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在手机更新换代特别快,很多人却对于手机选购有着不小的疑问。买手机注意5点,掌握挑选手机的精髓,你也能成为一个“内行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下面这些硬件配置的方法,不论哪个牌子比较起来都能得心应手。
性能
1、处理器/SOC
SOC,意为系统级芯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处理器,它是手机的性能核心。
其实处理器在智能手机的配置中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处理器的性能大体上有一个明确的排名,而且其实每年的旗舰处理器就那么两三个型号,很好记。
如果想更加明确地了解一个处理器的定位的话,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处理器排行类的榜单,虽然那些榜单在一些性能相近的处理器排名上难免有些争议,但是了解某款处理器的大致定位还是可以的。
说几个额外的要点,苹果的处理器属于格外讨论的范畴——它的性能无疑是最强悍的。但是由于系统的差异化,和安卓处理器对比其实意义不大。毕竟系统上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大部分安卓系统的用户并不会单纯因为苹果手机性能更强而选择苹果手机。
另外,联发科的芯片一直跑分比较强悍,排名很高,但在实测中经常会有功耗过高以及拍照优化较差的状况,所以对于联发科的处理器应该着重结合实测测评来判断。
2、储存与运存
我建议大家尽量以「储存」与「运存」来称呼这二者。
储存/内存/ROM:假设有部手机的储存规格为8G+G,那么其中的「G」就是常说的手机内存,大意为「手机的内部储存」,而电脑端常说的内存多是指前面少的那个。
这种相反的叫法大概起于早期口口相传的口误,到如今就常常让人感到非常纠结。如果想改变这种情况的话,希望大家从我做起,称它为「手机储存大小」,简称「储存」。
储存大小的选择要看自己的使用习惯,大家在换新机时可以根据自己现在手机的储存大小以及剩余空间简单估算一下。比方说你现在用的手机号为G储存,且已经用了接近G,那么下一部手机我强烈建议更换为G储存大小的手机。
运存/内存/闪存/RAM:假设有部手机的储存规格为8G+G,那么其中的「8G」就是常说的手机运存,大意为「手机的运算储存」。
而实际上,它就应该叫「内存」,但是内存一词被好多人用来代指上面的储存了,于是在生活中就经常因为内存一词出现理解偏差,让人很是头疼。
也有人叫它「闪存」,大概是想表示运存里储存的数据都是暂存数据的意思,但是闪存一词也是已经有明确的其他的代指意思了,所以这个用法也是错误的。
所以,目前没有理解偏差且无其他代指的名字仅剩「运存」了,虽然严格来说并不贴切,但也已经是较为合适的选择,所以我建议大家尽量使用「运存」这个叫法。
主流的运存大小依然是8G,旗舰机型可达12G,建议不是重度游戏玩家的话依然选择8G即可。
屏幕
1、OLED&LCD
OLED与LCD是两种屏幕制作工艺,目前中高端手机普遍采用OLED屏幕。
二者的原理和区别我简单讲一下,其实大家应该都懂。
OLED屏幕:像素点自动发光,每个像素点都可以单独关闭。优点是颜色更鲜艳并且可以做柔性屏,降低边框宽度,缺点是普遍使用PWM低频调光。
LCD屏幕:像素点是滤光片,靠后面的背光来点亮,所以无法关闭单个像素。优点是不会因为频闪而伤眼,缺点是对比度低,较差的LCD屏幕上的颜色在快速移动时有可能会有残影。
这二者到底怎么选详细分析起来也是说来话长了,下面我展开说几句——
大部分时候说到LCD的缺点,都是「颜色显示不够鲜艳」,实际上,优化比较好的LCD的颜色显示也没有那么差,至少咱普通人很难看出差别来。
LCD有个短板是做不了屏下指纹识别,也做不了息屏动画显示。不过这倒也不怎么涉及如何选的问题,因为年LCD屏幕应该很难在高端手机上看到了。
另外,这两种屏幕的区别还有关于屏幕像素排列方式的问题,简单来说,OLED因为像素点寿命的问题,必须要加大蓝色的像素点,三个像素点便无法紧密排列,这导致同样的分辨率下OLED屏幕的精细度要差一些。
这个事情我个人建议不用很在意,毕竟OLED屏幕都这样,而且一般人确实看不出来。
OLED屏幕的类DC调光
由于有非常多的用户在意OLED屏幕的频闪问题,这里单独详细讲一下。
OLED屏幕由于每个像素点单独发光,想要统一的调节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就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了。所以,OLED屏幕大多会采用低频PWM调光的方式来进行亮度的调节,也就是让屏幕高频率闪烁,当频率达到每秒几百次时,人眼就看不到闪烁,只会感觉屏幕亮度降低了。
