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买过一台功能复杂的HTCVR设备,工作不需要以后,拿它玩过几次游戏和电影,实话说第一感觉确实很新鲜,但整体体验确实不咋地,主要是2个问题,一个是产品太重,戴着太累。二是清晰度真的很一般,习惯了视网膜屏幕的眼睛真的不再适应这种『大果粒』。但只要用过一次就能感觉到这类不需要大体积,就能实现甚至超越大屏幕效果,并且天然支持3D还不用损失分辨率的技术,一定是未来个人娱乐的方向。
几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拿到了一款头戴显示器产品,这款产品不再是VR眼镜,而是一个单纯的显示设备,几年的科技发展和更为纯粹的功能能否获得相比当年VR眼镜更好的使用体验呢?测试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款完成度很高,像是科幻成真的产品。
这款来自酷睿视(GOOVIS)的G3Max是最新旗舰款,这并不是一个数码大厂的试水产品或者新品牌的众筹产物,这家厂商有已经迭代很多代覆盖各种产品线的头显产品,技术积累和设计成熟度上的优势,以及多的售价让我对这款产品有着不小的期望,同时也会对它有更高的要求。
产品体验
头显本体就是如同头号玩家里面那样的一个大号眼罩,正面有一个条形LED指示灯,颇有未来感。
体积已经算得上非常小巧(相比我之前的VR而言),重量控制的也不错,实测主体(含面罩)g,单头带g
背面是两个对应双眼的圆形透镜组,透镜组背后则是来自视涯的OLED显示屏,透镜组进行了光学放大,把屏幕的图像放大成一个远距离的虚像,让双眼的焦点不在近处而是比较远的地方,如同在影院看电影一样更为舒服。
两块Micro-OLED屏幕,单个分辨率*,只看分辨率已经超过多数视网膜屏幕的手机了。而双眼的组合分辨率达到了5k,但这个分辨率在头显中是什么概念呢?这就要说到PPD了:PPD是VR/AR头戴显示类产品重要参数PPD(PixelsPerDegree)角分辨率,指视场角中的平均每1°夹角内填充的像素点的数量。
也就是说对于头显设备,视场角范围越大,PPD就越小,普通的VR设备为了实现度沉浸效果,视场角偏大通常在度左右,但如果仅用来观影和玩非VR游戏的话,只能用到画面中心的正方形区域,浪费严重。而G3Max的视场角是63度,更适合观影,让16:9的画面刚好充满双眼的视角。这也就造成同样分辨率下G3Max能获得更大的PPD。
G3Max的PPD为45,而通常认为只要达到30PPD左右时,人眼就注意不到像素颗粒。30PPD是什么概念呢,大约就是你在20cm处,使用手机的感觉。清晰度可想而知。而4K分辨率的VR眼镜PPD只有20,这就是普通VR很容易大果粒的原因。
为了将OLED屏幕的画面投影到观看更舒适的远处,G3Max通过光学镜片组来把OLED屏幕模拟成一块20米外的0吋巨幕。而且高级镜片组和普通镜片的最重要区别就是边缘画质,G3Max用了高端微单镜头使用的多片非球面镜(ASPH)组合,来实现堪比专业镜头一样的从边缘到中心一致的高画质。从镜片上的彩色反光可以看出镜片做了镀膜处理,防止镜片起雾。
G3Max观感上非常像IMAX电影院稍微靠后一点的位置,巨大的屏幕完完全全塞满了视野,距离感也很明显,确实能感觉出画面在一定距离之外,是因为屏幕大而不是贴近屏幕造成的那种大屏感。这种满眼是画面的感觉真的特别震撼,有点第一次看IMAX的感觉。
得益于OLED技术的天生优势,这两块屏幕无论是参数还是实际表现相比普通LCD显示器或者电视机都是几乎碾压级的。(因为有光学组件的存在,头显的屏摄很难拍出真实效果,只能拍到中间一部分画面,并且有明显的形变,照片有较大的画质劣化,仅做参考)
在高PPD的加持下,哪怕放大到影院屏幕那么大清晰度足够,而且95%P3的色彩表现出色,尤其是全黑环境可以用比较低的亮度,不会出现高亮度时的那种发白感,色彩通透。
OLED天生的高对比度,可以获得纯净的黑色,和高亮的点光源,在电影游戏这样的场景中表现出色。其实这块屏幕的硬件素质完全可以达到HDR的要求,但是并没有获得HDR认证,无法完美播放HDR影片。通过和厂商沟通得知,目前的HDR标准是面向平板显示设备制定,还没有针对头显的认证标准,自然无法取得认证,稍显遗憾。
尽管如此,效果秒杀多数LCD显示器和电视,并且远远超过VR产品常用的LCD屏+“凸透镜”组合的显示效果,效果确实惊艳。
之前说过,经过透镜放大的画面会有边缘劣化的问题,G3Max使用了素质相当高的非球面镜片,虽然四个角画质相比中心有稍微差距,但并不算太明显,我觉得已经算是控制的相当不错了。
当然画质再好,如果戴着不舒服也不能算是成熟的产品,G3Max的舒适度很不错,相比之前沉重的VR设备提升太多了:
贴近脸部的地方是一个可拆卸的面罩,边缘的海绵让面罩贴合得很是舒适。安装时能起到隔绝外部光线的作用,从而获得更好的沉浸感。拆掉以后则可以更多地观察外部环境,方便使用键盘鼠标。
不过这个眼罩是一个固定尺寸的,对我而言有点宽,贴合度一般,如果能做成宽度可调的就更好了。
为了把头显固定在头上,就需要用到这个长得和健身环一样的可拆卸的头带额托配件,G3Max的舒适度高有一大半是这个头带的功劳。
头带两端有大面积的海绵用来贴合头部,高密度慢回弹的海绵支撑度和舒适度适中。
额托头带和头显的连接使用了一个可快拆的金属『合页』,这个合页可以旋转来调整头显的角度,但同时又有足够大的阻尼,让头显可以维持在特定角度不会下坠。所以佩戴的时候,只要把头显调整到恰好盖住眼睛的程度,就可以把重量转移到头带上,头带的海绵和脑门贴合,靠头部来支撑整个头显,眼睛和脸颊几乎可以不受到任何的压力,再稍微仰头让脖子的重心平衡,整个佩戴会相当的舒适。
我拿它已经看了好几场电影了,基本上连续佩戴2个小时没有丝毫的不舒服。
但也有一点不如普通屏幕,就是眼睛会有点累,我感觉主要原因是眼前只有屏幕,没有别的物体可以移动视线,眼睛长时间聚焦同一个位置,时间久了自然会累,但这也不能说是产品的问题,毕竟长时间看手机或者电脑也会很疲倦,而且头显是远眺观影,比近距离盯着电子屏幕更保护眼睛一些。不过任何屏幕都不要看太久为好,适当休息双眼才最科学。
而且佩戴这款头显的时候,是不需要戴近视眼镜的,近视的朋友可以直接使用头显两侧的屈光度调节功能来获得清晰的视野,支持的屈光度范围是是远视度到近视度。我的近视是和,得益于屏幕前面的高品质光学组件,屈光度调节的准确度很高,那只眼睛调解后非常清晰,因为最大只有,所以那只眼睛稍微有点模糊(官方提供了定制镜片的服务,可以定制更高度数或者散光镜片,我只差50度就省下这比钱了),但整体效果非常好,关键是不戴眼镜的感觉太爽了!
除了调节屈光度,瞳距调节还能确保用户的双眼正对屏幕中心,让双眼获得一致且最佳的画面,这是头显的必备功能,没有瞳距调节的头显只能说是玩具。
音量/亮度调节和2D/3D切换在头显顶部,盲操也相当顺手。因为头显这种专业的光学3D显示器,天生适合播放3D电影,而且头显对3D的支持效果非常出色,通过顶部的按钮一键切换3D显示模式即可享受IMAX影院看3D电影的乐趣。而且无论是家里的电视,还是影院的3D,都非裸眼3D,而是需要佩戴一个明显影响画质,尤其是亮度的3D眼镜。所以3D电影看起来总是黑乎乎的不够亮,而且本来就近视的我还需要两层眼镜,舒适度堪忧。而G3Max是真『裸眼』3D,亮度、色彩和画质都还原得很棒,3D效果媲美电影院的出屏效果,在家里看3D的体验超越影院观影。
G3Max还有外放喇叭和3.5mm耳机插孔,但受限于外放喇叭的体积,音质不用抱太大期望,还是用耳机吧。
使用场景
这套头显的巨幕感和高清画质是一大优势,另一大优势就是便携,这套东西随便塞进一个双肩包都不怎么占地方,特别适合随身携带。
比如搭配GOOVIS出品的D3手持视频播放器,可以做到随身影院的效果,而且可以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无论是火车飞机,还是酒店方舱,G3Max能让你马上获得进到电影院的感觉。
G3Max无内置电池,一根type-c实现了供电和传输信号两种功能,没有带着乱七八糟充电器和线的烦恼,就算我这台不支持TYPE-C视频输出的老款播放器,用HDMI转接TYPE-C之后,也无需给头显外接电源。
像带有type-c接口并支持视频输出的手机更是转接器都不需要,一根线直接小屏变巨幕,不要太方便。
总结
这台产品确实给了我很大惊喜,没想到现在的头显已经有这么好的表现了,远超出我基于之前的VR体验所产生的预期。尤其是那种戴上瞬间产生的影院般的沉浸感,和超越普通影院的清晰度(其实普通电影院分辨率就是p,还有投影的劣化)和大屏的冲击力,通过G3Max把很多平时只能在小屏幕上的内容,比如体育比赛,游戏,美剧,放到电影院来观看,那种震撼感不言而喻。
同时这款产品的便携性和便利性也相当好,这么强悍的显示设备能轻松随身携带,使用起来只需要一根type-c甚至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外接电源,搭配手持视频播放器时说它是随身的IMAX电影院也不为过。
不过,这款产品目前8k的售价决定了它不是一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走量产品,更多的是面向小众电影发烧友或数码产品爱好者,但电子产品的好处就在于,随着成本的下降,这些旗舰机器上的技术就会下放到主流市场,也许用不了多久,入门级产品就能做到G3Max这样的使用体验,到时候也许大家观影玩游戏的习惯都会因此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