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作家励志书,中国文坛“文二代”悄然崛起—中华励志
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文坛父子兵的身影从未曾断过。我们熟悉的外国作家有法国的大小仲马,古代的有宋代“三苏”父子,现代的有叶圣陶和叶至善父子,当代的亦有朱西宁、朱天文、朱天心父女……
而就在中国当代文坛,亦有一批“文二代”正在悄然崛起中,有些是早已经出名的父子两代名作家,有些则把家世保护得极好,有些还在父母的光辉下努力成长,有些在文坛名声已经悄然跃于父母之上……
这么多不同状态的“文二代”,或许他们的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或许他们的写作题材迥异,但是,不可否认也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确有这样一批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二代”正在崛起,且占据了一隅属于他们的文坛空间。
笛安、那多、蒋方舟……这些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除了他们在文坛逐渐增长的人气与名气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至少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成长于文学世家。特殊的成长环境给这样一批作家带来的是什么?是更顺利地驰骋文坛,还是不可避免地由父辈带来的压力……
“文二代”介入文坛
首先要提到的应该是笛安,这个“80后”女孩凭借着《告别天堂》和《西决》迅速成为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而她的父母同样是国内有名的作家李锐、蒋韵夫妇。
说起肖铁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的确,他的原创文学作品至少要追溯到5年前了,但是提到他的译作,喜欢纯文学者大概都会说一声“噢,原来那是他翻译的啊”。这就是卡佛的名作《大教堂》。肖铁的父亲,人们当然也不会陌生,那就是作家肖复兴。
以写灵异小说而逐渐走红文坛的那多,有个在《萌芽》杂志当主编的老爸赵长天,连赵长天都说,儿子现在的名气估计已经比自己大了。那多呢?那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始终在强调自己和父亲作品的差异化问题。
写作风格与父辈相去甚远
那多提到的差异化问题是除了“文二代”不愿过多与“文一代”在一起被谈论之外,“文二代”的又一个特点,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到,这些“文二代”的写作风格与他们的父辈大都相去甚远,从这一点也看到了他们的叛逆性。在采访中,“文二代”中很多人在回答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否受上一代影响时都会提到,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自己的作品和“文一代”不论题材抑或其他都有诸多不同。莫言的女儿管笑笑提到的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们的父辈受成长环境影响,很多人在写作中偏重乡村化题材,而“文二代”则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作者,这已经给差异化造就了强大的前期铺垫。
传统家庭环境影响深远
不可否认的是,“文二代”在其成长中获益是肯定的。陈晓明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现在有些“文二代”在上大学时选择了理工科专业,但是学着学着又会回归到文科中,“比如王尧的孙子,就以669分的高分考入北大计算机系,后来上到大三转到了中文系,现在去了清华读格非的硕士。”
更多灵通资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