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图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无影灯下的麻醉困局更少的人员,更重的压力
TUhjnbcbe - 2024/7/30 17:16:00
手术中,监护仪器上清晰显示着患者生命体征。记者黄宇摄无影灯下,麻醉困局3月26日上午10点,医院住院部9楼一手术间里,一台膝关节置换手术正在进行。82岁的女患者全身被无菌手术单严密遮盖,仅露出头部,双眼紧闭,静静躺着。女患者头顶不远处,各项生命指征清晰地显示在一台仪器上:心率77次/分、血压/57mmHg、呼气末二氧化碳32mmHg……麻醉科住院医师祝文秀全神贯注地盯着各项数据,这是她当天的第一台手术,这台结束之后,她马上要投入下一台。医院,一个手术间平均一天要完成手术3台以上,这些手术的麻醉,基本由一组麻醉医生完成,这也就意味着,麻醉医生在手术间内的工作时间,要比外科医生更长。另一个现实是,据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摸底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麻醉从业者只有8.5万人,每万人仅拥有麻醉医生0.5人,全国麻醉从业人员缺口数高达30万。更少的人员,更重的压力,医院,无影灯下,麻醉工作进入困局: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陷在这个“闷罐”式的手术间里,进不来,也出不去。刚刚过去的一周是第二届“中国麻醉周”,我们走近麻醉医生,了解他们的故事。麻醉准备间。手术前,麻醉医生们在此准备好设备。记者黄宇摄01忙碌的医生走进医院手术隔离区前,需要脱掉自己的衣裤和鞋袜,换上无菌衣裤和手术鞋;从更衣室穿过一道门,再戴上口罩和帽子,爬一截楼梯,过一道门,就进入了手术区。在这个严格消毒的地方,9个手术间全部开放。杜耘是这里的麻醉科主任,他在每个手术间门口停留,透过隔离窗往里观察。那里,他的同事们,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各项数据,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走廊里护士站后的LED显示屏上,麻醉科待完成的手术排得满满当当。全科13名麻醉医生,不仅要承担全院手术麻醉,还要负责疼痛门诊、急诊抢救等工作;加上住院医师麻醉基地教学、实习医生带教等任务,准时下班对于全科室医生来说是个奢望。祝文秀今年28岁,硕士毕业后,独立参加临床麻醉工作才一年多。26日那天,祝文秀早上7医院,8点15进手术间做准备,到10点30分许膝关节置换手术结束,她一直呆在这个不到25平的空间里,寸步不离。手术台上,外科医生在患者身上动刀子,祝文秀则紧紧地盯着监测仪,严密观察着老人的生命体征,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还要根据手术进展,调控麻醉深度,让患者处于无痛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手术结束后,外科医生离开,祝文秀还要等待患者苏醒,恢复到术前状态。如果患者没有清醒,一般还需送到麻醉恢复室观察;如果患者术前是ICU病房的,要继续送回去。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往往最早进手术室,最晚离开。加上晨会和每台手术之间的准备时间,祝文秀每天要在这个“闷罐”里呆上至少10个小时。晚上8点下班前,杜耘查了下系统,第二天有20多台手术申请,其中一半是高龄、危重病人的大手术。“又是一个忙碌日。”杜耘说,遇到高龄患者,麻醉医生的压力更大,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弱,药物代谢能力差,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年轻人更低,需要麻醉医生保持更高的警惕。日常的紧张忙碌并不会让杜耘感到焦虑。年,杜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从事麻醉工作已整整30年。30年风云变幻,麻醉学科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多学科协作的概念逐渐成为医学主流,杜耘所在科室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承担的手术难度越来越高,高风险的几率大了不少。在手术区里,节奏全程紧张忙碌,麻醉医生一路小跑到下一个手术间。记者黄宇摄02被误解的学科除了进手术室,每天,祝文秀和同事们还会在下午4时至晚上9时之间,对患者进行手术麻醉前的访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介绍麻醉方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然而,这短暂的见面通常不会给患者家属留下什么印象。