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
——I——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主要由胸部疾病所致,少数由其他疾病引起。胸痛的程度因个体痛阈的差异而不同,与疾病病情轻重程度不完全一致。
引起胸痛的原因主要为胸部疾病。常见的有
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流行性肌炎、助骨骨折、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
2、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狭窄、急性心包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肺梗死、肺动脉高压等。
3、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血胸、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等。
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气肿、纵隔肿瘤等。
5、其他:过度通气综合征、痛风、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裂孔疝、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死以及神经症等。
各种化学、物理因素及刺激因子均可刺激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产生痛觉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引起胸痛。胸部感觉神经纤维有:①肋间神经感觉纤维;②支配主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③支配气管与支气管的迷走神经纤维;④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另外,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称放射痛或牵涉痛。其原因是内脏病变与相应区域体表的传人神经进入脊髓同一节段并在后角发生联系,故来自内脏的感觉冲动可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如心绞痛时除了出现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外,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左颈、左侧面颊部。
1、发病年龄青壮年胸痛多考虑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40岁以上则须注意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支气管肺癌。
2、胸痛部位大部分疾病引起的胸痛常有一定部位。例如胸壁疾病所致的胸痛常固定在病变部位,且局部有压痛,若为胸壁皮肤的炎症性病变,局部可有红、肿、热、痛表现;带状疱疹所致胸痛,可见成簇的水疱沿一侧助间神经分布伴剧痛,且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肋软骨炎引起胸痛,常在第一、二肋软骨处见单个或多个隆起,局部有压痛、但无红肿表现;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可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甚至达无名指与小指,也可放射于左颈或面颊部,误认为牙痛;夹层动脉瘤引起疼痛多位于胸背部,向下放射至下腹、腰部与两侧腹股沟和下肢;胸膜炎引起的疼痛多在胸侧部;食管及纵隔病变引起的胸痛多在胸骨后;肝胆疾病及膈下脓肿引起的胸痛多在右下胸,侵犯膈肌中心部时疼痛放射至右肩部;肺尖部肺癌(肺上沟癌、Pancoast癌)引起疼痛多以肩部、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
3、胸痛性质:胸痛的程度可呈剧烈、轻微和隐痛。胸痛的性质可有多种多样。例如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灼热样剧痛;食管炎多呈烧灼痛。肋间神经痛为阵发性灼痛或刺痛;心绞痛呈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感,心肌梗死则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气胸在发病初期有撕裂样疼痛。胸膜炎常呈隐痛、钝痛和刺痛;夹层动脉瘤常呈突然发生胸背部撕裂样剧痛或锥痛;肺梗死亦可突然发生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与发绀。
4、疼痛持续时间: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的疼痛为阵发性,炎症、肿瘤、栓塞或梗死所致疼痛呈持续性。如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持续数分钟),而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很长(数小时或更长)且不易缓解。
5、影响疼痛因素:主要为疼痛发生的诱因、加重与缓解的因素。例如心绞痛发作可在劳力或精神紧张时诱发,休息后或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后于数分钟内缓解,而对心肌梗死所致疼痛则服上药效果较差。食管疾病多在进食时发作或加剧,服用抗酸剂和促动力药物可减轻或消失。胸膜炎及心包炎的胸痛可因咳嗽或用力呼吸而加剧。
心悸
——will——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亦可有心悸。
心悸的病因很多,除心脏本身病变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心悸,还有生理性和功能性心悸。
1、心脏搏动增强
心脏搏动增强引起的心悸,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1)生理性
1)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时。
2)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
3)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麻*碱、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片等
4)妊娠。
(2)病理性
1)心室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引起的左心室肥大,心脏收缩力增强。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回流量增多,增加心脏的负荷量,导致心室肥大,也可引起心悸。此外脚气性心脏病,因维生素B?缺乏,周围小动脉扩张,阻力降低,回心血流增多,心脏工作量增加,也可出现心悸。
2)其他疾病: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于基础代谢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率加快、搏动增强。②贫血:贫血时血液携氧量减少,器官及组织缺氧,机体为保证氧的供应,通过增加心率,提高心排血量来代偿,心率加快导致心悸。以急性失血时心悸为明显。③发热:此时基础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也可引起心悸。④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心率加快、搏动增强,也可发生心悸。
2、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过缓或其他心律失常,均可出现心悸
(1)心动过速;各种原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均可发生
(2)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心搏强而有力,引起心悸。
