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数据显示
超过50%的人患有肛肠疾病
意味着每2人中就有1人有“出口问题”
其中,肛瘘便是每年秋冬季节高发的肛肠疾病。什么是肛瘘?该如何预防?医院专家为你解答。
肛瘘是什么?
肛瘘是与痔疮齐名的常见肛周疾病,全称是肛门直肠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形成的不正常通道,中医也称之为“肛漏”。肛瘘的三大典型症状是流脓、疼痛及瘙痒。
肛瘘被称作是良性疾病中的肛门“第一杀手”。少部分病例会因瘘致残,甚至因瘘致死。超过10年病史,癌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哪些人容易中招?
肛周脓肿是导致肛瘘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粪便滞留肛隐窝,引起肛腺炎,导致肛周脓肿,如果不予以重视的话,待肛周脓肿破溃后,脓液排出,脓腔逐渐缩小,外部破溃口和切口也缩小,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由此形成肛瘘。
20-40岁的青壮年是肛瘘的高发人群。其中,男性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男女比例大约为5:1。高寒地带患病比例更大,因为生活在高寒地带的人往往喜好饮酒来御寒,吃高热量食物,加上冬季室内温度高,环境燥热,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肛瘘。
有数据统计,我国肛瘘患者占人口总数的3-5%。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肛瘘外口一般不能自行愈合,肛瘘的根治方法是手术。
肛瘘能预防吗?
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因为工作实在繁忙或由于条件不允许,即使产生了便意,也会通过人为地紧缩肛门直至最后使便意消失,在专业上这属于“逆蠕动”反射,偶尔一次有意抑制排便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大脑皮层经常地抑制排便,一方面使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粪便在直肠、乙状结肠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而使粪便干燥,造成顽固性便秘。
医院医生表示,排便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复杂性、协调性、时间性条件反射,平时应该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不要轻易破坏自身规律,维护“生物钟”稳定,有助于避免便秘,预防肛瘘。另外,如果有肛周脓肿,应尽早治疗防止后遗症肛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