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的开发者大会上,三星第一次秀出了折叠屏手机GalaxyFold。转眼半年过去了,除了陆续放出的参数配置和官方视频外,关于手机的真实体验依旧少得可怜。
三星对GalaxyFold的保护一直很严密,即便在年初的MWC上,这台手机也被包裹在层层玻璃罩中,只有少数特邀媒体(韩国媒体为主)被获准上手体验,所有信息都与官方口径保持一致。
但过度的保护措施,也不免让人怀疑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所致,实际体验中可能还存在很多软硬件bug。
果然,在给全球媒体发出第一波测试机后,仅仅两天时间里,这些机器就纷纷挂掉了,问题全都出在了主打卖点屏幕上——闪屏、黑屏、凹陷,还有被自身机械构件给戳破了的。
更尴尬的是,Fold在美国的预售已经卖出了一万多台,官方标价.99美元,约合人民币元。而且按照原计划,这批预售机即将于4月26日发货。
回炉重造是来不及了,三星紧急发表了声明,称将仔细调查确定问题的具体原因。
离发货只剩一周,留给三星公关团队的时间不多了;更重要的,这可能证实了另一个尴尬的事实——各个厂商都在抢跑的折叠屏,其工艺可能远未成熟。
作为全球手机面板市场的垄断企业,三星对可折叠屏的布局已经有近10年,是全球最早投入研究可折叠屏的厂商之一。
年末,三星就展示了可弯曲度极高的柔性屏,然而年末,三星却仅仅推出了一款曲面屏手机GalaxyNoteEdge,用了自家的SUPERAMOLED屏幕,虽然也使用了柔性屏技术,但弯曲程度较低,相信三星当时还未解决真正柔性屏量产的难题。
同时,三星的产品思路也依旧陷在了传统手机的旧圈里,直到年初,一项折叠方式接近目前GalaxyFold的专利曝光。或许,那个时候才是三星真正开始次时代手机的设计。
然而对于折叠屏手机来说,柔性屏虽是最关键的部分,但是,在消费市场,大众的接受度才是重头。在已经习惯了10mm以下厚度手机的现在,没人会接受一个20mm的砖头。
我们现在的手机,屏幕的显示部分都是封装在玻璃内的。而为了降低屏幕厚度,三星采取的方案是,从原来面板中取掉玻璃基板,转而采用诸如聚酰亚胺(PI)等塑胶材质来替代,包括了底层基板,和上层的屏幕保护塑胶。
这个策略的好处,一是可以通过削减屏幕的厚度,来压缩折叠屏手机的重量和厚度,从而提升手感和便携度;二来则是满足大角度反复弯曲的要求,这一点,玻璃保护层压根无法实现。
即便如此,在将屏幕厚度降低到此前的50%后,GalaxyFold折叠后也足有17mm厚,重量被不少人说成“揣在口袋了,裤子都要被坠掉了”。可想而知,如果采用普通的OLED屏幕,整部手机几乎就是一块厚重的砖头。
然而,选择了柔韧度更好的塑胶,就必然要在屏幕硬度上有所牺牲。屏幕下方没有坚硬的基板做保护,就很容易在使用中造成损坏,尤其是可弯折的部分。
TheVerge的记者DieterBohn就遇到类似的问题。
手机刚刚到手一天,铰链上方的屏幕,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凸起。他说自己只是进行了一些正常的操作,唯一的解释,就只可能是有外部的异物掉了进去。
GalaxyFold铰链部分是开放的,如果不幸将小颗粒掉入,异物很有可能会在翻折过程中,被送到屏幕下方并卡死在那里。
而GalaxyFold脆弱的屏幕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外力,开始只是一个凸起的小点,几次屏幕翻折后,这个小凸起直接怼破了屏幕,在表面形成了一个小洞。再之后,这个小洞则直接造成了屏幕永久性损坏。
此外,他还在屏幕上发现了两个指甲形状的小坑,无法复原,疑似是使用中不小心戳到屏幕造成的。
对于一台售价在美元左右的手机,他表示“这样的问题是在让人无法接受”。
