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治不好的ldquo肛瘘肛周脓 [复制链接]

1#

摘要目的:考證辨識厥陰病實質及分析探討厥陰病治法。方法:檢索考證康治本、康平本、宋本《傷寒論》及《金匱玉函經》中的厥陰病條文,並分析、考辨,同時充實證據,探討厥陰及厥陰病醫理,從臨床病案揭示臨其治法的簡潔、合理性。結果:厥陰病實質在寒厥、熱厥、寒熱錯雜證,且分類簡明、臨床適用。結論:從仲景學說的版本、學術的科學發展進程。可以洞明厥陰病「竟是千古疑案」一說,其因歷史原因,受《傷寒論》版本及傳播限制,致使其文獻考辨大誤,因而臨床理解有失偏頗。在文獻研究、出版、發行如此發達的現代,厥陰病「千古疑案」可撥雲見日、水落石出。

????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1]”一说,源于民国医家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后世医家,特别是当代学者,多有发挥,以“千古疑案”特指伤寒论厥阴病篇纷繁凌乱、杂凑成篇、隐晦曲折、古奥难懂。厥阴病篇,究其实质,诸如厥阴病纲要、本证、治法、主方,伤寒学界仍假说纷呈、莫衷一是。《伤寒论教材》[2]划分本证、变证、类似证,罔顾赵刻宋本伤寒论(以下称宋本《伤寒论》)之原文精神,编排该篇显失谬误。即便是精品之作现行全国统编七版《伤寒论讲义》[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等,这五个章节中,均是将篇中各病分为XX病纲要、本证、变证或兼变证讲解。而唯有“辨厥阴病证治”一篇中,分为厥阴病纲要、辨厥热胜复、辨厥、辨下利、辨呕哕、预后等讲解。因为伤寒学界对厥阴病的纲要、本证、变证或兼变证,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时至今日,伤寒学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及进步,使厥阴实质考辨及厥阴病治法探索有了极大的便利,使破解厥阴“千古疑案”成为可能。我们从不同版本研究厥阴病篇,诸条医理及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对康治本伤寒论(以下称康治本《伤寒论》),古本康平伤寒论[4](以下简称康平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5]各版本条文医理、临床应用,做如下分析。

1.康治本、康平本、宋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中的厥阴病条文,并分析、考辨。

1.1,康治本中的厥阴病条文及分析、考辨。

康治本《伤寒论》厥阴病条文仅三条。

第一条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第二条为:“发汗若下之后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三条为:“伤寒脉滑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康治本《伤寒论》全本仅有65条条文,诸条文全属六经病篇,起自太阳病、终于于厥阴病,诸篇首条为该篇提纲证。

在康治本《伤寒论》中,厥阴病篇仅录入三条条文,第一条为厥阴病提纲证。第二条为“烦热胸中窒”栀子豉汤证。第三条为热厥白虎汤证。康治本伤寒论仅有厥阴之“热”证的论治,第二、三条,仅举治“烦热”、“热厥”之法。此种举例,以栀子豉汤、白虎汤治厥阴病证,也可以从一个测面窥见栀子豉汤和白虎汤所同之处在于,白虎汤证“一定不属于太阳表证??又不是阳明病胃家实,当属医之变证无异”,白虎汤证??不独在阳明,更可在太阳、少阳,甚或见于厥阴病中[6]。了解了这一铁律,就可以知道,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注解伤寒论第条时“栀子豉汤所不及者,白虎汤继之”。其所谓此阳明起手之法,在厥阴病亦可灼情使用。进而可知,伤寒汤方用法,是在辨识病机,以六经病中的证侯为标的物,而不应局限于麻桂必用在太阳经,承气必用在阳明经,小柴胡必用在少阳经等等,诸如桂枝汤在太阴病,承气汤在少阴病,栀子豉汤、白虎汤、小柴胡汤在厥阴病,均可识病机见证侯而酌情使用。

