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作病检,遵医嘱进行复查。
大肠息肉摘除后是否会再长?
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很容易复发,而且复发时发生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一个对近万名大肠息肉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大约有50%的大肠息肉患者在术后4年内出现了息肉复发。
肠道腺瘤性息肉复发过程很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
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术,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所以说,如果您得了一次大肠息肉,那就意味着您再次得大肠息肉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大肠息肉术后有复发的可能,而大肠息肉通常无任何症状,如果等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变成了大肠癌,为时已晚。所以,曾经有大肠息肉病史者,一定要定期复查大肠镜检查。
为什么大肠息肉术后容易复发?
肠镜下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但息肉的残端可能会复发再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达10%~35%!
为期两年的一项监测发现:
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
术后第一年再发生息肉的危险性是正常同龄人的16倍,直到4-6年后才与一般人群相似;
复发瘤切除后,再次复发者仍占1/3,尤其是直径大于2cm息肉的复发率更高。
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高可能还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明确,手术只是去除了息肉,并未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复发;
大肠镜检查时,大肠息肉的漏诊率高。
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粘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大肠息肉可能是第一次遗留下来的。
肠息肉切除后多长时间复查比较合适?
因为大肠息肉术后容易复发,所以应定期行肠镜+病理复查。复查的频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大肠镜。
多个良性大肠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病人可1~2年随访1次。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人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
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
若发现癌变的息肉,切除后应进行更加密切的复查。
专家介绍
EXPERTINTRODUCTION肛肠二科王书奇主任简介
王书奇,副主任医师,肛肠二科主任,从事外科、肛肠科30多年,现为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主攻方向: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顽固性便秘的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治疗,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型切除吻合术治疗环型混合痔(PPH),慢性溃疡性结肠直肠炎的综合手术,手术治疗便秘和排便困难如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肥厚、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直肠黏膜内脱垂、骶直分离、盆底痉挛、盆底肌松弛综合症等,低位直肠癌各式保留肛门手术。
肖利*副主任中医师简介
肖利*,副主任中医师,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市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0年来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技术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肛肠科常见疾病、多发病,包括:肛瘘、痔疮、便秘、排便困难、直肠肿瘤的手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12篇,医院十佳青年医师称号。
主任:王书奇
肖利*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