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我们学习的课题是由磁共振室医师李辉总结的肛瘘的MRI诊断。肛周瘘,简称肛瘘,是一种常见疾病,常因术中感染灶未清彻底清除而复发。
在解剖学上:肛管自会阴皮肤延伸至齿状线。外科学上:肛管自会阴皮肤延伸至肛门直肠环。肛门指检摸到的环形上界为耻骨直肠肌。肛管直肠环位于齿状线以上大约1-1.5厘米。外科肛管的总长度约为4-5厘米。
肛门括约肌由三层组成:内括约肌、括约肌间隙和外括约肌。内括约肌:连续的环状直肠平滑肌,休息时不自由收缩,排便时舒张。外括约肌:自主性的横纹肌,分三层,为一个功能单元。此三层向上与耻骨直肠肌及肛提肌相延续。
肛瘘是肛管粘膜上皮与皮肤间的异常连接。肛瘘的原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肛门腺管阻塞致排泄障碍并感染,脓肿形成,肛瘘形成(最常见原因)继发性医源性(痔疮手术)、肠管炎性疾病(克隆氏病较大肠炎性溃疡多见)、感染性(病*,真菌或结核)、恶性肿瘤等。
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法是Parks分类法,分成四种: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及括约肌外型。最常见的瘘是括约肌间型和经括约肌型。括约肌外型瘘不常见,仅见于多次手术患者。这些病例中,原发瘘管与肠道间联系已消失。表浅瘘是一种与括约肌或肛周腺体无关的瘘,不包括于Parks分类之中。它们常由于克隆氏病,或是肛门直肠手术如痔切除术或括约肌切开术所致。
括约肌间型瘘:脂肪抑制和非脂肪抑制。瘘位于6点钟方向。
经括约肌型瘘瘘管在6点钟方向通过内、外括约肌,脂肪抑制图显示更清晰。
括约肌上型瘘,在坐骨肛门区,可见两个道,右侧道走行于耻骨直肠肌(星)上方,粘膜开口位于齿状线水平(黑箭)
括约肌外型瘘:左侧坐骨肛门窝可见小脓肿,瘘经过肛提肌,其位于括约肌丛和外括约肌之上。
MRI扫描需要三个方位定位像,以便于定位肛管的轴位和冠状位T2序列。只要能正确显示肛管,任意定位像都可以使用。我们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西门子叫做TRUEFISP(GE:FIESTA,菲利浦:平衡FFE。)扫述肛瘘时,以下几点很重要:轴位图粘膜开口位置(肛门钟)、冠状位图上粘膜缺损至肛周皮肤的距离以及继发瘘管或脓肿情况。
肛瘘主要与一下几种疾病鉴别:藏毛窦炎,臀上小脓肿,与括约肌丛无关。直肠炎自诉肛周不适,未见瘘口,MRI示由于直肠炎所致弥漫性直肠粘膜增厚。坐骨肛门间隙脓肿右侧臀部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与括约肌丛无关。
肛瘘手术是否成功,术后复发率能否控制在较为满意的水平,术前诊断明确,查明内口位置、瘘管走向以及远处感染灶尤为重要。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力,对肛瘘的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