1.2,康平本中的厥阴病条文及分析、考辨。

康平本《伤寒论》厥阴病条文仅五条。

第一条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吐蚘)。下之。利不止。

第二条为: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第三条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囘逆汤主之。

第四条为: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囘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第五条为: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芩*连人参汤主之。

细读康平本《伤寒论》,可以发现全书由仲景原文(顶格书写、竖排二十七字)、后世附注(降一、二格书写,竖排二十六、二十五字),及对仲景原文旁注、嵌注,等等四类文字组成。笔者认为,在康治本、康平本、赵刻宋本这三类版本中,《古本康平伤寒论》最能反映伤寒论原貌。从康平本伤寒论中,我们以上所集录厥阴病5条条文(均为书中降一格书写的仲景原文)。第一条为厥阴病提纲证,且“消渴”、“吐蚘”为旁注,而非仲景原文。“吐蚘”既为后人旁注,则对厥阴病提纲证“食则吐蚘”的理解,将冰释厥阴病主证是蛔厥、主方是乌梅丸的认识误区。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康平本伤寒论并未将乌梅丸条列为仲景原文。第二条为厥阴病热厥证。第三条、第四条为厥阴病寒厥证。第五条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这样看康平本伤寒论厥阴病篇,由“提纲证”、“热厥”、“寒厥”、“寒热错杂”证共同构成;且“热厥用白虎汤”、“寒厥用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寒热错杂用干姜*芩*连人参汤”等。论述精当、内容完备、易学易用、紧贴临床。其符合“仲景论广汤液”[7]成《伤寒论》,符合“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撰写《伤寒论》一部”[8],符合“张仲景本为一师式《汤液经法》的民间草医”的考证[9]。笔者认为,正视仲景为一师式民间中医高手,而不是被神化的中医形象,善莫大焉。因为医学终归要回归理性、回归临床、回归到生活中来。康平本《伤寒论》对仲景原文、叔和附注、旁注、嵌注的特别标注及排印方式,科学的反映了仲景学术学说的发展变化,便后学者视起源、见本质、明于医理、验于临床,为其提高临床疗效这一硬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可以理解后世伤寒学对仲景学说的过分解读,及构建运气框架、以经注论等时代原因。伤寒学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仲景学说质朴、凝练,不要说今天的无限扩展。即使王叔和,已架构了自己的体系!更不用说宋人更数倍加重了仲景体量[10]。

1.3,宋本《伤寒论》中的厥阴病条文及分析、考辨。

宋本《伤寒论》中的厥阴病条文总计五十六条,仅以下四条属于专门论述厥阴病的条文(此四条中的后三条,在康平本《伤寒论》中均非仲景原文,而为后世附注)。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此四条,属于宋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正文“原文”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目下有小注:“厥利呕哕附”,意指本篇正文“原文”条56条文(第-条)中,除有“厥阴病”条文外,尚附有“厥利呕哕”条文。这些内容在该篇提纲“法”条均有明确注明,如第一提纲“法”条[10]下有“前后有厥阴病四证,厥逆一十九证”,提示正文“原文”乌梅丸证条(第条)前后,以及白虎汤证条(第条)前的24条条文(第-条),正合正文“原文”乌梅丸证条前有13条,乌梅丸证条后有10条,加上乌梅丸证条1条,总计24条。如上所述,我们本段落前引用的四条是“厥阴病”条文;一十九条为“厥逆”条文;其余如“下利”,在该篇第九、第十提纲“法”条下有注明;“呕”该篇第十七提纲“法”条下有注明;“哕”该篇第十九提纲“法”条下有注明。厥阴病篇56条条文,可以在篇目下的小注、提纲“法”条下的小注提示下,在正文“原文”条中分辨的清清楚楚。因为诸提纲“法”条下的小注,明确标注了正文“原文”属厥阴病、厥逆、下利、呕、哕等的不同排列,所以我们可以把宋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正文“原文”56条中,分别属于六经厥阴病、厥、利、呕、哕的内容,看得历历在目,为考辨厥阴病实质,提供了先决条件。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宋本《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篇(起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起,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并第十四”止)篇目下,只有厥阴病篇,因其条文纷繁杂乱,宋校书之儒臣在该篇篇目下,加有小注““厥利呕哕附”。而且在该篇第一提纲“法”条下加注“前后有厥阴病四证。厥逆一十九证”;在该篇第九、十提纲“法”条下加注“下有欲自利一证”、“下有下利一十病证”;在该篇第十七提纲“法”条下加注“前有呕脓一证”;在该篇第十九提纲“法”条下加注“下有哕二证”。这些篇目下的小注,以及提纲“法”条下的小注,为理清厥阴病篇纷繁杂乱的条文,提供了必要的线索和极大的便利。这也是宋代“广招天下鸿儒硕老??讲求微义,殚精极神,参之古今??重为注解??如揭日月于上,而学者庶乎得其门而入也”[11],在精研仲景之学、编校仲师之书的具体体现。

