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图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了,选择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呢两 [复制链接]

1#

口罩、抗原试剂、布洛芬、蒙脱石散、丙种球蛋白......

自从防控措施放开以后,一波又一波的购物狂潮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其规模甚至不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可比拟的。

这不,到目前为止,布洛芬还是不容易买到。张先生一家虽躲过了前一波养性高潮,但是这两天家人陆陆续续开始出现浑身酸痛、喉咙不适等症状,一个人可能还想不到新冠,但是一家人都是,这几乎是没跑了。

张先生赶紧前往药店准备购买退烧药,以备不时之需。可是跑了好几家药店得到的都是“布洛芬已售罄”的结果。实在没办法了,张先生这才询问医生有没有其他药物可以代替。得到的回答,却是让张先生眼前一亮,原来发烧了不一定要用药,用药的话布洛芬也不是唯一选择。

说到这里,可能屏幕前的大家还有所疑惑,别急!今天通过这篇文章详细为大家讲解一下发热相关的那些事儿。

发热,真的可以不用退烧药吗?

关于这个问题,想要了解深入的话,先熟悉一下为什么会发热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发热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机体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人体感染外来病原微生物如病毒之后,机体就会产生并释放一类叫做内源性致热原的物质。这些物质会作用于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人体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上移之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就会发出指令,使机体通过一系列代谢活动改变调节体温直到到达新的调定点。

这些代谢活动改变包括:①骨骼肌战栗、体内多种物质运动代谢增强等,使机体的热量产能增加;②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使机体的热量散失减少。

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人体体温自然也就升高了,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发烧”的症状。同时炎症介质释放,机体伴随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

由此可见,发热其实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就开始与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既然是防御反应,发热还需要吃退烧药吗?这也要分情况讨论。

通常情况下,当测量腋下体温低于38℃时,往往不用着急用退烧药,一些物理降温方法是不错的选择。

用冷温水浸湿毛巾,或用毛巾包裹冰块,或直接用冷水袋、冰袋,敷额头、双侧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也可用冷温水或30%~50%的酒精擦拭四肢、两侧躯干及背部;温生理盐水灌肠也是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之一。

一旦温度继续升高,且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伴随症状,已经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或精神状态,多需要适当的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我们常说的退烧药即解热镇痛剂,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部分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常见有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丙酸类(如布洛芬)、芳基乙酸类(如双氯芬酸)等。

退烧药有多种给药途径。一般最常见的还是口服给药,打针、输液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给药途径,其余还可见透皮贴或栓剂直肠给药等多种给药途径。

如前所述,退烧药不是必须使用。但在高热情况下,为了降低我们身体的不适感,同时也为了避免高热持续不退对我们的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比如:电解质紊乱、高热惊厥、脑水肿等,合理地使用退烧药是可取的。

布洛芬是我们最常见的退烧药之一,作为非处方药,医院等医生开具处方后才能购买,在各大药店都很常见,且可自行购买。那么,遭到哄抢的布洛芬,究竟是如何实现降低机体体温的作用呢?

先前遭到哄抢的布洛芬,到底是怎么退烧的?

布洛芬,和前面所说的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一样,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机制,那就是通过抑制环加氧酶从而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人体感染病毒后,机体就会释放一些内源性致热原如白介素(IL-1)。这种物质可以通过促进花生四烯酸的合成,从而进一步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最终就产生了体温调定点升高的效应,也就导致了发热。同时前列腺素还能和其他炎症介质如组胺、缓激肽等一起,刺激末梢痛觉感受器,产生炎症反应。

总而言之,前列腺素就是导致机体局部组织充血、肿胀、发热、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正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了机体的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布洛芬退烧起效很快,通常体温可在一小时后出现明显下降,持续退热八小时左右。布洛芬同时还具有抗炎、抗风湿和解热镇痛几种疗效,而且毒性比较小,是目前最常用的退烧药之一。

毋庸置疑的是,布洛芬确实不错。不过,想对发热人群或者是想要备药的大家说一句,布洛芬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哦!大家没必要为了一种药物“大打出手”。

