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姗姗来迟。
近来,主流电视品牌陆续发布了春季新品,4月25日登场的海信,成为压轴者。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对海信会抱有更大的期待。在身处发展新周期的电视行业,作为领军品牌的海信,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产业责任。
4月25日的新品发布会,是观察这个龙头企业的最佳切口,也是判断整个行业发展趋向的重要依据。
先抛出一个结论:在如今的电视市场,得大屏者得天下。这一点,已成为产业共识。对于包括海信在内的电视企业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才能制胜大屏时代?当海信一系列原创科技加持的英寸顶级旗舰全色激光电视亮相,这一答案也便清晰起来。
形成产业共识,得大屏者得天下
如上所述,对于大屏的价值,电视企业已有共识。但需要注意到,在不同的时间段,电视企业对于大屏的定义并不一致。
大和小,其实是相对的。10年前,40英寸是大屏;5年前,50英寸、55英寸是大屏。到了年,多大的尺寸才可以算是大屏呢?
这方面,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自然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不同的企业,会基于自己的资源能力和市场判断,来定义自己的大屏战略。
无论如何定义,55英寸在当下肯定不能算大屏了。按照奥维云网的统计,年中国市场电视平均尺寸为54.6英寸,预计年将达到56.1英寸。
也就是说,今年电视市场的平均尺寸将超过55英寸,一个比平均尺寸都小的尺寸,自然不能称之为大屏。另外,多家市场研究机构都预测,65英寸大概率将在今年接棒55英寸,成为彩电市场第一大主销尺寸。
那么,65英寸可以称之为大屏产品吗?答案也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65英寸电视虽然有机会成为第一大主销尺寸,但如果用“大”来衡量和要求,65英寸恐怕也只是“刚好”而已,75英寸及以上尺寸产品,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屏产品。
从奥维云网数据来看,75英寸及以上尺寸段产品表现出了更为强劲的增长动能。年,75英寸+产品销量增长76.2%,80英寸以上产品增长.8%。年一季度,75英寸+大屏电视的销售量增幅高达60%,销售额增幅达到36.5%。另外,今年一季度彩电企业发布的新品中,75英寸+、55英寸、65英寸分别有51款、34款和31款,75英寸+新品最多。
所以,得大屏者得天下,到底该怎么理解呢?笔者认为,能不能在75英寸+市场取得显著优势,将决定电视企业的发展高度。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年,海信电视在75英寸+、元以上高端大屏市场占据第一。同时,年海信电视全渠道销售额占有率位居中国第一。进入年,海信在大屏市场和整体市场的优势继续得以延续,一季度大尺寸激光电视销量全球第一,海信电视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中国第一,在元以上的高端大屏市场销售量占有率达到30.43%,首次突破了30%重要关口,位居中国第一。
不要认为这些“第一”是一种巧合,这其实就是“得大屏者得天下”的最好例证。理顺了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海信电视的最新布局了。
建立压倒性优势,激光电视持续“上攻”“下探”
抢占高端大屏,激光电视有着天然的优势。或者说,激光电视就是为大屏而生。海信之所以在高端大屏市场乃至整体市场建立起领先优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激光电视市场确立了压倒性优势。
根据Omdia统计数据,年海信激光电视全球出货量占比49%。另外,奥维云网全渠道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英寸+大屏电视销售额中,海信激光电视占比63.6%,稳居第一。
继续巩固大屏市场的优势,是海信必然的选择。就策略来说,海信正在引领“全尺寸覆盖”。
一是,尺寸下探。4月5日,海信激光电视L5G在京东、天猫及线下等多平台开售,除了80英寸之外,75英寸的“小”尺寸版本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