????但是,还应看到,在见到康平本《伤寒论》之前,第条很难讲通,本条为厥阴病提纲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意为:厥阴病所表现的症状为消谷善饥、烦渴引饮,胃脘部有气体向上撞逆,胃脘近心窝部灼热不适等等,尚可理解。后句中的“食则吐蛔”则显然割裂了本条为提纲证的实质。一般说来,伤寒六经病,不会以蛔虫病为某经主病,更不会是提纲证。随之,会臆断各种解释。如把提纲证分解为,以“饥而不欲食”为热厥、痰食厥;以“食则吐蛔”为蛔厥;以“下之利不止”为寒厥。总之,为贯通上下文,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讲厥阴之共性、必然症;“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讲厥阴之个性、或然症。只有在见到康平本伤寒论后,因其中明确标示“吐蛔”为旁注,才恍然明白,没有“吐蛔”二字的该条,作为厥阴病提纲证,则自然贯通。同理,参阅康平本《伤寒论》可知,宋本《伤寒论》第、、条,在康平本《伤寒论》中,较正文原文条,均降两字格排印,以示区别,故此类条文,疑为宋本篡入之内容。

1.4,《金匮玉函经》中的厥阴病条文及分析、考辨。

《金匮玉函经》厥阴病条文总计四条。

第一条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食则吐蚘,下之不肯止。

第二条为:厥阴中风,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第三条为: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尽卯。

第四条为: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即愈。

《金匮玉函经》和宋本《伤寒论》均为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同时代校本,且《金匮玉函经》之校订在宋本《伤寒论》之后。而宋本《伤寒论》厥阴病篇条文总计五十六条,而《金匮玉函经》中的厥阴病篇条文总计四条,而其余五十二条列入《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恰恰印证了一个事实,亦即: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文理不同,是为“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两并存之”。“两并存之”更能彰显厥阴病实质,而破解所谓“千古疑案”。

