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发烧这个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小毛病,大家都会很紧张,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很怕发烧。
我们可能听过很多关于发烧的说法,但那些都是导致发烧的原因,而不是人体为什么会发烧?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它是人体发烧的一个真相。
关于测温
发烧要量体温是常识,体温计有贴在额头上的,有量耳朵的,还有量口表和肛表,这么多量体温工具,哪个才最准确?儿童量肛温是最准确的,成人量口温是最准确的,这是中心体温。其他所谓的腋温、耳蜗的温度、耳朵的温度等,都是仅供参考。
体度
通常采用腋温≥37.5°C或肛温≥38°C定义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C为低热,38.1~38.9°C为中度发热,39.0~40.9°C为高热,≥41.0°C为超高热。
体温的测量与环境也有重大关系,尤其是夏天和冬天。因为体温和环境温度是有差异的,如果是冬天,室内温度只有15℃~16℃,那身体的温差就会比较大,因为外界环境温度低,腋温就会比较低,体温就会有0.5℃或者0.8℃的误差,这时的温度不能用腋温或其他体温来准确判断。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关于发烧
发烧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卫机制。实际是人体积极消灭细菌、病*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体被“外源”物质侵犯时,身体会进行“体温调定点”的修正,一方面是对这种侵犯的回应,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体通过提升温度,免疫系统能力增强,并获取优势,达到消灭外来物的目的。这也就是发烧“症状”产生的原因。
理论上讲,高体温的正面效果能够增强体内的免疫反应,可以起到“助力”白细胞与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等作用。得到增强的白细胞会加速增殖,并获得运动能力等提升,从而实现在体内快速追击“入侵者”。并促进多种生物活性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比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另外,较高的体温,使得原本“舒适”的宿主环境发生变化,那些对温度敏感的病原体会因为温度的改变而变得“懒散”起来,繁殖减慢,*性下降,从而“配合”免疫系统的清除工作。
关于发热的一些错误认知
1、发热要靠捂
流传最广泛的莫过于“捂汗”的操作,每当遇到发烧,就会看见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衣服,尤其是老人或者孩子,捂的那叫一个严实,生怕漏出一点皮肤着了风。还有家里人也经常说汗捂出来了,热就退了。
其实捂汗的操作是非常不可取的,尤其是在高热的时候,厚衣服捂着,不但汗出不来,还严重影响了皮肤散热,加重高热。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的儿童和已经退化的老人。正确的做法是,只要是没有畏寒寒颤,四肢不冰冷的发热病人,都应该敞开衣服,增加皮肤跟环境接触,并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使体温发散出来。
2、酒精擦浴效果好
酒精蒸发的时候,的确可以带走体表温度,加速散热,起到加速降温的作用。但是酒精擦浴也有很多副作用,尤其是小朋友,皮肤薄嫩,加上发热时血管扩张,酒精很容易被吸收,引发皮肤过敏甚至酒精中*。所以对于儿童,我们是不推荐酒精擦浴的,但如果体温>38.5℃,吃了退热药还不能退热,可以尝试,但需要稀释,比如ml温水中加20~30ml酒精,依旧是擦拭大动脉搏动处。
3、发热对身体有害,必须立马退热
发热其实并不是一种病,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人体对于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一种自卫的表现,代表体内的免疫系统激活了,正在跟病原体作斗争,所以,发热是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通过发热可以杀死一定的病原体,可以使部分病原体的活性、致病力减弱。
4、发烧会烧坏脑子
研究表明,脑细胞可以承受的高温达41.6℃,超过这个极限才会损伤脑细胞,而单纯的发热,不会烧坏脑子,因为机体有很好的散热机制,体温上升后,体温调节中枢就会开始工作,让体温下降。临床上确实有一些发热,比如脑炎、脑膜炎等引起的发热,才会影响到神经系统。
5、发热了要立即吃退热药
而现今大部分退热药物都是通过阻断了体温调节中枢感受致热源的能力来实现退烧的。所以吃药后退烧,不意味着致热源变少了,而是体温调节中枢感受不到了。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所以大部分医生才会告诉你:38.5℃以下不用吃退烧药。就是尽量不要强行阻止人体的自我防御体系。
只有长时间发烧,发高烧的人才需要退烧。持续反复的高烧,则往往会对身体产生可接受程度之外的损伤。会影响各个器官的功能,甚至会破坏脑细胞,使人体丧失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及时退烧还是有必要的。
6、发热了要先吃抗生素
不是所有的发热,都需要抗生素,只有经过抽血化验证实是细菌引起的发热,才需要应用抗生素,而由病*性感冒引起的发热,或者其他疾病导致的发热,不需要应用抗生素。所以一旦发热不退,医院让医生诊断,不可盲目服用抗生素,以免副作用和抗生素滥用。
7、输液能更快退热
有些父母会主动要求给发烧的孩子输液,理由是这样降温比较快。然而,儿童发热原则上不给予吊针。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小,比较安全,而一些退烧针剂,可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如果注射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迅速下降,易引起虚脱。事实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数多了,不仅让孩子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低下。
发烧了该怎么做
成人发烧
如果发热在机体尚能忍受的极限内,譬如发热时体温不是过高,体温在39°C以下,而发热时间持续又不是过长,那么可能经过一般的处理就有可能退烧了。如果发热严重干扰了你的生活和工作,或持续时间过长,那就必须要采取积极措施了。
1、多喝水
发热时代谢速度增快,体内水分消耗快,需要及时补充。
2、退烧药
目前成人退烧首选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市面上许多感冒药都含有此成分。无需每天定时吃,也不能超量吃,只在不舒服的时候短期服用就行了。
3、注意休息
发烧了之后一定要有一个充足的睡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且成年人的免疫力的恢复是很快的,如果身体温度并不高的情况下,一般在一两天之内就会有效的退烧,发烧了之后,平时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多吃一些蔬菜粥是比较好的。
4、及时就医
由于可以引起发热的病因繁杂众多。以上是针对常见的发热患者的常规处理原则。而对于那些经过常规处理热度依然经久不退、或者高热患者(体温达39.5°C~41°C)、伴有惊厥、恶心、呕吐等症状者应予及时送医,查明病因,及时给予对症和对因治疗。
小孩发烧
当宝宝体温不超过38摄氏度时,妈妈可以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脱去过多衣物、贴退热贴、温水擦拭等;当宝宝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妈妈就该给宝宝服用退热药物。但这些降温方法“治标不治本”,只有消灭了病原体才有可能让体温妥妥地恢复正常。
当宝宝症状表现较轻,体温不超过38摄氏度时,妈妈可先在家观察病情,用物理降温和非处方的对症治疗药物帮宝宝扛过此次病情;但当宝宝发热超过38摄氏度、各种症状较重或逐渐加重时,特别是出现了精神萎靡、嗜睡不起、不想吃奶、吃饭等症状时,妈医院抽血化验,甚至做更多检查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并根据医生的指导去治疗。
不建议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当病因不明确时,滥用抗生素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还会造成宝宝自身的菌群失调,耽误治疗。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