(3)其他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或颤动等,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则或有一段间歇,使病人感到心悸,甚至有停跳感觉。
3、心力衰竭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均可以出现心悸
4、心脏神经官能症
由自主神经功能素乱所引起,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除心悸外尚常有心率加快、心前区或心尖部隐痛,以及疲乏、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且在焦虑、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5、β-受体亢进综合征
也与自主神经功能素乱有关,易在紧张时发生,其表现除心悸、心动过速、胸闷、头晕外还可有心电图的一些改变,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轻度ST段下移及T波平坦或倒置,易与心脏器质性病变相混淆。采用普萘洛尔(心得安)试验可以鉴别。β-受体亢进综合征,在应用普萘洛尔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正常,显示其改变为功能性。
6、更年期综合征
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系列内分泌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心悸也是其中一个症状。
7、其他
胸腔大量积液、高原病、胆心综合征等,也可出现心悸。
心悸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的基础,常与心率、心律、心肌收缩力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1、血流动力学改变
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室肥大,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出量增加,心脏搏动增强产生心悸。某些疾病因代谢增强或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致心率加快,心脏搏动增强而引起心悸。
2、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时,由于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量减少,收缩期心室内压力上升速率增快,使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而产生心悸。心动过缓时,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量增加,心肌收缩力代偿性增强而导致心悸。期前收缩时,于一个较长的间歇之后的心室收缩,强而有力,引起心悸,加之提前的心脏搏动距前一次心脏搏动间歇较短,似连续心跳,也会感到心悸
3、神经体液调节
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引起心悸;再者,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肾血流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心肌收缩力增强引起心悸。
4、神经精神因素心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心悸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素乱而引起,在焦虑、紧张、情绪激动及注意力集中时更易出现。
恶心与呕吐
——always——
恶心、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一般恶心后随之呕吐,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二者均为复杂的反射动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引起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很多,按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下列几类
1、反射性呕吐
(1)咽部受到刺激:如吸烟、剧咳、鼻咽部炎症或溢脓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3)肠道疾病:急性阑尾炎、各型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4)肝胆胰疾病:急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急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等。
(5)腹膜及肠系膜疾病:如急性腹膜炎。
(6)其他疾病:肾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青光眼、屈光不正等亦可出现恶心、呕吐。
2、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
1)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
2)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及偏头痛等。
3)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4)癞病,特别是持续状态。
(2)全身性疾病: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甲状腺危象、甲状旁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糖、低钠血症及早孕均可引起呕吐。
(3)药物:某些抗生素、抗癌药、洋地*、吗啡等可因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呕吐。
(4)中*:乙醇、重金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鼠药等中*均可引起呕吐。
(5)精神因素:胃神经官能症、意症、神经性厌食等。
3、前庭障碍性呕吐
凡呕吐伴有听力障碍、眩晕等症状者,需考虑前庭障碍性呕吐。常见疾病有迷路炎,是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梅尼埃病,为突发性的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晕动病,一般在航空、乘船和乘车时发生。
呕吐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其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与呕吐。恶心时胃张力和蠕动减弱,十二指肠张力增强,可伴或不伴有十二指肠液反流;干呕时胃上部放松而胃窦部短暂收缩;呕吐时胃窦部持续收缩,贲门开放,腹肌收缩,腹压增加,迫使胃内容物急速而猛烈地向上反流,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呕吐与反食不同,后者是指无恶心呕吐动作而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溢出体外。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它有两个功能不同的机构,一是神经反射中枢,即呕吐中枢,位于廷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部,接受来自消化道、大脑皮质、内耳前庭、冠状动脉以及化学感受器触发带的传入冲动,直接支配呕吐动作;二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带,位于延髓第四脑室的底面,接受各种外来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如阿扑吗啡、洋地*、依米丁等)及内生代谢产物(如感染、酮中*、尿*症等)的刺激,并由此引发出神经冲动,传至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1、呕吐的时间