2.厥阴病诸条医理及临床治法举例。

2.1厥阴及厥阴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素问》中又有“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12]。此两段经文,谓“两阴交尽”、“一阴至绝”,均寓厥阴阴气最少之意。李克绍先生谓:“一阴至绝,作朔晦”,“由晦到朔,这很形象地刻画出厥阴是阴阳的转折点,涵有阴尽阴生、阴中有阳的含义”[13]。笔者亦认为厥阴为阴阳之枢,而非为三阴之枢。三阴之枢为少阴,阴阳之枢为厥阴!此恰恰和《素问·阴阳离合论》之“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不悖。总之,厥阴是低水平的阴阳稳态,厥阴病是低水平的阴阳稳态出现病状。康治本《伤寒论》从临床证治记录条文;康平本《伤寒论》分类录入条文,一类条文为仲景原文,二类条文为附注、旁注、嵌注,贴近实际和学术发展;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校注中改变和加重了仲景学说体量。各版本讲述厥阴病,在统一的厥阴病提纲条下,厥热胜复讲病势及病机转化;寒热错杂讲病位及病机特点。白虎汤治热极阳邪内闭热厥,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阳虚寒邪凝滞之寒厥,干姜*芩*连人参汤理上下寒热格拒。从临床证治角度,简明的概括了厥阴病证治。笔者认为,宋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窜入了编校者的理论认识,所附厥利呕哕亦不易被把握。且主方亦有簒变之嫌。乌梅丸条是干姜*芩*连人参汤的演义深化,干姜*芩*连人参汤才是乌梅丸的精华版。所以我们依照康平本《伤寒论》一类条文,结合厥阴篇临床证治,进一步揭示厥阴病实质,进一步阐明仲景之作原为临床实用方书(病案见下文)。

2.2白虎汤案

宋某,男,79岁。年5月10日初诊。发热、咳、痰、喘,发生20余日。患者年4月16日15时18医院(病案号:09095),入院诊断:1,昏迷待查。2,肺部感染。3,呼吸衰竭。4,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5,混合性酸碱平衡失调。6,轻度贫血。年4月30日14时25分出院,出院诊断:1,肺部感染。2,呼吸衰竭。3,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4,混合性酸碱平衡失调。5,轻度贫血。据患者家属讲,因首次昏迷疑为入院后药物过敏,后发热持续存在,意识模糊时轻时重,医院疑为“脑干梗阻”,病情不见好转出院。刻下:但热不寒,“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手足逆冷,大便日一行,小便可。舌瘀苔*,脉滑数。诊断:此热厥白虎汤证,日久致虚,热势不甚,不必惊慌,无死证。处方:半夏12g瓜蒌12g杏仁10g(打碎)石膏30g知母20g炙甘草6g*芩12g水煎服,煎出ml,每日2剂,日服2次。年5月13日二诊。患者病情大有好转,发热已退,药后咳、痰、喘均有显效。患者来诊时,因惧怕外伤风寒,穿棉衣而来,有汗出,舌瘀苔*,脉滑。处方:半夏12g瓜蒌18g杏仁10g(打碎)石膏20g知母20g炙甘草6g*芩12g云苓20g*芪20g石斛20g水煎服×7,日1剂,煎出ml,分2次服。七日后,患者告愈。

2.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案

王某,女,年7月5日初诊。手足厥寒,自膝关节至足冷甚月余。2月前小产,调理不慎。近一个月来,口渴,时有上脘烧灼感,让撞胸,饮而不欲食,纳食稍多,即胸脘不适加重。余无显著不适。舌淡润苔白,脉沉迟略弱。诊断:厥阴病厥冷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处方:桂枝10g肉桂10g当归15g白芍12g炙甘草6g吴茱萸6g细辛3g水煎服×7,日1剂,煎出ml,分2次服。如此加减调理一月病愈。

2.4干姜*芩*连人参汤案[14]

李XX,2岁,于年9月4日来院住院治疗,住院号,主症发热、腹泻呕吐,已两天,大便呈*水样便,一日20多次,有时喷射状,进食则吐,极渴,小便1日未解。体检T38C,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两眼眶和前囱显著凹陷、唇干,哭泪少、呼吸深长,咽(-),心音略低钝,肤软,肝(-),脾(-),肛周显红,指纹红,大便镜检脂肪球(-),白细胞(3+),舌质尖红,苔白。诊断:婴儿腹泻,合并重度脱水,给液体毫升,患儿仍呕吐、腹泻,给中药干姜3g,*芩4g,*连3g,苡米5g,*参6g,车前子3g。水煎分3次服,日三次,第二天呕吐止,腹泻4次,第二天按原方1剂而愈。

