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舌头变红,是身体不同部位的ldquo [复制链接]

1#

如果一段时间内吃了很多辛辣、高热量的食物,或是遇到了着急上火的事情,很可能会发现我们的舌头颜色变红了。舌红在中医里代表体内有热,但舌头上不同位置变红,还会对应着提示我们具体是身体哪里出现了“火警”。来文中学习一下任应秋先生总结的关于舌红部位的详细解读吧。

舌边红苔白中干

舌象及成因:舌的边尖部呈鲜红或深红色,惟中根部仍是淡红色,薄白苔匀铺舌上,四边不干,惟中部干燥无津。在外感风热或风燥的病证中,当其开始化火的时候,往往能见到这种舌苔。苔见薄白,说明外邪尚未入里,还不曾与胃肠宿垢交结,是中焦无邪之征;舌红仅见于边尖部分,则知其邪热只在上焦;苔形干燥,是津液已经受伤的表现。因此,这种舌苔的病变,主要是外邪开始化火,上焦津液渐次受伤。《舌鉴辨正》说:“若舌边尖红,中心燥白,乃上焦气分无形之热。”是病邪虽不重,亦未曾深入,但病势确有向前发展之机,不能不引起注意。

主病:上焦邪热伤津。

治法:轻宣透热。

舌尖红苔白

舌象及成因:舌色基本正常,惟舌尖独见深红,苔色纯白,苔质或厚或薄不等,一般既不见滑,也不见燥。苔薄的,在杂病中常为心火独旺的反映。《舌鉴辨正》说:“中薄白,尖深红,此脾胃微寒,而心经热也。”在外感病中,常见于风热在表的阶段。若苔白厚,则多见于风热夹湿,或风湿渐次化热的时期。

主病:心火独旺;风热在表;风热夹湿或风湿化热。

治法:清心导热;辛凉解表;解表宣湿泄热。

舌边红苔白

舌象及成因:舌的边沿呈鲜红色,余仍为淡红,舌面有一层或厚或薄的白苔。凡邪热夹湿,内闭于胸膈的,多见这种舌苔。若外感病见到这一舌象,仍属于风热在表,或湿邪化热的象征;如果白苔厚堆于舌根部,则为表邪不解,郁热在里,水停下焦之象;倘使在杂病中见到这样的舌苔,又往往是热邪蕴于肝胆的表现。

主病:湿闭胸膈;风热在表或湿渐化热;表邪热郁,下焦水停;肝胆邪热。

治法:宣湿开闭;解表宣湿泻热;开上宣中导下;清泻肝胆。

舌根红尖白苔

舌象及成因:薄白苔布于舌的前半部,舌的后半部却无苔,色泽鲜红发光。多见于津亏血少的外感病患者,而且每每是邪在少阳,郁热不解的征候,所以《伤寒舌鉴》认为是“少阳邪热传腑”。阴亏血少的人,肝胆最易动热,这是临床习见的。

主病:阴亏热郁,邪在少阳。

治法:养阴和解。

舌中红绛边白苔

舌象及成因:舌面的四边均布有白苔,独舌的中心部完全无苔,色泽红绛光亮。不论无苔部分的面积大小,均是元气津液内亏,外感之邪在太阳经或少阳经的见证;如果红绛部分干燥而起皱纹,甚至舌体亦有干瘪之势的,则为生机衰竭,预后多属不良。

主病:津气内亏,又伤外邪。

治法:益气生津,疏解外邪。

半红舌半白苔

舌象及成因:舌的一边色深红而光亮,另一边则被有白色厚苔,光滑而润。无论偏在任何一边,舌的深红部分,在外感为邪热入营,阴液被劫;在内伤则属于阴虚火旺的病变。厚白苔的一半,多为胃肠中有湿浊宿垢停滞的表现。

主病:热伤营阴,胃停宿垢;阴虚火旺,胃停宿垢。

治法:清热养阴,佐以化湿消导;滋阴降火,佐以化湿消导。

肠道“发炎”是个什么病,为何越“清”越重?