以致于手术成功后,等候在手术室外的患者家属一般会感激外科医生和护士,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麻醉医生,向他们说一声“谢谢”。同样作为麻醉医生的熊浩岚,年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却时常会被患者询问“你是不是读完职高就来工作了”。患者疑问时,熊浩岚都会耐着性子解释清楚。让她无奈的是,家里人也不理解“年纪轻轻的为什么选择麻醉”,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事实上,关于麻醉,还有很多挥之不去的误解,比如“麻醉就是打一针”“麻醉会让人变笨”等,殊不知,正是麻醉医生承担着手术中保命人的角色。时至今日,杜耘仍记得他还是主治医师时的一次车祸抢救手术。正常来说,在为伤者开腹探查时,只需手术医生止血缝合受损的腹内脏器即可。但实际手术过程中,杜耘观察到伤者血压不稳定并下降,通过中心静脉压监测,怀疑还有活动性出血,手术医生得知后,探查发现腹膜后的器官也有破损,最后再次修补受损脏器,止住了出血,也避免了病人回到病房后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重大隐患。上世纪80年代,麻醉学科在我国刚刚兴起时,一批麻醉医生由护士转岗担任,确非科班出身;如今,麻醉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麻醉医生也均由系统专业培养,早已不再是人们口中的“麻醉师”那么简单。或许成才时间长度,能间接证明麻醉学科的专业度。28岁的祝文秀独立参加临床麻醉工作前,已经历了5年本科,3年硕士、规培。要想成为主治医师级别的麻醉医生,她还要再奋斗至少5年。随着麻醉学科的快速发展,过去一些不能做、不敢做的高龄、危重病人手术得以顺利进行,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走出手术室,参与濒危患者的抢救复苏,工作范围涉及众多科室。03断层的人才业内普遍认为,麻醉医生除了本学科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内科、外科甚至儿科、妇科知识,这样才能在手术麻醉时有的放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麻醉医生需要博学多才。尴尬之处就在于此:越来越复杂的手术需求,让麻醉医生疲于奔命,却又始终难以周全;培养的长周期、高要求让麻醉医生很难出人头地,读临床的又鲜有人愿走进来、扎下根。医院尤其如此。今年是林医院麻醉科工作的第41个年头,已到退休年龄的他,被作医院。科室里,除去上门诊、值夜班的人,只有8个麻醉医生,每天却要负责20多台手术。“要招一个麻醉医生实在是太难了。”林家国说,连续三年,他们都只等来了一个人成功应聘,除了远离主城、交通不便的客观因素外,多数人被学历要求、薪资待遇等挡在门外。在林家国看来,麻醉讲究“一人一方”,医生要对患者身体条件、年龄、耐受性有个基本判断,用多少药,全麻还是局麻,都代表着临床一线生机,丝毫不能马虎。要找到一个技能娴熟、素质优秀的麻醉医生,绝非易事。而今,60岁的林家国,仍然每天7医院,除了带领年轻医生开展手术麻醉外,遇到疑难疾病时,医院里的科室大会诊,给出手术意见。“近几年,医院的手术量增长很快,麻醉医生缺口大,压力明显,”林家国说,“只有年轻的麻醉医生能尽快成长起来,我们这些老麻醉人才好放心交班。”麻醉恢复室里,护士们对着人体模型练习心肺复苏。记者黄宇摄04医疗界的行动医院,麻醉医生们忙碌的同时,麻醉恢复室里,等待患者的间隙,护士们围着一个人体模型练习心肺复苏。对她们来说,平时训练的越多,临床实操时才更有把握独当一面。困局之下,医疗界率先意识到并付诸行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医院麻醉科教授黄宇光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表示,麻醉学应该像内外妇儿一样,在大学本科进行独立的开课,要增加他们在实习过程中的轮转和实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麻醉是顺畅的。不光满足日益增长的手术需求,而能够抽出人力来满足手术室外的一些迫切需要,包括分娩镇痛、胃肠镜麻醉等需求。”黄宇光教授表示,虽然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要竭尽全力努力解决问题。年12月12日,国家卫计委发布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麻醉护理单元,加强对麻醉患者的护理服务,麻醉科应当按照护士手术台数量比例>0.5:1的比例配备手术室内麻醉护士。同样在年底,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缓解麻醉医师短缺问题进行了系统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影灯下的麻醉困局更少的人员,更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