育龄妇女晨起呕吐见于早期妊娠,亦可见于尿*症、慢性酒精中*或功能消化不良;鼻窦炎病人因起床后脓液经鼻后孔流出刺激咽部,亦可致晨起恶心、干呕。晚上或夜间呕吐见于幽门梗阻。
2、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幽门管溃疡或精神性呕吐;餐后1小时以上呕吐称延迟性呕吐,提示胃张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呕吐物可有隔夜宿食;餐后近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中*所致。
3、呕吐的特点
进食后立刻呕吐,恶心很轻或缺如,吐后又可进食,长期反复发作而营养状态不受影响,多为神经官能性呕吐。喷射状呕吐多为颅内高压性疾病。
4、呕吐物的性质
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带粪臭味提示低位小肠梗阻;不含胆汁说明梗阻平面多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含多量胆汁提示在此平面以下;含有大量酸性液体者多有胃泌素瘤或十二指肠渍疡,无酸味者可能为贲门狭窄或贲门失弛缓症。上消化道出血常呈咖啡色样呕吐物。
呕血
——believe——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病因
1、消化系统疾病
(1)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ory-Weis综合征)、食管损伤等。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食管异物戳穿主动脉均可造成大量呕血,并危及生命。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消化性溃疡,其次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胃泌素瘤恒径动脉综合征等。其他少见疾病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息肉、胃黏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憩室炎、结核、克罗恩病等。
(3)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胆道结石、胆道蝈虫、胆囊癌、胆管癌及壶腹癌出血均可引起大量血液流人十二指肠导致呕血。此外,还有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合并脓肿破溃;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纵隔肿瘤破入食管等
3、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霍奇金淋巴瘤、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如应用抗凝药过量)等
(2)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暴发型肝炎、败血症等
(3)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上消化道
(4)其他:尿*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功能衰竭等
如上所述,呕血的原因甚多,但以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其次为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为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因此考虑呕血的病因时,应首先考虑上述四种疾病。当病因未明时,也应考虑一些少见疾病,如平滑肌瘤、血管畸形、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1、呕血与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和恶心,随后呕吐血性胃内容物。其颜色视出血量的多少、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出血部位不同而异。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出血位于食管则血色鲜红或为暗红色,常混有凝血块;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形成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10%以下时,病人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10%~20%时,可有头晕、无力等症状,多无血压、脉搏等变化;出血量达循环血量的20%以上时,则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若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则有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3、血液学改变
出血早期可无明显血液学改变,出血3~4小时以后由于组织液的渗出及输液等情况,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逐渐降低。
4、其他
大量呕血可出现氮质血症、发热等表现。
便血
——you——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
引起便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下列疾病
1、下消化道疾病
(1)小肠疾病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Crohn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瘤、空肠憩室炎或溃疡、Meckel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等
(2)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等
(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肛管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直肠癌痔、肛裂、肛痿等
(4)血管病变: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畸形、血管退行性变、缺血性肠炎、痔等。
2、上消化道疾病
见本篇第十二节,视出血量与速度的不同,可表现为便血或黑便。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的肝脏疾病、尿*症、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便血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慢性少量出血及间歇性出血。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异。如出血量多、速度快则呈鲜红色;若出血量小、速度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可为暗红色。粪便可全为血液或混合有粪便,也可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肛门滴血。消化道出血每日在5-10ml以内者,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需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称为隐血便。一般的隐血试验虽敏感性高,但有一定假阳性,使用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检测,可以避免其假阳性。
参考九版诊断学教材。希望大家仔细体会这些知识点。
我是保哥的小锤子,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