虽然看不出来,但实际上闪烁的屏幕依然会对眼睛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可能造成视觉疲劳、眼干眼涩等症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感觉,只有小部分人会有明显的感知)。
与低频PWM和发光方式相对应的是DC调光,DC调光方式就是我们正常理解的直接降低屏幕的亮度,这是大部分LED屏幕采用的调光方式,毕竟LED屏幕背光是一整个,只要调节整个背光就能调节亮度,不存在亮度不统一的问题。
在去年也就是年,大部分OLED看屏幕的手机都喜欢给屏幕增加类DC调光的功能来减少手机频闪的影响。通过改变屏幕显示的颜色来模拟亮度降低的效果。结果是开启类DC调光后确实可以降低乃至完全消除频闪,但是容易导致显示内容的偏色。
于是,厂商们就好像不怎么想推广一样DC调光了,从年渐渐隐藏类DC调光的开关,到很多旗舰机型直接删掉了类似DC调光的功能——OLED的低频PWM频闪恐怕要重新伴随我们的生活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尽量少在低亮度的环境下使用手机。毕竟低频PWM调光是用来降低屏幕亮度的,那么只要屏幕开高亮度就可以减低频闪了。
大家也不必把低频PWM调光当作洪水猛兽,在手机屏幕的刷新率普遍提升到Hz后,PWM调光频率也相应提升到了Hz,虽然还是低频,但是影响相对已经小了不少。
另外,有的厂商使用了高频PWM调光的OLED屏幕,就是将频闪频率提高到每秒一千甚至两千次,这几乎超过了人眼能够感知的极限,于是频闪会造成的问题就大大降低了,这也是目前已知的最优的OLED屏幕调光方式。
上图是调光方式的一种测试方法,使用手机相机专业模式,降低快门速度即可拍摄到屏幕的PWM调光频率,黑色条纹越粗,间隔越大,代表频率越低。
2、分辨率
分辨率的主要争议基本在叫法上,这里进行正确的解释。
首先要说一下基本概念,屏幕的分辨率短边数量叫做P,长边数量叫做K,所以×就是P×2K分辨率。
对,就是2K。
那有人要问了,我们不是常说2K分辨率是×吗?
严格来说,这种叫法是错的,没有任何标准规定×才能叫2K,这是某些约定俗成的原因导致的。我们日常使用还是尽量用约定俗成的说法,也就是×叫做p,×叫做2K,当然也可以叫做P。
但是要知道,其实并没有任何规定把长边和短边比例绑定在一起,P的屏幕也可能同时是2K屏幕。
那么,P屏幕和2K屏幕之间该如何选择呢,我个人认为P已经很好了,不用把2K屏幕作为选择的标准,除非你真的能看出二者的区别来。
2、刷新率
刷新率即手机画面切换的速度,每秒钟可以切换多少张画面即是多少刷新率。
直接说结论吧,60hz刷新率是大部分人都可以观察出来的,只需一些简单的锻炼,大部分人都可以辨识出60Hz刷新率。
而90hz就已经几乎看不出来了,专门训练后都很困难。
到了hz几乎可以说已经超越肉眼辨别的极限了,普通人都不一定能和90hz区分开。
当然还有更高的hz,目前一般出现在游戏手机上,但说实在的,在手机这种小屏幕上,就算是专业的游戏玩家应该也看不出Hz和Hz之间的区别。
下面我用小米设置页面的展示做了一个GIF图,这个展示是放慢后的效果,方便理解刷新率是什么意思,并不是实际的观看效果,看这种慢放图,刷新率之间的差异也很是微妙。
3、触控采样率
触控采样率简单来说就是屏幕接收手指触控的速度。这个也可以直接说结论,非重度操作类游戏玩家体会不出来采样率之间的区别。
一般游戏手机喜欢堆采样率来证明自己的「游戏」定位,不过我采访了多位认识的比较厉害的游戏玩家后,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管屏幕的触控采样率是多少,普通用户基本上都是毫无感知的。
只有非常专业的游戏玩家才能隐约感受到采样率之间的差异,但是也只是针对较低的采样率,比较高的采样率其实基本无法体会出差别来,所以我认为游戏玩家也不用很追求超高采样率。
当然可能也并不一定,毕竟我自己实在是不擅长打游戏,如果你是更加专业的游戏玩家,或许看法也会更加精准。
4、亮度
个人认为手机屏幕的亮度是最容易影响使用体验的参数。
亮度分为全局亮度、全局激发亮度以及局部激发亮度。全局亮度就是我们手动调节可以调到的最高亮度;激发亮度则是在强光下才会触发的亮度,比如正午的阳光下;局部激发亮度则一般用来播放HDR视频时用来增强局部的对比度和画面细节。
这里要注意的是,全局激发亮度nit以上,才能在夏天的太阳下比较正常的看屏幕。随着全局亮度降低,在太阳下的观感会越来越差,如果全局最高亮度在hit以下,在夏天正午的阳光下屏幕绝对很难看清了,这一条是在购买中低端手机时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