?总之,我们回头再看“千古疑案”。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卷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篇中明称厥阴病者仅四条,除首条提纲有证候外,余三条文略而理不清,无可研索,以下诸条,皆不称为厥阴病,《玉函》且别有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然其论意与序次,厘然可辨”。据《伤寒论今释》·叙例,可知陆渊雷所称“宋本”即“恽铁樵氏影印伤寒论”。据叶橘泉考证“恽铁樵氏影印伤寒论,号称明赵开美本,实则??恽氏固未见赵刻原书耳”(见《古本康平伤寒论》原序)[15];另据钱超尘考证,“年恽铁樵影印本不是依赵开美翻刻本影印”[16]。今见陆渊雷“千古疑案”论述中,称《玉函》“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然其论意与序次,厘然可辨”,而不见宋本《伤寒论》厥阴病篇“附厥利呕逆”论述之详备,足见陆渊雷参考版本,断非赵刻宋本《伤寒论》影印件。足见陆渊雷厥阴病篇“千古疑案”的判定,依据版本不当,考证事实不清,结果判定错误。厥阴病篇“千古疑案”一说子虚乌有。笔者认为,《玉函》厥阴病形证治篇仅四条条文,且不出证治,显系过简。宋本《伤寒论》收录厥利呕哕诸条,成56条条文,又显系过繁(繁而不乱)。不过,话说过来,读者若融会贯通六经各篇,则《玉函》之作以提挈纲领、突出厥阴病本质见长;而宋本《伤寒论》,以厥阴病临床复杂多变,厥、利、呕、哕诸证均可于厥阴病,于一篇中讲述,更宜使后学者提高认识层次和辨别能力,从而集中体现各种治法的精致细微及运用适度。而康平本《伤寒论》中,仲景原文、后世附注,及仲景原文之旁注、嵌注等等,主次有序、经谓分明,以平实、科学的态度,将仲景之学传于后世,重于实际、不尚浮华,力求原貌传世,不加浮夸修饰,更能破解所谓“千古疑案”于无形。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废除中医第一人的余云岫参与康平本《伤寒论》校对,叶橘泉老在二次重印附言中说“愿将手边仅存之本,赠予重印,并力求存其旧有面目以饗学者”。余云轴先生、叶橘泉老人,践行着这样的科学精神: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陆渊雷.伤寒论今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8:.

[2]姜建国.伤寒论教材[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3]李家庚.伤寒论讲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11.

[4]张仲景.古本康平伤寒论[M].*一九,编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张仲景.金匮玉函经[M].李顺保,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57-62.

[6]李登岭,赵红霞.也说阳明病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J]国医论坛,,27(3):6.

[7]段逸山.医古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石琳.大小勾陈大小螣蛇出处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8,3(7):.

[9]申景旺,吴敏.要正确解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必须首先搞清其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J]国医论坛,,32(4):2.

[10]李登岭,赵红霞.宋本《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法”考辨[J]国医论坛,,35(2):1-5.

[11]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十册)[M]成都:巴蜀书社,:-.

[12]陈振相,宋贵美.中医十大精典全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

[13]李克绍.伤寒解惑论[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4]张洪洲.干姜*芩*连人参汤临床新用[J]光明中医,,9(6):28

[15]张仲景.古本康平伤寒论[M].*一九,编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6-9.

[16]钱超尘.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J]河南中医,6,26(11):1-3.

作者简介:

李登岭,男,山东省莘县人。历任莘县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李登岭中医诊所主治医师。大学学历,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委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聊城市科协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县九、十、十一届*协委员,聊城法治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荣任仲景书院(国医*埔*校)授课老师,应约讲授六经病串讲-《中医临床实战的灯塔》。曾医院、医院、聊城大学开展学术讲座。历次担任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教项目授课老师,及参与省级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级中医药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优秀作者奖。发表科核、国家级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获县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市级学术成果奖六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入编《中华名人大典》第五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主治头痛、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内科及外科、妇科疾病。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