TheVerge记者遇到的问题,也是这类折叠屏手机的普遍缺点,当屏幕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会产生相应的抵抗力量,但显然,折叠屏连普通的外力都无法应付。
不过,网友也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新机刚到手时,屏幕上贴有一层类似于保护膜的东西,而很多事故都是在“爱撕机膜人”动手后才形成的。
随后,有人在Twitter上晒出了零售版的GalaxyFold包装盒的照片。上面有一句明确的提示,警告“撕膜可能引起屏幕损坏”。
问题很清楚了,三星知道这块屏幕有多脆弱,而这层东西正是一个“特殊的屏幕保护层”,很可能是为了增加屏幕强度,而特意加上去的。从媒体晒出的撕膜图片也能看出,这层东西的材质与普通的手机膜并不相同。
今年3月,三星曾放出一段视频,画面中无数的机械手正在对GalaxyFold进行折叠测试。根据三星官方公布的测试数据,Fold屏幕可以承受20万次的折叠,如果你每天拿它当解压玩具,开开合合次,这块屏也足能撑5年。
就算没有撕掉保护层占了一部分原因,但屏幕也不该变成“一次性用品”,这些仅使用了两天,就集体坏在媒体手里的机器,还能有什么解释呢?
屏幕在弯曲折叠时会遇到内外两侧受力不均的现象,想象一本书,在弯曲时,其内页之间会产生间隙,内层被挤压,外层被拉伸,导致受力两侧也不同,折叠屏也是同样的道理。
折叠屏是由多个材料层堆叠而成的,而在折叠过程中,不同材料层之间受力不均,相互挤压,很容易造成屏幕出现折痕或者物理性损坏。
其驱动方式更像是集成电路,每个像素点都对应三个LED灯。灯下面印刷着密集的电路,由控制芯片直接控制LED的开关来显示颜色,屏幕的基板可以改变为塑胶,但电路只能是金属,而且极为密集,极为脆弱,受到外力极易损坏。
相信三星已经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优化,但无论如何,相比普通OLED屏,柔性屏更加不稳定。
另外,相比传统的玻璃基板,塑胶更容易产生静电,这也是黑屏的罪魁祸首之一。
CNBC记者的测试机也是在到手一天后就出了问题,沿着铰链处的屏幕变成了黑色,像素点全部坏掉,而左半边屏幕疑似排线出了问题,陷入了持续闪烁的状态。
更惨的是彭博社记者,半侧屏幕直接黑掉,随后黑色开始向右侧蔓延,直到当晚,这部手机全部变成了黑色。
被称为是柔性屏元年,但从年初CES上柔宇号称的“全球第一台柔性屏手机”,到三星华为将这场“折叠屏之战”带入高潮,再到小米、OPPO纷纷追随推出的概念方案,我们看到,目前的折叠屏手机技术都距离成熟有很远的距离。
小米虽然曝光了原型机,但雷*还在时不时给折叠屏手机泼冷水;OPPO也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考虑量产;华为MateX是唯一可以和三星同台秀肌肉的手机,但至今未公布量产时间。
折叠屏手机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厂商都希望它们*对了,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另一个的苹果。但是折叠屏手机的设计复杂度和成本都远高于传统手机,几乎需要从零开始重新完成手机设计,这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普通小厂并不足以承担该成本,这也是诸多大厂仅仅展示但并不量产的原因。
虽然折叠屏的设计和制作难度远高于当年iPhone,但是从根本上讲,现在的折叠屏只是一个PadPhone,更过分一点,安卓折叠机只是大号的手机,在理念革新上,远不如iPhone一代,也自然成不了新时代的苹果。
我们不需要折叠在一起的两块砖头,我们想要的是未来。