对乙酰氨基酚,效果与布洛芬不分伯仲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机制。二者都可发挥解热、镇痛、消炎的功效,不过具体作用方面各有千秋。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是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个月儿童高热的首选退烧药,也是成人常用退烧药之一,临床使用广泛且安全性较高,可短时间内有效退热至正常体温。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药学监护》一文中指出,具体针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而言,尤其是儿童发热,建议选用对乙酰氨基酚为首选退烧药。

不以布洛芬而是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首选退烧药,其原因在于,年国外一篇文献报道显示,布洛芬可使人体内新冠病毒感染结合位点——ACEI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水平增加。我们有理由怀疑,布洛芬可能会加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

此外,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退热效果相比较,布洛芬持续退热时间相对更长。但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作用起效更快,口服30分钟后即可明显降低体温,退热作用持续2~4小时。

其他作用效果相较而言,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的疗效更佳,而布洛芬的抗炎作用更显著。其原因在于,尽管二者同样都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各自的主要作用部位却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对外周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弱,所以解热镇痛作用较强,抗炎作用较弱。布洛芬则反之,主要是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所以抗炎作用较强。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

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布洛芬更高,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其肝毒性更需要引起注意。由于对乙酰氨基酚主要在肝脏中代谢,更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过量用药或正常剂量长期服用都可能损伤肾功能,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肾衰。

滥用这两种药物还可能增加哮喘的发病率。但是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安全性都比较高,可以放心使用。

针对发热,这些注意事项要谨记

1、儿童使用退烧药要比大人更谨慎一些。

小儿肝肾等重要器官发育不全,药物代谢途径形成尚不完善,药物毒性相对增强。况且对乙酰氨基酚主要在肝脏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液排出,所以小于三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用。布洛芬,进入机体之后绝大部分也是需要经过肾脏进行代谢的,小于六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用。

因此,一旦出现发热症状,物理降温无效的话,尽快就医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正确选择。

2、注意服药剂量以及配伍问题

药物用对了可能会起到1+12的效果,但是同一种药物一次用药过量或一定时间内多次重复用药,往往起到的是负面作用,比如说:对于肝脏和肾脏来说负担更大。

当然,感冒药和退烧药亦不建议同时服用。尤其是对乙酰氨基苯酚不能和复方感冒药一起服用,后者之中往往也含有一定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重复使用的话,药物中毒的剂量明显增加。

3、特殊人群用药多加注意

老弱病残孕,这些群体的用药往往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先来说一下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这些人员使用退烧药多需酌情减量,防止用药后一次大量出汗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

病人的话,以蚕豆病患者为例,这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对乙酰氨基酚具有有氧化性,可破坏、溶解红细胞导致溶血,从而诱发蚕豆病。所以此种病人如果发热,还是选择没有氧化性的布洛芬好一些。

孕妇用药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反驳。退烧的话,推荐孕妇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在妊娠妇女中的长期经验未发现相关先天性畸形风险的增加,多个指南也将其作为妊娠期解热镇痛的推荐用药。但有研究表明妊娠妇女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婴儿哮喘发病率增高,已生育哮喘患儿的孕妇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哺乳期妇女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乳汁中的血药浓度偏高。尽管尚无研究表明其对婴儿的危险性,仍需谨慎用药。

4、发热期间我们还应注意这些

发烧时很多人食欲都有一定程度的减退,机体饮水摄入减少,同时大量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多,可能会出现血容量减低的情况。如果高热期间还出现持续呕吐、腹泻等大量失水的情况,更要注意及时补液。

高热期间可适当多喝水,条件允许可以适当补充电解质水,也要避免过量饮水,可能导致水中毒。可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

年老体弱和器官循环衰竭者要尤其注意观察退热过程中的出汗情况,及时补充体液。病情较重的时候要注意加强监护,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4小时出入量的监测及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出现症状及时采取其他对症处理措施。

写在最后

病毒感染后出现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和病毒对抗的过程,中低热的时候无需服用退烧药,即使高热也不是一定要服用退烧药,当身体出现不适甚至不耐受时才建议服用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二者退烧的作用机制类似。退烧药不是只能购买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不输布洛芬,甚至起效更快。

总之,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发热以及其用药哦!

参考资料:

[1]《发热的常见原因及高热的对症处理》临床荟萃,.1.5

[2]《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药学监护》儿科药学杂志,.9.30

[3]《小儿退热药的合理选择》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25

[4]《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不良反应对比分析》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