肠道是一个被人类严重低估的“超级器官”,它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它能从食物中汲取能量,它还能制造0多种激素,它被医学界成为“人体的第二个大脑”。

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重要器官,受到了人类无休止的“糟蹋”,而我们却毫不知情。肠道“发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琳琅满目的“消炎”药物面前,在广告满天飞的时代下,老百姓毫无任何防御力。

肠道“发炎”是个什么病?都需要用“消炎药”吗?为何有的病人越“清”越重?

今天将由“清道夫”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肠道“发炎”的误区,还您一个清洁干净的肠道环境。

肠道“发炎”是什么病

肠道“发炎”在医学专著中称为“炎症性肠病(IBD)”,特指一组病因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两个独立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常见病一般通过电子肠镜检查就能鉴别。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到医院做电子肠镜检查后,诊断报告为慢性结肠炎、结肠炎或直肠炎等,这些疾病若没有相关症状是不用治疗的。但临床上发现大部分患者看到“炎症”就特别焦虑,想用各类“抗生素”和“清火药”消灭炎症。

殊不知!过多服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降低,把“小病”吃成“大病”;过多服用清火药会导致人体阳气耗损,中焦升降失常,中医认为“无阳则百病从生”。

肠道“发炎”的病因

IBD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综合因素导致的肠道病变,包括生活环境、饮食结构、情绪反应、基因和免疫缺陷因素等关系密切。在基因易感人群中,肠黏膜内不受自主控制的免疫反应导致了炎症活动的发生。

国际肠道研究机构报道,IBD的发病率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水平呈正相关,该项研究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综合分析认为,跟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动物脂肪,过量饮用冰镇饮料和啤酒,导致肠道内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所以在行业内被统称为“富贵病”范畴。同时心理学专家把该病纳入到“心身疾病”的范畴,必要时介入心理干预措施,有时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肠道“发炎”的临床表现

UC的炎症表现主要开始于直肠,逐渐蔓延至其他部位。累及小肠,应考虑倒灌性回肠炎的可能。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累及部位密切相关。

主要表现有大便次数增多、便血、腹痛和里急后重感。严重者,可有全身中*“三联征”:心跳加速、发热和白细胞增高。

CD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从口腔至肛门均可受累,呈结段性改变。病变侵及胃肠壁全层,从黏膜层到浆膜层甚至蔓延至邻近的组织器官。主要分为三类:炎症型、梗阻型和瘘管型。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发热和便血,甚至有肛周脓肿或肛瘘的发生。

其实CD和UC临床上,仅仅通过临床表现很难鉴别,还需要配合电子结肠镜、小肠镜、局部组织病检或放射学检查才能区别。

肠道“发炎”的治疗方案

俗话说:“祸从口入,有什么样的饮食结构,就有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是治疗IBD的最佳治疗方案。专家共识认为,IBD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和治疗带来的近远期并发症。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是IBD的最佳诊疗方案。

西医的治疗有:柳氮磺吡啶(SSZ)和5-氨基水杨酸盐(5-ASA)是一线的药物选择,还有类固醇激素、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大家所熟知的“抗生素”只是对局限性的病变有效,还存在胃肠道不适的并发症。“清道夫”提醒应该把“抗生素”从神坛上“拉下马”,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中医认为IBD属于“泄泻病”的范畴,病位在肠,与脾、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景岳全书·泄泻》记载:“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治疗时要从八纲辨证,重视辨寒热和辨虚实。并采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寒湿内盛证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湿热伤中证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食滞肠胃证采用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证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肾阳虚衰证采用四神丸加减治疗;肝气乘脾证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

临床上遇到虚实夹杂的病人,就应该考虑寒热并用的药物治疗,提倡使用“半夏泻心汤”系列方剂加减治疗。中医认为:“法无定法,方无定方”,“用药如用兵,药不貹病,尤兵不胜敌”。这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精髓所在。

口诀

肠道发炎不可怕,调理生活是关键饮食结构要合理,辛辣刺激少摄入抽烟饮酒是禁忌,放松心情有必要清热泻火不可取,选用药物讲规范柳氮氨基水杨酸,一线药物不能忘合理使用抗生素,全国人民要牢记顽固病情需手术,中西结合效更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