,也有一些为“总治”方,可以治一类疾病,如截药总治门“普济丹”(制大*、生大*、僵蚕、生姜制丸)用治一切瘟疫时气,恶寒发热,昏迷头痛等症。“发汗散”专治一切感冒风寒。无论是治一种症症或一类病症都十分明确,均针对性强,医者不需要懂得深奥的医学理论就能给患者治疗,这也是民间医药得以传播和流传于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内服方法比较而言,外治方法则更多,《内编》中除“截药”之“总治门”有通治一切痈疽疮*的神仙大乙膏外贴外,并列有“外治门”,均是外治方,其中验方的数量超过“内治门”。此外,“截药”之“杂治门”也有许多外治方,再加上“单方”又有“外治门”,所以书中有大量的外用方法,如《外编》卷2有载:敷涂、烧熏、卧蒸、浸洗、滴鼻、坐药、塞肛等。
敷涂:治小儿赤眼,用*连为末,水调,敷脚心。治收阴症伤寒,用鸡子放脐眼内,一时一换,四、五换即愈矣,阴气尽收于内。止自汗,郁金末,卧时调涂乳上。
烧熏:治咳嗽熏法,用熏*一两。以蜡纸条卷作筒十枚,烧烟,吸烟取吐止。一日一熏。治喉闭,竹纸渗巴豆令满,作纸捻点灯,旋之以烟熏喉间,即吐恶血而消。
卧蒸:治发汗汗不出,烧地令热,去火,以水少洒之,布干桃叶于上,厚二三寸,安席叶上卧,温覆得大汗。
浸洗:治小儿咳嗽,用生姜四两煎浓汤,沐浴即愈;用凤眼草,烧灰淋水洗,有明目之效。治痘疮数日陷顶,用水杨枝叶,流水一大釜煎汤,温浴之。
滴鼻:治牙痛,用萝卜子十四粒研末,以人乳和之,左痛点右鼻,右痛点左鼻。头痛,生萝卜取自然汁,入生龙脑调匀,昂头,使人滴鼻孔,右痛灌右,右痛灌左,俱痛并灌之。
坐药:治痔疮,乳香、没药、龙骨等研为末,以绢盛之,每日坐,不必洗。
塞肛:治大便闭结,沧盐三钱,屋檐烂草节七个,为末,每用一钱,竹筒吸入肛内一寸,即通。
总之,《串雅内外编》反映了走方郎中民间医药的学术特点和应用特色,是研究民间医药组方规律、主治病症和使用方法的重要文献。书中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特色明显,对之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挖掘其中精华内容,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最后介绍我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